偏居平海一隅的大水坑村緊靠縣道X213線,綠油油的田地旁是整齊的小別墅,當地人稱之為“馬鈴薯樓”。說起大水坑村的變化,便不得不提到該村村民賀奕群。
清瘦精干,皮膚黝黑,中等身材,賀奕群有著典型的惠東海邊人的外貌特征。年幼在父輩耳濡目染下,開始了與馬鈴薯的情緣。從自家種植,到馬鈴薯收購商,然后成立合作社,周邊鄉鎮都是賀奕群收購馬鈴薯的地盤。他常常只身跑遍全國各地,打通各地銷路。“農戶和工人的錢是不能拖欠的,也不能讓他們虧本。”這是他常掛在嘴邊的話,他用實際行動帶領著300多戶馬鈴薯種植戶走上致富之路。
與薯結緣
吃苦耐勞尋出路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平海鎮大水坑村還是一個普通的鄉村,由于距海邊還有一段距離,村民基本上靠種田為生。不一樣的是,當時該村設有一個政府農產品出口機構,因為這個機構,該村引入種植了來自荷蘭的馬鈴薯種苗。
“我爸當時是村里的會計,收回的馬鈴薯都在村委會廣場那放著,清點檢查后出口,我經常在馬鈴薯堆旁玩耍。”這些渾圓的“金蛋蛋”在賀奕群幼小的心里埋下了種子。賀奕群回憶,當時自家種有10畝馬鈴薯,7歲的他就開始幫家里干農活,降雨少的時候還要抬水到田里澆灌。
1988年,年輕的賀奕群跟隨時代潮流去深圳打拼,希望能闖出一片天地。頭幾年,賀奕群以中介的身份跟著當時的大收購商做收購工作,每天拿著秤砣和籃筐在平海鎮路邊收購,再拉到深圳賣。萬事開頭難,賀奕群初期收購時得不到村民的認可,還曾遇到被趕出門的情況,在深圳沒錢就喝番薯粥配咸菜。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學習,他漸漸地發現惠東的區位和種植條件具有一定優勢,便下定決心自己收購自己賣。
農超合作
準確研判覓商機
清洗、分揀、裝箱……一批批馬鈴薯通過檢查后,運往深穗大型超市。2009年,賀奕群帶頭成立了惠東縣奕強蔬菜專業合作社,他找到深圳家樂福等大型超市,發展農超合作的形式,建立了穩定的關系,確保銷售渠道。“當時每天銷往超市的馬鈴薯達到60噸。”賀奕群說,農超對接減掉了中間環節,可以節約2~3成成本,讓農產品賣上了好價錢。
“農民種再多也不怕,我會想辦法幫忙銷售。”賀奕群經常對農戶和工人們說,合作社的工作需要和千家萬戶打交道,每戶人的性格脾氣不同,要將這份工作做好,離不開良好的心態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
2010年,賀奕群判斷當時的市場銷售量會很大,他和工作人員馬不停蹄前往農戶田里收購,合作社房前屋后堆滿了馬鈴薯,然而囤下的貨源很快就全部銷售完了。因為銷量好,很多人回鄉開始加入到種植馬鈴薯的隊伍中,導致2011年馬鈴薯供過于求。賀奕群感覺勢頭不對,于是趕在收成前期將馬鈴薯銷售出去。果然,因為供過于求,收成后期賣不動的馬鈴薯很多都爛在田里。
賀奕群意識到,提前研判市場非常有必要。每年他都要抽時間到全國各地跑銷路談合作,了解全國各地的馬鈴薯種植情況、上市時間、銷售價格等,結合當時的氣候,認真做出分析判斷。在本地產品上市前,到合作社成員家中了解種植情況,預計當年的產量,搶先入駐市場。賀奕群會按市場價每斤再上調5毛錢一斤向農戶收購,保底價是8毛錢左右,他說農產品受季節性影響大且浮動性強,收購前提是不能讓農戶虧錢。
帶頭致富
克服困難講誠信
“農民、工人的錢不能拖欠,困難戶可適當放寬點收購條件。”賀奕群說。
2016年5月,賀奕群遇到了從業以來最大的危機,當年小孩考上大學,原本高高興興的他被熟客賒賬20多萬元,對方因為賭博輸錢躲了起來。他到對方家中討債,發現對方上有老下有小,一時無法還清欠款。當務之急只好先找銀行貸款,和親朋好友借錢,籌集資金后第一件事先把農戶和工人的工資結清。
正因為他對農戶的尊重和對工人的誠信,所以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種植不愁銷路,經常有農業部門到現場提供技術指導。”當地種植戶朱海源認識賀奕群20多年,從最開始在合作社幫忙收馬鈴薯到自己種植馬鈴薯,朱海源也漸漸過上了富足的生活,“多虧了合作社的帶動,家里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朱海源說,原本住著10多平方米的矮房,現在已經建好了300平方米的房子,家里兩個孩子也大學畢業了。
據了解,惠東縣奕強蔬菜專業合作社現有成員104家,收購農戶300戶以上,分布在稔山、平海、鐵涌等地,供貨量充足。考慮到擴大國內市場的需求,該合作社和盒馬生鮮、京東超市多家網上平臺簽訂了合約。
經常有人問賀奕群,這么辛苦是否想過放棄?他總是笑著說是想過退休,但很多農戶跟隨著他,這些農戶多在40、50歲之間,靠種植馬鈴薯養家糊口,希望能盡力幫助到農戶銷售農產品,即便今年已經快60歲,賀奕群依然保持著對這份工作的熱情與初心。
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洪鵲兒 蔡偉健 通訊員宋四明 葉衍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