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城區大力推進“綠色農資”行動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項目
“田管家”服務上線 農戶當起“甩手掌柜”
近日,在惠城區蘆洲鎮橫嶺村、三洲村,惠城區供銷社召開了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示范體系項目農技培訓及水稻統防統治現場觀摩會。
記者了解到,惠城區供銷社在2024年大力推進“綠色農資”行動,通過兩個重點項目——農業社會化服務項目和面源污染防控示范體系項目,著力解決農業生產“耕、種、防、收”種植環節的相關問題。這兩個項目不僅擴大了惠城區“綠色農資”的供應覆蓋面,保障糧食與農產品安全,還探索出土地托管整村推進的服務模式,加快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農業實現降本增效、多方共贏。
蘆洲鎮橫嶺村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控農技培訓。
農業面源污染統一防控2.05萬畝 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深入實施“綠色農資”行動,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促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服務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必然要求。2024年,惠城區供銷社在推動農資經營、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管理上持續走深走實,全力保障農資質量安全。
“我們今年有兩個重點項目,一個是中央財政資金農業社會化服務項目,撥款94萬元,側重農業生產托管,推動農業機械化及勞動力整合,優化農業‘耕、種、防、收’等種植環節問題;另一個是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示范體系項目,撥款100萬元,側重于配方肥的推廣及病蟲害的統一防治,降低當地農資使用量及病蟲源。兩大項目雙管齊下,擴大‘綠色農資’供應覆蓋面,加快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惠城區供銷社業務發展部部長梁穎徽說。
其中,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示范體系項目主要依托供銷合作社農資農技服務網絡,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示范體系,實現防控區域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重大農作物病蟲危害損失率少于5%,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達80%,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和農民滿意度80%以上。
今年,惠城區針對水稻、玉米、蔬菜,開展實施病蟲害統防統治服務共6500畝,統配統施服務3500畝,提供優質營養解決方案5525畝,優質植保解決方案5000畝,覆蓋面積總共2.05萬畝。這不僅控制了病蟲害的發生,有效提升了防治效果,還降低了作業成本,每畝地為農戶減少162元成本,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力負擔,保障糧食和農產品質量安全。
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整村推進節支增收達380元/畝
為進一步推動“綠色農資”升級行動高質量發展,實現轄區規模化、機械化、專業化種植,惠城區供銷社先拿出連片統防統治示范田進行土地托管,讓農民看到實效后,再逐步推開農業社會化服務。
那么,何為農業社會化服務?據介紹,該服務主要是農戶將農田進行托管,將農業生產中的耕、種、防、收等部分或全部作業環節委托給服務組織來完成的一種新型生產方式,也被形象地稱為農戶的“田管家”。
“在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類型上,生產托管服務組織向農戶提供‘菜單式’托管項目,農戶可根據自身需求進行‘點菜’,有單一環節托管、多個環節托管以及全程托管等類型。”供銷農服技術人員余澤臻介紹,托管不僅僅是導入機械、農業工人,更多的是技術和專業化服務,讓先進技術、裝備、經驗直達小農戶。
橫瀝鎮蔗埔村村民張東琪家里有9.9畝田地,全部進行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自從有了托管組織這個“田管家”,他很快成了“甩手掌柜”,不僅不用下地干活,還可以外出打工,比原來增加了不少收入。
不過,隨著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推進,惠城區相關部門發現,在土地流轉或托管過程中出現的土地不集中、地塊分散等現象,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服務質效有影響。“農戶種植時間不統一,田塊分散,會導致難以一次性完成統防統治作業。比如,今年稻飛虱病普遍,但因托管服務分散,使得施藥區域的稻飛虱可能暫時飛往別處,等藥效過后又返回,就影響了防控效果。”余澤臻說。
因此,惠城區為解決土地碎片化、有效統防統治問題,通過與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合作,探索出土地托管整村推進的服務模式。據了解,今年,惠城區整村推進宣傳、統防統治現場觀摩會、簽約會一共舉行15場,帶動421戶農戶現場觀摩。其中,先后在蘆洲鎮三洲村、橫嶺村、青塘村開展統防統治宣傳,在三洲村、橫嶺村新設兩個統防統治示范田,社會化服務面積超1.6萬畝次,農業社會化服務整村推進工作顯成效。
農業社會化服務整村推進后,水肥一體化設施、植保無人機、大型現代化智能機械都派上了用場,當地農業生產真正實現了全程機械化。同時,農資統一集采集配還降低成本約100元/畝,農機規模作業降低成本約80元/畝,節水灌溉降低成本100元/畝,科學管理增收約50元/畝,增產及統一收購增收約50元/畝,土地托管整村推進的服務模式節支增收達380元/畝以上。
探索企業、小農戶與村集體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多方共贏
近年,惠城區開始探索企業與小農戶、村集體利益聯結機制,實現農民增收、村集體經濟壯大、社會化服務組織盈利多方共贏。
近日,記者走進惠州供銷(橫瀝)水稻農場,金色稻田一望無際。據了解,惠州供銷(橫瀝)水稻農場于2023年3月建設運營,是2023年中央財政資金農業社會化服務項目試點實施區域,也是實施供銷全程社會化服務的示范基地。
該農場通過“供銷社+村集體+社有企業”合作方式,由村集體協助流轉農田約1200畝,帶動農戶786戶。農場通過土地租金、勞務聘請、農技培訓、保價收購等方式,有效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農民就業,幫助農民增收,每年為村集體增收12萬元,為當地農戶帶來田租和勞務收入180萬元。
“從去年開始,我們采用了‘訂單農業+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模式,農場確定種植訂單,村集體整合土地后,服務公司負責全程托管,從耕種到銷售,實現農業生產的一體化和數字化管理,充分發揮供銷糧食全產業鏈服務優勢。”惠城區供銷農服負責人戚廣杰說。
目前,農場由市供銷社下屬供銷儲運總公司承租,并委托天禾農服公司開展全程托管服務,圍繞當地矮陂絲苗米和蔬菜等特色產業,采用“稻稻菜”三季輪作模式。
通過該模式,一方面推動了當地267畝撂荒地復耕復種,有效保障糧食安全。另一方面,推進“小田變大田”改造,將零散細碎土地有效整合起來,提升種植及服務效率。
此外,為有效補充全程托管服務短板,惠城區供銷社由基層社統籌當地農機資源,成立農業服務合作社,采取“基層社+農民/農機手”的服務模式,與供銷農服公司開展聯合合作,推動“訂單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的發展。
接下來,惠城區供銷社還將進一步深化“供銷社+村集體+農戶”的合作模式,通過訂單農業的整合,推動整村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形成良好的聯農帶農合作機制,吸納更多的新老農人參與農業生產經營。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葉文青 通訊員李雪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