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紅利要如同陽光般,公平地灑在每一個孩子身上。大山深處,同沐暖陽。2022-2023學年,惠城區教育局在各公辦學校中選派了7名優秀中小學教師,前往貴州省黔西南州冊亨縣支教。帶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幫扶的愛心,這七名老師背起行囊,暫別家人,來到冊亨,與大山的孩子們共處四個月的教學生活。
隨著上學期順利結束,這批老師已回到惠州。半年的支教經歷,有歡聲笑語,有無言感動,有困惑難處,一一走過來,是七個年輕教師珍貴的成長歷程,是他們教學生涯中煥發光彩的珍珠,值得珍藏與記錄。惠報全媒體記者走進支教老師,與他們聊聊支教感想和收獲。老師們暢所欲言,以創新教學模式為當地教育事業貢獻了自己的青春歲月和力量,此刻他(她)們最想表達的,是無悔、珍惜、感動……
為班級增添課外閱讀書籍。
小學組:關注留守兒童,支教事跡被當地黨媒專版報道
富民小學唐榕、水北小學曾智濃、小金口中學夏喜宏三人作為小學組支教團隊,被安排到貴州省冊亨縣高洛街道第一小學開展為期一年的“組團式”幫扶支教工作。
夏喜宏老師輔導學困生。
“冊亨所需,惠城所能”,圍繞這個幫扶理念,這批年輕老師迅速進入角色。“工作第一步是摸清‘家底’,提供他們所需的教學服務。冊亨高洛街道第一小學教師團隊年輕,多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富有朝氣。在校學生97%是少數民族同胞,其中94%為布依族,孩子們需要更多的課外關注和關心。”唐榕說,到崗后,三人通過調研、座談等形式,盡快熟悉學校現狀,以便在工作中“對癥下藥”開展支教工作。
唐榕老師上示范課。
在工作中,三位教師都嚴格要求自己,力爭展示“惠城教育名片”,同時主動承擔教師培訓及示范課工作任務,著力培養年輕教師隊伍。9月一到崗,三位老師就分別在各科組開展了示范公開課。
在培訓、開展創新教學等方面主動作為。開學第二周,唐榕就分別在高洛中心小學、高洛街道第一小學開展了題為《一線帶班 展現魅力》的教師培訓課;曾智濃則在開學初就承擔起培訓校升旗儀仗隊的任務,并對大隊輔導進行一對一培訓;夏喜宏則組織英語科組開展校級英語創新活動。
曾智濃老師上示范課。
留守兒童的課余生活,一直是三位老師心頭懸著要解決的事。三位老師都主動利用周末、晚休等時間通過陪讀、談心等方式關愛留守兒童,唐榕還專門在惠城區富民小學開展了圖書募集活動,在學校開辦起圖書角,以供放學后不能回家的孩子們閱讀。“教育的真正價值是一種啟蒙、一種喚醒、一種點燃。教學更應該走進孩子們的內心,啟發孩子,讓他們真正愛上學習。”唐榕說,為此他們還主動在學校讀書館當起了志愿者,為的是幫助更多孩子愛上閱讀。
老師周末在讀書館做志愿者,與學生一起課外閱讀。
這些支教事跡,獲得了當地黨媒的關注,2022年10月,《黔西南日報》對惠州小學組支教團隊做了專訪,推出專版報道,他們的事跡引發當地教育界的一致好評。
中學組:多措并舉推動教學、德育、藝術等課程提質升級
第九中學(惠州市第一中學下埔校區)杜德軍、河南岸中學陳思藝、第三中學毛俊峰、第七中學周丫等四位老師作為中學組支教團隊,被安排到冊亨縣冗渡中學開展為期一年的“組團式”幫扶支教工作。
“我們關注升學問題,重點提升初三畢業生的高中錄取率,探索學校的特色發展方向,加強體藝特長生的培養。同時力推轉變學校管理方式,探索以年級組長負責制年級管理模式。”杜德軍老師掛職任教學、教研副校長。他說,對口幫扶重在“精準”,他以著重以問題導向找準“切入點”,先全面了解冗渡中學教學現狀;以效果導向找準“突破點”,用好用活帶教學員的新方式;以實干導向找準“落腳點”,積極參與學校管理工作。
“作為惠城班的班主任和英語教師,我的目標是克服所有的困難,盡我自己最大的能力,讓這個‘不一般’班級的孩子心中充滿愛、眼里充滿光。”陳思藝說,回首上學期的支教,在逐漸的適應中,她和班上的孩子們都逐步在這個溫暖班級找到了歸屬感,通過舉辦精彩活動共度中秋、打造全新班級文化、創辦閱讀角、抓好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勇爭籃球賽冠軍等,讓全班凝聚力有了顯著提升,孩子們學習能力也越來越強。
毛俊峰說,來到冊亨后,通過多次聽課、交流、座談和調研,他逐步確定了工作思路:從需要入手,從問題入手,從自身優勢入手,突破發展瓶頸,實現合作共贏,使得結對子學校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方面更加制度化、規范化、精細化和合理化。他告訴記者,作為七年級語文教研組長,他還結對幫扶2位教師,同時還要指導3位剛入職的年輕教師,把自己20多年的教學經驗與體會毫無保留地都傳授給了“徒弟”。
周丫老師除了七年級美術教學工作,還在學校共青團建設、志愿服務、德育教育等方面發光發彩。她參與組織的愛國主義團課,幫助同學們建立國家意識、樹立責任意識、培養文化自信,從“認知啟蒙”到“主動探究”,團課程迭代升級。冗中的同學們在課程中重溫、思考,整個校園的空氣中刮起了一股“紅色暖風”。
惠報全媒體記者謝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