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城把營商環境優化升級作為“一號改革工程”
推出優化營商環境“828”行動方案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構建一流的營商環境,讓市場主體活力充分迸發,增強發展的信心和經濟的韌性。1月5日下午,惠城區召開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會議,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廣東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和省委、市委有關營商環境工作會議精神。
會議強調,要把營商環境優化升級作為惠城的“一號改革工程”,重點聚焦制約企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全力推進各項優化營商環境措施落地落實。會上,重磅解讀了《惠城區優化營商環境八項重點措施》以及配套制定的28個子方案(簡稱“828”行動方案),介紹了惠城區企業服務系列措施,推介“惠城企通”平臺及推動“惠城企通”公眾號正式上線。
會上,惠城區向入駐信利康產業平臺的企業代表惠州市萬興科技有限公司頒發產權證,這是我市首單為入駐工業平臺的企業頒發的不動產產權證;為利元亨人工智能與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三期)、西頓LED半導體照明產品生產項目、鑫瑞創源醫用檢查檢驗醫療儀器生產項目等3宗項目頒發工業企業提質增效發展獎勵,分別發放獎勵金180萬元、110萬元和60萬元。
創新推出“一件事”主題服務事項
近年來,惠城區市場主體力量不斷增強。截至2022年12月31日,惠城共有企業10.2萬家,全市占比35.6%,加上個體工商戶13.8萬戶,惠城全部市場主體超24萬戶。特別是惠城民營企業占比高達98.1%(100911家)。市場主體越多,就越需要良好的營商環境。
直面營商痛點、改革難點、市場堵點,緊密結合惠城實際,聚焦市場主體關切,突出可操作性,旨在塑造重商、親商、安商、暖商的政務文化,是此次惠城推出營商環境新政的最大特色和亮點。
惠城區優化營商環境“828”行動方案,包括八項重點措施,涵蓋提升政務服務水平、提升企業服務水平、提升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服務水平、提升招標投標服務水平、提升水電氣服務水平、提升執法規范化水平、提升司法保障水平、提升人才及用工服務水平等方面,其中形成了28個具體工作方案。
重塑營商生態,敢于刀刃向內是關鍵。為保障政策全鏈條貫通實施,惠城形成鎮(街)、部門“一把手”主要負責機制,要求定期召開分析研究會,加強問題研判,積極溝通協調,切實為企業發展排憂解難;莩菂^委、區政府督查部門全程介入、密切跟進,建立常態化督查考評機制,考評結果與績效考核掛鉤,以嚴格的獎懲推動工作落實到位。
在惠城營商環境28個具體方案中,記者看到,政務服務改革力度不斷加大,強化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著力推動政務服務標準化。根據實際將區行政服務中心部門分設的專業性窗口整合為綜合辦事窗口,推動實行“前臺綜合受理、后臺分類審批、綜合窗口出件”的工作模式,實現政務服務事項一窗通辦。加快創建無證明城市。全面推行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出臺直接取消證明材料事項清單。
企業開辦實現“一窗通辦、一網通辦”。全面推廣“企業開辦一網通辦”及“粵商通”平臺,企業設立登記、公章刻制、銀行預約開戶、申領發票、稅控設備、員工參保、住房公積金繳存等事項做到一次性集中辦理,實現“零見面”“無紙化”。
其中,“一件事”主題服務事項是惠城今年首次推出的創新做法。惠城從更加方便企業和群眾辦事出發,選擇涉及面廣、辦件量大和系統能互聯互通的高頻事項,比如“我要開餐飲店”“我要建設經營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主題都是民生熱點關切。接下來將梳理一批“一件事一次辦”事項,實行線上“一次登錄,一網通辦”,線下“只進一個窗口、最多跑一次”。
服務質量也將被“量化打分”。惠城實行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及時通報“好差評”統計排名,限期整改到位。提升“惠幫辦”專窗服務質量,群眾和企業應受理卻未受理、應辦成卻未辦成的相關問題,窗口交責任單位限期反饋辦理進度、說明理由,并持續跟蹤督辦直至辦結,幫助群眾、企業把“不給辦”“很難辦”的事辦成、辦好。
優化簡化涉企服務,提升項目建設速度
2022年1~11月惠城區預計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全市排名第二;工業投資同比增長30.9%;工業技改同比增長13%。其中,2022年全區產業類新動工、新完工投產項目宗數,同比2021年分別增長45%、48%……
這些不斷上揚的經濟數據,是市場投下的“信任票”,展示著惠城產業發展的蓬勃春天,也讓惠城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不斷加快營商環境改革進度。
在涉企服務中,惠城實行重點企業首席服務官制度,原則上每月召開一次企業服務聯席會議,重點及時解決企業“疑難雜癥”問題。每年召開不少于兩次企業家座談會,用好“企業直通車”機制,該區領導面對面接訪,第一時間解決企業訴求。
開啟企業服務智慧模式。“惠城企通”企業服務公眾號及小程序正式上線,與“企業直通車”、企業服務熱線電話等共同形成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專門成立區企業服務中心,組建由區領導干部、區直單位干部、鎮(街道)干部、服務專責機構專員、園區服務人員等組成的企業服務大團隊,收集并協調解決企業訴求,實現企業有呼必應。
在提升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服務水平中,惠城實施項目審批綜合窗口“通辦通取”,推動49項審批業務100%進駐區行政服務中心辦理。
值得關注的是,為了讓項目建設搶時間、拼效率,惠城進一步縮短項目摘地到動工周期。加大前置預審、容缺受理、并聯審批力度,用地規劃許可審批時限由20個工作日縮減至5個工作日(不含公示時間,下同);工程規劃許可審批由20個工作日縮減至15個工作日;不動產權證審批時限由15個工作日縮減至2個工作日;建筑工程施工許可審批由7個工作日壓縮至3個工作日。土地摘牌至動工期間審批環節涉及現場踏勘、查驗的,集中組織一次性完成。
另一個頗受企業關注的內容是,惠城將按照“無事不檢、無事不擾”的原則,簡化涉企檢查。將以該區應急管理局、市場監管局、生態環境分局、消防救援大隊為試點,制訂涉企聯合執法、壓減檢查頻次方案,壓減涉企執法檢查頻次。探索建立跨部門、跨行業行政執法協作機制,實行綜合執法,實現“進一次門、查多項事”,減少對市場主體生產經營活動干擾。創新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信用監管、“互聯網+監管”等,提高監管效率,減少行政執法中的自由裁量權。
企業人才發展環境也打開了“綠色通道”。惠城黨政班子成員定期聯系服務專家人才,建立高層次人才優先服務制度,為產業人才開通綠色醫療服務通道等專屬服務,為其子女優先提供區屬公辦學校學位,加大對產業人才和平臺引育的資金獎補。為規上工業企業特別是全區千人以上重點企業保障用工需求,定期組織專場招聘活動,對納稅大戶、專精特新等重點企業提供精準用工服務。
惠州日報記者謝菁菁 鄧惠婷
通訊員周文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