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三棟河村石狗:或始于明代 村民對其敬奉歷久彌新

        惠城區三棟鎮田心村河村文化廣場旁,矗立著一尊石狗,相傳雕刻設立于明代,歷來被村民視為吉祥物。如今,憑借鄉村振興東風,當地加強對石狗的保護,將其打造成為文化小景觀,成為珍貴的鄉村印記。

        石狗相傳始立于明代

        三棟河村這尊石狗,為紅色砂巖質地,歷經風雨侵蝕,已不見其原本形狀,殘存輪廓。

        據相關文物普查資料記載,河村石狗高93厘米、寬60厘米、厚34厘米,其雕刻技法,以圓雕為主,配以簡練流暢的線條表現細部及輪廓。

        關于石狗的來歷,河村老一輩村民說,它始于明代,與河村開基歷史同步。根據河村《鄔氏族譜》記載,明弘治年間,居住在龍川鶴樹下(現龍川鶴市)的鄔景廉與妻黎氏生下鄔宗義,“宗義遷居歸善(惠陽)三棟河村。”鄔宗義為河村鄔氏始祖。相傳,鄔氏始祖落擔的這片丘陵地帶,原是何氏居住地,故名何村。現名“河村”是諧音。石狗乃鄔氏村民聘請堪輿先生扦立。

        石狗位于河村文化廣場旁、村道從其身邊延伸,這里原是村口位置,距離河村鄔氏宗祠不遠。村民說,鄔氏宗祠前有一眼池塘,右方也原有一眼池塘,石狗位于鄔氏宗祠右方,是為了鎮住右方池塘,作風水擋煞之用。村民視石狗為吉祥物,美其名曰“石狗公”,每逢初一十五,敬香祈福。

        石狗旁曾有一口井,水質清冽,為村民汲取飲用之水源,滋養了一代又一代河村人。由于鄉村發展,鄔氏宗祠右方的池塘填平為村文化廣場,石狗旁水井也因干涸多年而被填平。但村民對“石狗公”的敬奉,歷久彌新。

        文化小景觀銘記歷史和鄉愁

        用石狗擋住煞氣、視若吉祥物,在惠州他處也有。

        距離三棟河村約20公里遠的惠陽鐵門扇村黃竹壢圍屋,始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由秋長沙坑葉氏四世祖葉維新所建。圍屋泮池前方有兩尊由花崗巖雕刻而成的石狗。“石狗屋”為研究清中期客家圍屋提供了較有價值的實物資料。在博羅縣公莊鎮陂頭神村黃大銘故居——大瀝江夏第圍屋,始建于明代后期,圍屋入口右側,擺有一只黑石狗,栩栩如生,上刻有“泰山石敢當”幾個字。大門左上角的圍墻上有一小石獅,與石狗同一方向擺放,村民介紹這是古人擋煞用的擺設。

        相比之下,河村這一尊石狗,其用料講究、造型古樸,在惠州地區,是年代較為久遠、造型較為罕見的文物。

        河村村民介紹,曾有文物普查人員到河村進行田野調查,認為石狗是古惠州畬族的圖騰,由此推斷原有畬民聚居在河村內。

        畬族、苗族、瑤族流傳著這樣的傳說,他們的祖先是一條叫盤瓠的狗,娶公主為妻,至今他們供奉著盤瓠這個先祖。狗,成為這些少數民族的圖騰,如惠州龍門藍田瑤族鄉,還保存著盤王信仰,每逢中秋夜,瑤族少女“舞火狗”,以宣誓成年。

        在廣東省內,石狗信仰最盛的地方是湛江雷州。從古至今,體魄健壯的石狗最受雷州民眾的崇拜。人們對石狗進行祭拜祈禱,若有靈驗,又前來答謝石狗,還祈求其保佑小孩平安長大。雷州石狗成為雷州人世代繁衍生息中遺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

        多方比對并結合記載及傳說可以發現,三棟河村石狗,是古惠州畬民的遺物的可能性不大,它作為一種客家人信仰的存在可能最大。

        在客居初期,河村先民像眾多客家人一樣,水行山處,開辟荒蕪,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寒來暑往、秋收冬藏的生活,歷經艱辛后,他們好不容易成為了這片客居地的主人。雖然有了庇護族人的居所,但他們依舊時常面對外界的侵擾,包括人為的、自然的,于是包括堪輿、信物在內的信仰,只要有利于生存、有助于發展,都樂意拿來使用,以求永昌。這些樸素的生活哲學,這些悠久的生產智慧,屢試不爽。

        有了這樣的精神活動,三棟大地的先民,才得以晴耕雨讀,營建美好家園,向著美好生活篤行不怠,最終使得這方水土山川富饒,鋪就造物之無盡藏、萬民之所共食之畫卷。

        石狗吠豐年成為河村的文化小景觀,它銘記著一方水土的歷史與鄉愁,為促進鄉村振興貢獻文化的力量。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編輯: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