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區張村村依托惠州法院平臺資源強化法治建設

        原標題:

        惠城區張村村在“百村共建”中依托惠州法院平臺資源強化法治建設

          學法用法提升鄉村治理效能

        曾經雜草叢生的地方成了村民散步和學法的長廊;村“兩委”干部通過旁聽庭審上了一堂生動的法治課;在法官的指導下,重新修訂村規民約……開展“黨建引領百村共建 提升基層治理效能”(以下簡稱“百村共建”)工作半年多以來,惠城區水口街道張村村學法用法的氛圍愈發濃厚,鄉村治理能力也在不斷提升。

        與村黨總支部結對共建的是惠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辦公室黨支部和民一庭黨支部,今年4月以來,共建雙方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找準黨建共建結合點,通過開展多種形式法治宣傳、深入探索矛盾糾紛化解路徑、積極領辦民生實事等舉措,加強法治建設,提高張村村基層治理效能,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市中級人民法院辦公室黨支部黨員組織開展防養老詐騙的宣講。

        “走出去+請進來”雙管齊下,提升村民法治意識

        “這個長廊建得好,不僅改善了村里的環境,還可以一邊散步一邊學法。”說起村里新建好的法治文化長廊,村民張雪輝滿口稱贊。

        法治文化長廊位于張村村的一個魚塘邊上,長廊設置了人行道、護欄和宣傳欄,上面不僅有民法典、預防電信詐騙、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八不準”等相關法律法規的介紹,還有張村村的村史文化、家風家訓簡介等,法治文化氛圍濃厚。

        “以前這里是我們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丟分點’,現在變成了‘加分項’。”張村村黨總支副書記張海通介紹,這是惠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辦公室黨支部和民一庭黨支部與張村黨總支結對共建的成果之一。以前,魚塘周邊雜草叢生,還有個別村民在這里放養雞鴨等,環境頗為臟亂。今年5月,雙方黨組織結對共建后,多次深入現場了解情況,并經研究討論決定于此建設法治文化長廊。

        “這是改善張村村人居環境的一件民生實事,也是提升村民法治意識的一個宣傳陣地。”惠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辦公室黨支部書記鐘惠松說,開展“百村共建”活動,提升鄉村法治能力水平是關鍵。

        張村村位于水口街道中部,轄區面積2.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300多人,近年來經歷了多次土地征收,如今又被劃入惠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東江灣千億產業園規劃范圍。隨著產業園征地補償款陸續發放,加上按規定回撥土地給村集體建設使用,張村村即將進入發展快車道。“但目前村民對如何分配集體組織資源等問題仍有爭議,也對相關法律法規不夠了解。”鐘惠松介紹,加強張村村的法治宣傳教育,責任重大,也迫在眉睫。

        為此,惠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辦公室黨支部和民一庭黨支部結合實際,充分利用法院審判資源優勢,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營造依法、找法、用法、靠法的法治環境。邀請張村村“兩委”干部“走出去”,到法庭旁聽庭審;把法官請進村里來,用生動的案例向村民進行防養老詐騙、集體土地經營權等方面的普法宣講,提升村民的法治意識……

        “這一堂堂深刻而生動的法治課,讓村‘兩委’干部懂得了帶頭尊法守法的重要性,也讓村民進一步增強了自覺守法、遇事找法的意識。”張海通說。

        利用法院平臺和資源優勢,防范化解矛盾糾紛

        在提升村干部和村民法治意識的同時,共建雙方黨組織努力引導和幫助村民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

        近期,張村村正在開展村規民約修訂,了解情況后,惠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根據張村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情況,邀請長期在審判一線、熟悉農村法律法規的黨員法官黃宇樂來到張村村,協助開展村規民約的修訂工作,為張村村有效治理、長治久安提供專業意見。

        張村村黨支部委員、村委委員余瑞娟介紹,村規民約中“關于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認定及福利保障”內容是村民關注的焦點。“法官幫助我們將廣東省與此相關的、現行有效的條例法規增加到村規民約中。”余瑞娟說,這樣,將來發生爭議時可以方便進行查閱,依法依規處理。

        除了做好風險防范,惠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還充分利用自身的平臺和資源優勢,著手化解一些因歷史遺留問題導致的矛盾糾紛。

        張海通介紹,目前張村村存在的矛盾糾紛主要集中在土地征收、權屬不清、鄰里間用地糾紛等方面。如張村村小組有兩位村民因相鄰土地圍墻、通行問題,這幾年來多次相互投訴,矛盾尖銳,還有當前東江灣千億產業園在該村征地約1200畝,但由于歷史原因,村民之間由于土地界限不清晰,爭議糾紛隱患仍然存在……

        開展結對共建之后,雙方積極研究如何化解相關爭議糾紛案件。“我們已將兩宗糾紛案件和一宗歷史遺留問題列入重點調處任務清單,目前在多次走訪的基礎上,深入研究解決路徑,為妥善化解相關矛盾糾紛建立初步的思路。”鐘惠松說,接下來將充分發揮法院的平臺和資源優勢,精準發力、靶向施策、統籌推進,助力推動和解決張村村在矛盾糾紛、鄉村治理等方面的問題。

        此外,共建雙方計劃走進張村小學開展“法治第二課堂”,給孩子們帶來沉浸式的普法體驗;充分利用張村村臨近水口法庭的優勢,選一些與村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案件,邀請村民參加庭審旁聽,助力張村提升基層治理水平。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歐陽成 通訊員惠政宣 盧思瑩

      編輯:小麗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