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三棟鎮壩山口村謀劃為群眾辦系列民生實事,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
修村道拆危橋 興產業富村民
三棟鎮壩山口村坐落在葉挺大道(原惠南大道)旁,與惠城區高新科技產業園隔路相對。入村路口立著醒目的標志牌,旁邊是新建成開放的黨建文化公園。整潔的村道途經曾子文化館以及有著近百年歷史的養志小學,一路向里串起沿途美麗的田園風光,連通一戶戶“最美庭院”。
壩山口這個惠城的革命老區村在黨的領導下,歷經多年的建設發展,逐漸展現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風貌。如今,該村正按照區、鎮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部署,結合紅色資源、曾子文化,開展革命歷史和傳統文化學習教育,并把學習成果轉化成為群眾辦實事的動力。在整治好環境的基礎上,該村正著手修路建橋完善基礎設施,并計劃引進產業壯大集體經濟,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
村民在黨建文化公園參觀學習。
建文化館修“大學長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說起壩山口村的歷史,該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曾勇輝向記者娓娓道來。壩山口因地形似龍,原名龍口,也叫虎口。當地人稱虎為“霸山”,取“霸”與“壩”同音,故名壩山口。“我們很多村民是古代曾氏名人的后裔,目前在全村定居的有2000多名曾姓村民。”曾勇輝說,該村在傳承曾子儒家文化方面形成了濃厚的氛圍。
曾子是春秋戰國時期有名的儒家學者,《禮記·大學》(《大學》相傳是曾子所作,也有很多當代學者認為是秦漢時的儒家作品)中提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國古代圣賢智慧的結晶,對新時代黨員干部立身行事、治國理政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作為曾氏后人,該村為傳承傳統文化,于2016年年底建成2000平方米的曾子文化館,并開辦國學大講堂,由曾子文化促進會的講師不定期進學校、進企業、進農村等宣講,結合“仁、義、禮、智、信”等儒家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在曾子文化館門前廣場一側,記者看到一條古香古色的長廊,沿途墻面刻滿了《大學》的內容。曾勇輝介紹,這是該村剛建成不久的“大學長廊”,不僅增強了村里的文化氛圍,也成為小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一個好場所。與曾子文化館一路之隔的是已有近百年歷史的養志小學,該校校長劉智偉介紹,壩山口文化底蘊濃厚,特別是曾子文化得到較好的傳承。學校開辦有國學課堂,有時還會把品德課、班會課搬到“大學長廊”,由老師帶領學生們學習古代先賢的思想精髓,灌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小培養孩子爭做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村民在黨建文化公園參觀學習。
黨建文化公園成學黨史生動課堂
不止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壩山口作為革命老區,還擁有寶貴的革命歷史資源。
作為革命夜校、游擊隊聯絡站所在地,壩山口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革命歷史也銘刻在該村新建的黨建文化公園宣傳墻上。在壩山口村入口處,這個剛建成開放不久的小公園除了休閑廣場和綠化景觀,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面宣傳黨的光輝歷程和壩山口村史的長墻。在這面墻上,黨的根本宗旨、指導思想,中共一大到十九大召開的簡介和壩山口的革命史都有介紹,儼然一個學黨史的生動課堂。記者采訪時剛好遇到幾名學生正認真地觀看墻上的內容。“你們知道中國是由哪個黨領導的嗎?”“共產黨!”聽到記者的提問,這幾名學生不約而同地高聲搶答。
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壩山口村的歷史文化和革命先輩的斗爭精神激勵著新時代的干部群眾為建設美好家園奮勇前行。隨著黨史學習教育的深入開展,壩山口村也行動起來。曾勇輝說,近段時間以來,該村黨員干部已上了3場黨課,既有邀請黨校專家上課,也有自己組織學習,還前往汕尾參觀彭湃故居,重走紅色路線等。“對于農村黨員干部來說,我們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帶領村民建設更加宜居、更加富裕的美麗家園。”曾勇輝說。
改造老舊廠房壯大集體經濟
學而有思,學而踐行。黨史學習的落腳點在于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壩山口村“兩委”班子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正謀劃著為群眾辦好一系列民生實事。
修路,就是壩山口村眼下正在做的一件事。曾勇輝介紹,該村壩新片區生活著數百名村民,由于通往養志小學和村衛生站的一條長400多米的狹窄田埂道已荒廢多年,該片區學生和村民為了出入方便都要在葉挺大道逆行一段,十分危險,還曾發生過交通事故。為此,該村決定把這條荒廢的小路拓寬成3.5米的水泥路。目前正在平整路基,暫時可供摩托車和行人通行。
“村委會一提出要把這條路修好,大家都非常支持。小路邊是村民種的菜和果樹,平整路基的時候要清理掉,沒有人計較。有個拐彎的地方比較窄,有一戶村民還主動拆了家里的圍墻讓出一部分地來支持修路。”曾勇輝說,村干部們被村民行為打動,更加堅定了修路的決心。清理路基時,村里順便把清拆出來的建筑廢料回填在坑洼地方,既節省了費用,也解決了建筑垃圾的堆放問題。打好路基后,該村計劃通過發動鄉賢出資、利用政府發放的鄉村振興獎補資金等方式,籌措資金對道路實施硬底化,將其建成一條真正的村道。以后該片區學生和村民可以直接通往養志小學和村衛生站,再也不用在葉挺大道上逆行了。
不僅如此,該村還計劃將進村入口處的危橋拆掉重建并拓寬,在葉挺大道邊新建公交候車亭,并呼吁交警部門在村口通往惠城區高新科技產業園的路口處設置紅綠燈設施,讓橫穿馬路的學生及村民多一份安全保障。
鄉村振興關鍵靠產業支撐。人居環境整治好后,壩山口村“兩委”班子謀劃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讓村民的“錢袋子”更鼓一點。目前,該村利用上級組織部門下撥的50萬元幫扶資金,將一座老舊廠房改造修繕一新,驗收完后將對外招租,可用作小廠房或倉庫。另外,該村在葉挺大道邊還有一塊2000多平方米的建設用地,由于各種原因目前荒廢著。“我們希望爭取政府政策支持,把這塊地盤活利用起來招商引資。如果成功的話,一年能給我們村增加一大筆收入。”曾勇輝興奮地說。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彭紅霞 通訊員黃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