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東征浴血平叛地 廣東黨組織發展最迅速地區

      [報料熱線] 2831000

        位于東江流域、南海之濱的惠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素有“嶺東雄郡”之稱。惠州還是一片紅色沃土,具有光榮的革命斗爭歷史,是東江地區革命斗爭的發源地之一,在廣東乃至全國革命史上有著特殊地位,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和巨大犧牲。

        薪火傳承,古城煥彩。今天的惠州,正搶抓“雙區”建設重大機遇,深度融入“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乘勢而上,奮力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惠城作為中心城區,也正以昂揚的姿態,奮發有為,全面提升城市首位度,努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中心區。

      擔任東征軍總政治部主任時的周恩來。

        紅色記憶

        成為廣東黨組織發展最迅速地區

        “五四”運動之后,惠州有識青年抱著滿腔愛國熱情,積極探索救國救民之路。在中國共產黨建立初期,東江地區尤其是惠州的知識青年深受“五四”運動影響,使惠州成為廣東接受和傳播馬克思主義最早的地區之一。一批愛國者接受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學說,阮嘯仙、劉爾崧等東江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也是中國早期共產主義運動的骨干。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為東江地方黨組織的建立做好了思想和人才的準備。

        1923年元旦,彭湃組建了中國第一個縣級農會——海豐總農會,開展農民運動,并迅速把革命的星星之火引到周邊地區。同年4月,在彭湃的指導下,惠陽第三區(高潭)農民協會成立,黃星南為會長,是中國最早的農會之一。為適應形勢發展需要,海豐總農會改稱惠州農民聯合會,同年7月,又將惠州農民聯合會改為廣東省農民聯合會,會員達13.4萬人。

        大革命時期的惠州,成為廣東開展農民運動最早和開展工農運動最好的地區之一,也是黨組織發展最迅速的地區。

        東征期間,惠州農民運動有力配合了東征軍。1926年1月,廣東省農民協會成立惠州辦事處,朱祺任主任。朱祺曾于1920年初赴法國勤工儉學,在法國先后結識了周恩來、鄧小平、李富春等革命同志。1923年,朱祺加入旅法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后轉為中共黨員。

        朱祺回國后,與周恩來一起參加東征,并深得周恩來的信任。周恩來把東征勝利后建設惠州東江革命中心的任務交給了朱祺。1926年7月,《中國農民》刊發了朱祺的《惠州辦事處會務報告》。報告顯示,辦事處下轄惠陽、紫金、博羅、河源、龍川等縣,有19個區農民協會、307個鄉農會、農會會員25000多人、農民自衛軍4000多人。

      飛鵝嶺公園內的東征戰士雕塑。

        東征軍浴血奮戰攻克惠州城

        1924年1月,國共第一次合作實現。為了推進國民革命運動,國共兩黨進行了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的東征和南征。1925年2月,廣東革命政府對盤踞在廣東東部的軍閥陳炯明進行第一次東征。第一次東征獲得全面勝利,回師廣州。同年6月,原已被打敗的陳炯明殘部,趁東征軍主力回師廣州,重新占領惠、潮、梅等地,企圖向廣州進攻。

        為徹底消滅軍閥勢力、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第二次東征開始,蔣介石任東征軍總指揮,周恩來為總政治部主任,羅加覺夫、切列潘諾夫等人為軍事顧問。全軍編為三個縱隊,總兵力3萬多人。1925年10月6日,東征軍各路縱隊先后出發,開赴惠州,先行部隊于10月9日抵達博羅縣。此時,博羅人民由于受敵人反動宣傳影響,對東征軍心存恐懼。為此,周恩來率領東征軍政工干部遵循東征軍所制定的宣傳宗旨,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四處張貼布告,散發傳單,宣傳東征的重要意義,號召老百姓支持東征軍。周恩來還親自登臺演講,宣揚國民革命軍是人民的軍隊,要把人民從水深火熱中解救出來。

        周恩來領導的宣傳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再加上東征軍軍紀嚴明,很快得到了老百姓的認可和信任。他們以實際行動擁戴革命軍,幫助軍隊張羅休息的地方。

        離開博羅后,東征軍直奔惠州城。當時,東江重鎮惠州城是陳炯明部隊扼守的重要據點,被稱為“南方第一堅城”。

        針對惠州城城墻非常堅固險要的情況,蔣介石決定用炮火集中攻打北城門,待炮火奏效以后,步兵再迅速爬城。然而,此戰術遭遇失利,東征軍死傷慘重,首輪攻城失敗。關鍵時刻,周恩來主張“圍師必闕”,極力說服已有改攻海陸豐打算的蔣介石繼續攻打惠州城,并提出三面打擊、留一出口讓敵人出逃的戰術和組建敢死隊從北門攀墻攻擊的方案。周恩來和蔣介石還登上可鳥瞰惠州城的飛鵝嶺,實地察看炮兵陣地等戰略據點,冒著生命危險親自指揮戰斗。最終,東征軍浴血奮戰,于1925年10月14日下午攻克惠州城,取得大捷,為東征的最后勝利鋪平道路。

        攻城戰斗歷時30個小時,東征軍犧牲官兵241人,五眼橋附近戰地布滿了將士的忠骸。10月16日下午,東征軍官兵在惠州中山公園追悼陣亡將士,周恩來發表了講話。陳獨秀長子、時任中共廣東區委書記的陳延年在收到東征軍捷報之后感動地說:“確實不愧為共產黨員領導的戰斗部隊!”

        東征勝利促進了廣東革命根據地的統一和鞏固,也讓東江人民初步嘗到了革命勝利的喜悅。1925年11月,東征軍進入汕頭后,國民政府任命周恩來兼任東江各屬行政委員,負責惠、潮、梅、海陸豐等25個縣的地方行政工作。

      飛鵝嶺公園內的地堡遺跡。

        紅色傳承

        飛鵝嶺公園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4月初,飛鵝嶺公園草木青翠,鳥鳴其間,三角梅開得肆意爛漫。不少老人孩童到此休閑健身,亦有游客慕名前來參觀游玩。

        飛鵝嶺形如飛鵝展翅,是惠州得名“鵝城”的來由。飛鵝嶺高約75.6米,面積約6.5公頃,自古以來就是惠州古城外的天然屏障,屬兵家重地,牢牢扼守著惠州城的南大門。

        第二次東征期間,周恩來登臨飛鵝嶺親自指揮戰斗。這里是國民革命軍東征的重要遺址之一。為了緬懷革命先輩偉業,新中國成立后,當地政府對東征遺址進行重點保護。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在飛鵝嶺種植大量樹木花草,隨后將飛鵝嶺辟為城市公園。飛鵝嶺東門建有牌坊,西門入口處摩崖石壁刻有4米見方蘇東坡所書“鵝”字。

        從西門拾級而上,走到半山腰,可以看到一架退役的戰斗機;再往上走,有革命戰爭年代留下來的堡壘和戰壕等。山頂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座東征戰士群像石雕,頗為壯觀,石雕上有聶榮臻元帥1989年4月的題詞“國民革命軍東征戰士”。石雕后面,有近年修建的黃埔軍官學校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在山嶺最高處,建有二層黃琉璃瓦的覽勝亭,于此遠眺,湖城美景盡收眼底,即為“飛鵝覽勝”。飛鵝嶺公園于1984年6月被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6月被惠州市委市政府公布為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記者日前走訪時,遇到一群專門來緬懷革命烈士的小朋友。孩子們或許對烽火歲月還有些懵懂,但當向黃埔軍官學校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獻上自己做的手工紙花時,他們的眼神純粹且虔誠。“今年是建黨100周年,帶著‘祖國的花朵’來向烈士致敬,是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帶隊的鄭老師說,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在孩子們的心田播下愛國的種子,讓他們長大后能夠銘記歷史、學會感恩,珍惜幸福生活。

        中山公園是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重要陣地

        中山公園原為惠州第一公園,1928年為緬懷孫中山更名為中山公園。這里也是國民革命軍東征遺址之一,1925年10月16日上午,在惠州第一公園(今為中山公園)召開各界群眾大會,下午又在公園召開追悼東征軍陣亡將士大會,周恩來發表了演說。

        中山公園所在的梌山,是隋朝置循州總管府時的治所之地。1000多年的歷史沉淀,為這里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物和革命遺址。除了東征遺址外,這里還有隋代留下的隋井、隋唐民居遺址、宋碑、明代城墻、清代建筑望野亭等。這些豐富的歷史遺存使得中山公園成為一座難得的“惠州歷史人文陳列館”,也是惠州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

        近百年來,對中山公園的保護利用一直在持續。1937年,在公園內建孫中山紀念堂。1978年,在紀念堂正門前加筑一個112平方米的平臺。1986年在紀念堂平臺前矗立一座孫中山銅雕像。2002年,再次對中山公園進行整治,將公園從1.5公頃擴大至3公頃,筑底臺升高孫中山銅像,在正門處增建“博愛”牌坊,并于左、右兩側各置漢白玉石獅一尊。2007年,對中山紀念堂進行了修繕。

        近日,記者走訪時發現,公園內有多處區域圍起了警戒線,有工作人員正在小心翼翼挖掘,挖掘區域外圍立有“保護文物 人人有責”的提示牌,落款為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記者從惠城區文廣旅體局獲悉,中山公園已納入全省孫中山革命歷史游線路中,同時正在進行的是中山公園升級改造三年滾動計劃,去年已完成梌山望野亭的修繕,現進行的是府城遺址考古項目,接下來將以“孫中山革命歷史”“府城文化”為主題進一步活化利用。

        革命遺址

        中華全國總工會惠州辦事處舊址

        該處舊址也是廣東省農民協會惠州辦事處、中共惠州地方委員會、惠陽縣農民協會舊址。位于惠城區橋西街道都市巷13號,該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年間,青磚瓦房,面積約300平方米。

        1926年1月,中華全國總工會設立惠州辦事處,領導惠陽、紫金、博羅、河源、龍川、和平、連平、新豐8縣的工人運動。到1926年7月,有工會30個,會員發展到7042人。1925年10月,廣東省農會派常務委員阮嘯仙到惠州籌備組織惠陽縣農會,11月16日惠陽縣農民協會正式成立,朱觀喜當選為執行委員會委員長。為了統一領導惠屬各縣農會,1926年1月13日,廣東省農民協會惠州辦事處成立,由朱祺擔任主任,盧耀門擔任秘書,負責指導惠州地區8縣的農運工作。舊址保存尚好,1978年由惠州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飛鵝嶺東征遺址

        位于龍豐街道飛鵝嶺社區南湖西南岸。緊鄰惠州西湖,坐落在南湖西面,西連螺山,三面環水。嶺高75.6米,面積約6.5公頃,山勢如鵝張翼,是惠州古城天然屏障,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1923年,為肅清陳炯明軍閥勢力,消除北伐的后顧之憂,孫中山組織了多次圍攻惠州的戰斗,并登飛鵝嶺視察。1925年10月,第二次東征期間,飛鵝嶺為東征軍攻打惠州時的制高點,周恩來曾登頂視察和指揮戰斗。

        惠州中山公園

        位于橋西街道北門街社區中山北路梌山,為國共合作重要史跡群,含望野亭——國民革命軍二次東征紀念地、廖仲愷先生之碑、惠州中山紀念堂。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致力國民革命的精神,時人特將“惠州第一公園”改名為“中山公園”。1978年7月被公布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黃埔軍官學校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

        黃埔軍官學校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

        位于橋西街道惠州大橋南側500米。1925年10月,東征軍進攻惠州城時,犧牲官兵241人。1930年3月,黃埔軍官學校在惠州五眼橋北側戰地舊址立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碑高約5米,由碑座和碑身兩部分組成,周圍以炮彈模型作圍欄,炮彈間用鐵鏈相連。碑身為花崗巖石,長條方形,正面陰刻“黃埔軍官學校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楷書大字;碑座四周嵌四塊石碑,前后兩塊為大理石,前面刻“精神不朽”,后面刻“氣壯西湖”。1992年10月,市政府在五眼橋東側依原碑模式復建豐碑,以彰先烈之精神。1995年6月被市委市政府公布為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0年6月被省委省政府公布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專欄由惠州報業傳媒集團聯合市委黨校、市委黨史研究室推出。文中相關史料由市委黨史研究室、惠城區委黨史研究室提供)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香金群 歐陽成 劉建威 通訊員 鐘遠明

        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分享到:
      編輯:任己章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網微信
      • 惠州發布微信
      • 惠州文明網微信
      • 惠州頭條APP

      查看所有評論網友評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觀點,與今日惠州網無關。發言最多為2000字符(每個漢字相當于兩個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