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狹窄老街里的“烏記”引許多人慕名而來。
如今已年近70的苗永安10來歲就進入飲食行業。
在惠城區有這么一家主營東江菜的飯店,它并沒有開在車水馬龍的繁華之地,而是藏在狹窄的老街里,門前沒有停車場,需要步行穿過熙熙攘攘的攤檔才能到達,卻引得無數人慕名而來,這就是位于惠城區五一路北門大街的烏記飯店。
它開在一座建于明朝的建筑里,位于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北門直街,老宅前身是“中營守備署”,民國時期被惠州苗氏族人購買并世代相傳,稱為苗屋。1983年,苗氏后人苗永安在祖屋開始經營餐飲,越來越多的市民走進烏記……東江菜式+文化街區+苗家祖屋,傳統美食與濃厚的文化底蘊疊加,讓這座有著300年歷史的老宅成為新“網紅”。
歷史
明朝始建清代重建曾是“中營守備署”
建筑就像一本打開的書,從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歷史。老房子則是一個城市的記憶,保留了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
從惠州大橋南下來,沿著環城西一路經過朝京門和康帝酒店,便見到一座古老的青磚碧瓦牌坊,一塊刻有“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北門直街’”的牌子掛在旁邊的門柱上,落款單位是“廣東省人民政府”。北門直街歷史遺存豐富,擁有成片集中的傳統民居和多處文物古跡,而苗屋就是其中一家。
往前走幾步左轉,進入北門大街,昔日的“中營守備署”舊址——苗屋,近在眼前。門口上懸一對紅燈籠,左書“苗府”,右寫“都司門第”幾個楷體大字。門楣上方是“五福臨門”,一副“春濃北廓 派衍東陽”的對聯粘在大門兩旁。
惠州苗家第10代后人苗理正曾是惠州市一中的老校長,在她的介紹下,苗屋的歷史浮現:
苗屋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并于清代重建,因由惠州苗氏族人在民國時期購買,世代家族傳承,故稱“苗屋”。
據光緒《惠州府志》記載,清朝年間,廣東提督軍門官兵驟至惠州,城內兵房緊缺。其中現在的北門大街25號,就是當時“中營守備署”地址。
苗氏族人苗之英,300多年前作為清朝一名三品武官,舉家“派衍”在惠州定居,并在當時的北門街“中營守備署”對面購地建房屋。隨著清朝滅亡,北門街“中營守備署”收歸當時的民國政府。
“那時候我們苗家人丁興旺,原來的老苗屋不夠住,祖先苗穗良從政府手中把‘中營守備署’購買過來作為苗家居屋。”苗理正告訴記者,原來的老房子稱之為“老苗屋”(北門大街28號),而后來購置的稱為“新苗屋”(北門大街25號)。
一磚一瓦、一草一木,苗屋延續著城市文化。如今,占地面積828平方米的老宅已有300年歷史。
變遷
原來有菜園和后山如今僅存原面積1/5
說起祖屋的輝煌歷史,苗理正流露出自豪,她告訴記者,以前苗屋很大,占地5000多平方米,有15間廂房、4個大廳、4個天井、6個廚房,大屋外,還有后山花園——宜園,以及大屋對面的“箭道”菜園——原清政府馴馬場。現如今保存下來的不到原來面積的1/5。
“小時候,我們上樹摘果子,下地摘花,抓魚喂鴨抓蝴蝶,在院子里奔跑嬉鬧,這里是我們苗氏子孫少年時期的幸福樂園。”據苗理正回憶,宜園有三層,臺階鋪著青磚,平臺鋪著紅砂巖。花園里種滿了花果,有枇杷、臘梅、荔枝、龍眼、玉蘭、桂花等。記者在烏記廳堂上的兩幅國畫《古屋芳容》《宜園秀色》看到了當年新苗屋的恢弘模樣。
廳堂上面,掛有一塊寫著“慎新堂”的牌子,這是苗屋的堂號,2015年苗家后人重新制作的牌匾。大廳四周墻壁頂部還能看到部分精美壁畫,地面已經被重新鋪過。
大廳高高的房梁,雕刻著精美的雕花,以及“百子千孫、金玉滿堂”8個字。一條青磚鋪就的小巷,通往原來的廚房和花池。紅砂巖柱基、紅砂巖條石、青磚墻面、棋盤磚鋪就的地面,無不顯示出當年這座建筑的顯赫。
惠城區在清初有20多個軍事機構,而今僅剩下惟一的北門街這個“中營守備署”舊址。惠州市嶺東文史研究所副所長、惠州文史學者何志成表示,“中營守備署”是北門大街的標志性建筑物,因此很有歷史文物保護價值。
現狀
網紅餐廳讓300年老屋充滿煙火氣
苗氏家族從軍的歷史到了清末戛然而止。而苗理正的曾祖父苗穗良、祖父苗致信,均是儒雅的文人,他們興教育、執教鞭,學生遍布東江流域,一個世代的武將之家從此徹底變了。
自此苗家四代人出了50多名教師,成為惠州有名的教育世家,1989年苗家被評為首屆全國優秀教育世家,當時是廣東唯一一家。如今已年近70的苗永安走出另外一條路,10來歲就進入飲食行業的他,另辟蹊徑讓苗屋增添了東江飲食文化的色彩。
隨著時代變遷,苗家后人陸陸續續搬離了老宅,昔日輝煌的苗屋人氣日漸冷落。從上個世紀80年代,苗永安嘗試在家門口經營早餐鋪,深受街坊鄰居的歡迎。
咕嚕肉、臘鴨香芋煲、生焗粉腸排骨煲、雜錦煲、鯽魚荷包蛋湯……到2013年時,烏記已經頗有名氣,每天臨近飯點,四張桌子早早就坐滿了人,有的食客等不及,主動提出在門口擺張小桌,就為早點吃上烏記的飯菜。
看著絡繹不絕的食客,苗永安想到了旁邊閑置的祖屋有寬敞的廳堂。趁著清明祭祖,苗家族人都回到祖屋,苗永安嘗試提了提租用祖屋大廳的事宜。“將苗屋文化和東江菜結合,對苗家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族人還在猶豫是否妥當之時,致力于家族文化傳承和傳播的苗理正認為盤活老宅更有利于傳承和延續。
“最終大家商議后也同意租給我。”苗永安說,每月的租金則用于祖屋的維護和修葺。
購置清朝風格家具裝飾廳堂,增添老宅古色古香的特色;整理“中營守備署”的資料,讓訪客了解苗家祖屋的前世今生;請知名畫家描繪祖屋舊貌,讓人對苗屋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經過用心修理,苗屋在修舊如舊、不改變原有風貌格局的前提下,成為了一個猶如一個藏匿在老街區的“博物館”。而苗永安則憑借一手好廚藝吸引了無數食客前來,讓這座300多年歷史的苗屋又充滿了煙火氣。
“這些年雖然經過了多次修整,但基本還是保持最原始的模樣,這兩根柱子已經有300多年歷史了,還有包房里面的地磚,也還是青麻石。”苗永安說。
青磚灰瓦古樸濃郁,小院浮蓮蜻蜓幾許。保持原貌的廳堂讓前來的客人恍如穿越時空,增添了情趣,在明清的建筑里品嘗地道的東江美食,了解北門直街的歷史,東江菜式+文化街區+苗家祖屋,傳統美食與濃厚的文化底蘊疊加,讓這座有300多年歷史的老宅成為了新“網紅”。
期待
北門直街改造早日提上議程
作為惠州城市更新和“一湖兩江”城市會客廳建設的重點任務之一,近年,惠城區“兩街一巷”(水東街、金帶街、祝屋巷)依托西湖、東江、西枝江,實行“點上出彩、線上貫通、面上提升”的微改造工程,相繼繡出新天地。
得益于惠州保護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力度加大,吸引了越來越多游客,苗屋所在的北門直街緊鄰西湖,人流量也日益增多,烏記飯店的顧客也多了起來。
隨著惠城區眾多歷史文化街區得到重視,苗屋后人翹首以盼孕育了他們家族的北門直街能早日活化利用,再現魅力。
據了解,北門直街是惠州5條省級歷史文化街區之一,自公元591年(隋朝開皇十一年)在梌山設循州總管府以來,一直是新中國成立前各朝各代府衙所在地、府城的政治中心,是惠州千年府城所在地。
北門直街歷史文化街區內古跡眾多,擁有成片集中的清末傳統民居,形成了“明清城墻遺址+清末民初建筑+民國公園”的風貌特色,步行其中,仿佛是走進了一條“時空隧道”。
“路口的牌坊修建有些年代了,頂上的琉璃瓦片時常掉落,造成安全隱患,在北門直街的轉角處有一個‘千年府治所在地’的石碑,經常被亂停放的汽車遮擋,對歷史文化街區的形象有礙。”苗理正呼吁北門直街的改造早日提上議程,重現千年府城的魅力。
據了解,今年召開的惠城區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惠城區今年將深入挖掘府城文化,啟動中山公園品質提升工程,進一步彰顯“嶺東雄郡”文化魅力和城市形象。
記者手記
古民居保護要做“活”文章
古民居作為一個城市記憶,是非常寶貴的文化遺產,但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一大批極具價值的古民居被人們遺忘,不禁讓人扼腕嘆息。
在不少有識之士的大力呼吁下,惠城古民居保護工作日漸被重視起來,然而不少地方的保護工作僅僅停留在掛一塊牌匾,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給予修葺,讓其變成一處靜態景觀。這樣的保護,古民居價值不能有效體現。
古民居保護要做“活”文章,而“活”的關鍵在于人的回歸。隨著消費觀念的轉變,體驗式旅游越來越受到廣大旅游愛好者青睞,商業運營賺取的收入又可以投入到古民居的保護之中,形成良性循環。
文 惠州日報記者鄧惠婷 實習生鐘平祥
圖 惠州日報記者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