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亞灣西區街道:探索物業化管理模式,建設一批精品城中村

        原標題:

        西區街道組織觀摩鄉村振興及“百千萬工程”工作成效

        探索物業化管理模式 建設一批精品城中村

        2月28日,西區街道召開鄉村振興暨“百千萬工程”現場推進會。街道班子成員、區人大代表、各村(社區)黨組織書記等30余人分別前往老畬河邊地、塘尾村觀摩鄉村振興及“百千萬工程”取得的成效和經驗做法。會上,老畬河邊地與塘尾村用鮮活案例展示鄉村振興成效,為街道各村(社區)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塘尾村將朱子文化與村莊建設相融合,整體規劃打造具有文化底色的新農村風貌。這是塘尾村文化廣場。

        成立工作站黨支部推動人居環境提升

        老畬河邊地位于大亞灣開發區西區街道老畬村與深圳市坪山區龍田街道竹坑社區西坑村交會處。過去,因土地權屬與行政管理權錯位等歷史原因,該地段的管理相對薄弱。如今,隨著老畬河邊地綜合整治工作站黨支部的成立,老畬河邊地迎來了極大的改變。

        2021年12月,西區街道辦成立老畬河邊地臨時黨支部,2023年1月成立了老畬河邊地綜合整治工作站黨支部。2023年,工作站黨支部推動老畬河邊地的主入口道路提升,聯合深圳市坪山區相關部門對占道經營情況進行整治,解決了該地段道路擁堵的問題,為當地居民出行帶來了方便。“工作站還開展了多項便民服務,在得到群眾信任后,當地的居民也開始紛紛加入到社會治理工作中。”工作站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有關部門的主導下,當地居民不僅自發募捐80萬元修路資金,同時還以每100平方米土地計為一股的形式,組織全體居民入股組建經營物業公司。目前,該物業公司聯合西區街道辦整合閑置土地建設停車場,未來計劃對老畬河邊地采取圍合管理的模式,進一步提升當地居民的人居環境。

        塘尾村是宋代理學家、思想家朱熹后人聚居地,迄今已有300多年歷史。2017年以來,西區街道辦聯合塘尾村黨總支設立朱子學堂項目,通過為村中青少年群體及居家婦女講解朱子文化內涵等方式,進一步激發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和為家鄉貢獻力量的情感共鳴。

        “目前,我們將朱子文化與村莊建設相融合,整體規劃打造具有文化底色的新農村風貌,全力推進典型村培育建設項目落地見效。”塘尾村黨總支書記朱偉奇說,文化厚重、和諧宜居的鄉村環境為文旅項目的發展帶來了更多可能,今年,他們將按照“一村一韻”的原則,打造一條集休閑度假、文化研學、養生運動、餐飲娛樂功能于一體的鄉村文化旅游示范帶。

        將進一步深化“千企幫千鎮,萬企興萬村”行動

        歷年來,西區街道常態化開展鄉村振興現場推進會,旨在通過現場學習交流、互相借鑒、總結經驗,更好凝聚全街道力量,助力鄉村振興,推動“百千萬工程”各項工作部署落細落實。今年的現場推進會對當前西區街道社會治理的難點痛點問題進行剖析,要求加快城中村改造提升,探索推行物業化管理模式,打造一批精品城中村。

        “我們村區域內有4個村民小組,接下來將參考老畬河邊地的治理模式,逐步探索出一條適合本村發展路徑的物業化管理模式。”新畬村黨總支書記黃偉忠介紹,根據新畬村新畬村民小組和新金村民小組房屋分布較為零散的特點,采取“規劃先行,管理同步”的模式不斷細化基層網格。“接下來,我們各村民小組將積極盤活集體土地資源,通過前期土地規劃建設和管理模式相銜接的方式,科學做好城中村改造提升、社會管理模式的部署工作。”黃偉忠補充說。

        今年,西區街道將繼續以“頭號工程”的力度和勁頭推進“百千萬工程”,積極發動和引導鄉賢、村民群眾參與到“百千萬工程”工作中;重點抓好典型村選樹培育工作,加快塘尾村、樟浦村的產業建設、農村風貌塑造等方面的升級;進一步深化“千企幫千鎮,萬企興萬村”行動,推動更多企業投身鄉村振興和“百千萬工程”,共同譜寫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新篇章。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黃旭新 通訊員周賽敏 謝敏 陳婷婷

      編輯:李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