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露鴨和西區客家艾粄制作技藝入選大亞灣區級非遺

        大亞灣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將新增2名成員——大亞灣魚露鴨制作技藝和西區客家艾粄制作技藝。記者從大亞灣區獲悉,經各街道(單位)申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聯席會議評審、公示和報區管委會審定等環節后,這兩項制作技藝將入選第三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同時,蘇明花入選大亞灣漁家湯圓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蘇觀松入選為大亞灣漁民朝拜儀式代表性傳承人。

      師傅在烹制魚露鴨。

        大亞灣作為沿海地區,老百姓都習慣用魚露制作美食,把魚露代替鹽和生抽、豉油來普遍使用。其中魚露鴨是當地代表性菜式之一,逢年過節、婚宴等喜慶日子,當地人都會制作魚露鴨宴請親朋好友。近年來,魚露鴨在惠州“我愛東江菜·尋味大亞灣”系列活動中獲得“大亞灣區十大最受歡迎東江菜”等榮譽,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色香味俱全的魚露鴨。

        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魚露鴨看似簡單,但從殺鴨子到烹制完畢需要近兩個小時。首先將鴨子處理干凈后,將花生油燒熱,然后將整只鴨子放進熱油中煎炸,直至鴨子周身呈金黃色。然后將熱油倒出,撈出鴨子,在鍋中倒入適量的魚露熬熱,將過油鍋的鴨子放入魚露中熬煮,其間適量加水,大約一個小時后,直至魚露滲透到鴨子肉中。鴨肉與魚露的味道融合到一起,兩種味道交融中呈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獨特美味。用魚露烹飪的鴨子,散發出一股海的味道,寄托著游子對家鄉的眷戀。

      西區客家艾粄。

        客家艾粄是客家人在遷徙過程中為適應和改變生存條件而創造出來的獨特飲食。清明時節要做艾粄,有俗語“吃了野艾粄,肩頭磨得損”,意喻馬上要進行春耕,進入農忙季節,充分體現了客家人的飲食文化內涵。西區客家艾粄廣泛流傳于大亞灣各地,種類很多,如芝麻餡艾粄、蘿卜餡艾粄,它們是客家人日常生活美食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大亞灣西區塘尾村村民葉友蘭家將制作客家艾粄的手藝代代相傳。今年61歲的葉友蘭是一名普通家庭主婦,熱心公益,是塘尾村“最美村嫂”。她從事艾粄制作35年,制作的艾粄在西區遠近聞名。她結合當地的氣候、飲食習慣,在制作工具、原料篩選、制作工序等方面進行探索改良,形成了獨具本土特色的艾粄制作技藝。

        大亞灣6項非遺項目

        ●省級非遺項目:大亞灣漁家婚嫁

        ●市級非遺項目:大亞灣漁民朝拜儀式

        大亞灣大王爺節

        ●區級非遺項目:大亞灣漁家湯圓

        大亞灣魚露鴨制作技藝

        西區客家艾粄制作技藝

        本組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匡湘鄂 通訊員溫艷娜 陳世祝

      編輯: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