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嚴尚民(1915~1997年),原名嚴奎榮,筆名陳虹、公曼、羽浪、嚴霜、向日葵等。1915年出生于大亞灣區澳頭街道沙田社區沙田居民小組(原惠陽縣澳頭鄉沙田下村),曾任香港惠陽青年會回鄉救亡工作團團長、東江地區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惠陽縣第二區(淡水)行政委員會主任。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中共珠江地委常委、珠江軍分區司令員、珠江專署專員,兼任珠江地委統戰部長、珠江地委紀檢副書記、專署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等職;1953年起,任華南分局交通運輸部辦公室主任、秘書長,省人民委員會副秘書長;1958年起歷任廣東省工業廳廳長、省交通廳黨組書記兼廳長、省航運廳廳長,中共廣東省委顧問委員會委員(副省級)等職。1987年6月離職休養,1997年3月病逝于廣州。
嚴尚民。(翻拍)
在大亞灣區澳頭街道沙田社區沙田居民小組有一棟小樓,熟悉情況的村民都知道,那是嚴尚民故居所在地。嚴尚民在這里出生、長大、求學,進而走出去參加革命,成就一番轟轟烈烈的革命事業。
在60年的革命征程中,從出生入死的戰爭年代到條件艱苦的新中國成立初期,再到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時期,嚴尚民對革命事業不忘初心、忠心耿耿,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永遠值得后人學習。
近日,記者通過電話連線專訪了革命先輩嚴尚民之女嚴海瑩女士,深刻感受革命先輩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和清正廉潔的高尚品格,及其與家人、朋友之間的深厚感情。
革命事跡可歌可頌
據《懷念嚴尚民》一書記載,1935年,嚴尚民在廣州南海中學畢業后自費留學日本。1936年4月,東京舉辦留日學生文物展覽,他發表的《怒吼吧!日本無產階級弟兄們》和《兩滴血跡的對話》兩篇詩歌引發強烈反響,同時也給他帶來殺身之禍。1936年5月14日,嚴尚民被日本警察抓捕入獄,受盡酷刑,一個月后被驅逐出境。嚴尚民回國后在鄉下治傷,在澳頭教書,后擔任龍湖學校校長。
1937年8月,嚴尚民在香港由葉鋒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任香港惠陽青年會回鄉救亡工作團團長。
嚴尚民的革命生涯中有許多令人津津樂道的革命事跡:
1938年10月12日,日寇從大亞灣登陸,淡水、惠州淪陷。同年12月6日,敵人撤出淡水。7日,曾生率領游擊隊開進淡水,維持治安,救濟災民,安定社會秩序,并召開群眾大會,成立淡水區人民行政委員會,民主選舉嚴尚民為主任。就這樣,嚴尚民成為東江地區第一個民主選舉產生的“區長”。上任后,他抓緊穩定社會秩序,救濟災民,促進生產,辦了許多實事。
1939年6月,嚴尚民被派往“廣游二支”(珠江縱隊前身之一)任政訓室秘書,冒著危險秘密從事共產黨的工作。
1947年,嚴尚民在東江縱隊北撤后被派往九連地區工作委員會任書記,統一領導九連地區的黨組織和武裝部隊。在他的領導指揮下,粵贛邊支隊在九連地區五戰五捷,被廣大干部戰士看作勝利之神,尊稱為“嚴公”。
……
“他是一個很低調、很謙虛的人。”不善言辭的女兒嚴海瑩這樣評價她印象里的父親。她說,父親在世時總教育她和哥哥做人要低調,因此比較少講他的革命功績。父親的許多革命事跡,她都是從別人口中聽來的并銘記于心。
崇高品格影響后人
“他為人非常正派。”嚴海瑩說,父親去香港工作后,曾有親朋想找他辦事,但被他嚴詞拒絕了,“親朋都很理解他,為他的正派、風骨感到敬佩。”
嚴尚民對家人“薄情”,但只要戰友及其子女有困難,他會義不容辭去幫忙。嚴海瑩記得,她小時候就經常幫父親跑腿到郵局寄錢給遠在九連山的警衛員,那位警衛員家里窮,他復員回到家鄉后父親一直牽掛著,便每年給他寄錢。
“作為子女,我們非常理解他的做法,從來不會埋怨他。”嚴海瑩說,父親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歷盡風雨滄桑,始終低調、謙遜、大公無私,令人敬佩,也始終影響著她和后人。1997年,父親去世后,前來參加追悼會的親朋好友、老戰友、父老鄉親擠滿了殯儀館,這時她更加深刻感受到父親是多么受人尊敬和愛戴。
嚴海瑩說,父親生前十分關心革命老區和家鄉大亞灣的建設,并力所能及地提供幫助。父親的高風亮節、勤勉愛民一直影響著她。這些年來,她也經常關注著家鄉的發展建設,與家鄉的社區干部保持著聯系。去年,她回到大亞灣并到父親故居所在地探訪,看到家鄉從以前的邊陲小漁村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濱海新城,她感到十分欣慰,感受到了改革開放的偉大以及當地政府和人民作出的極大努力,希望大亞灣發展得越來越好。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匡湘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