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亞灣霞涌下沙河重見水清岸綠魚群暢游 兩岸成散步好去處

      [報料熱線] 2831000

         編者按

        水乃生命之源,從古至今,人們總喜歡逐水而居。人們臨河建屋、臨水而憩,天長日久,便逐漸形成了煙火升騰的村落。

        守望河流文明,就是守望我們的精神家園。進入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人們對河湖治理保護的意識和力度不斷加強,古老河流正展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新貌;美麗河湖為鄉村振興增添生態底色,美化鄉村人居環境潤澤人們心靈,帶動城鄉發展。

        在以產業興城的大亞灣,近年來尤其重視河道及環境治理,致力鄉村振興。大亞灣境內河湖分為兩大水系,即淡水河水系和沿海諸小河水系。全區納入河長制管理的有16條河流、8座水庫。

        為探究大亞灣湖河和大亞灣人緊密相依的聯系,本報即日起推出“守望河湖·潤美鄉村”系列報道,力求從人文的角度,以河流地理、歷史、傳說故事和民間觀察等為基礎,為這些河流、水庫“立傳”,講述人與河流的故事,展現近年來河流沿岸城鄉建設新貌,喚起人們對河湖治理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等更深層次的思考與實踐。

        盛夏,大亞灣區霞涌黃金海岸清風徐徐、碧波萬頃,引無數游人魂牽夢縈。沙灘邊,漂亮的濱海度假公寓鱗次櫛比,漁家民居、民宿別有風情。從沙灘一路向北,穿過霞光二路、石化大道東便進入村莊,村莊向上則是連綿山脈。

        鏡頭慢慢拉近:在上角村地界、魷魚灣水庫東部的牛牯禿山嶺間,一澗溪水從雜草石縫間汩汩而出,一路向下形成愈來愈寬的河道,河流經霞涌上角村、義聯村,然后匯入大海。數百年來,這條河流被人們稱為“下沙河”。

        下沙河滋養了沿河世代居民,也孕育了厚重而神秘的村莊文化。進入新時代,河流正在“一河一策”精準治理中煥發新生,沿河村莊也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進步。其中,位于下沙河上游的上角村正乘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春風,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打造美麗鄉村,搶抓道路建設機遇發展產業振興經濟,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齊頭并進。 

        河上老橋

        已有100多年歷史,見證道路交通發展

        炎熱夏季,加上山林茂密、雜草叢生,要根據資料記載的“發源于魷魚灣水庫東部牛牯禿山嶺”來尋找下沙河的發源地,變得很困難。

        但要尋找下沙河上游河道,到上角村呈田坑就沒錯了;萆钛睾8咚俟窂某侍锟哟┻^,在這條高速路橋下,一條小溪流潺潺流過,這就是下沙河了。一股細小的水流順著山勢而下,流經農田耕地,在這里被攔水壩截流,然后沿著固定的河道蜿蜒而下。

        攔水壩旁的村道邊有一棵古榕樹。村民說,該樹已有200多年樹齡,被大亞灣區列入古樹保護名錄。古榕樹的樹干由粗壯的幾股扭結著向上而生,枝葉茂盛蔥翠,龐大的枝葉向四周散開來,遮天蔽日。村民說,古榕樹在數十年前曾一度枯死。正當村民以為其沒有生命時,怎料來年樹根部又冒出新枝,且一年比一年粗壯、茂盛,如今已有“獨樹成林”之勢,村民皆嘆為觀止,認為古榕樹生命力頑強。

        下沙河從北向南,流經呈田坑橋、上角橋、義聯橋、下沙田村水閘、霞光二路橋,經修邦海月半島商住區之后與青龍河匯合,再匯入大海。

        這些橋,都是近些年來現代工業文明的成果,由鋼筋水泥澆筑而成。寬闊而堅固的橋,連通一條條大道,串起沿河村莊,大大便利了人車通行,也見證了大亞灣霞涌道路交通建設的發展與進步。

        比如,上角橋是石化大道東從下沙河穿過的一座橋,石化大道是大亞灣區東接惠東縣、西連深圳的一條樞紐大道;霞光二路橋是霞光二路上的一座橋,霞光二路是游客去霞涌黃金海岸常走的主要道路之一。

        而在科技還不發達的過去,修橋筑路靠手挖肩挑。在下沙河上,人工修筑的橋梁還有存留。在石化大道上角橋北端河面上,有一座老石橋,造型古樸堅實。老石橋橋面由3條青石板并列搭建而成,橋下只有一個由石頭壘砌而成的橋墩。老石橋所在的河道兩岸雜草肆意生長,郁郁蔥蔥,橋頭已被雜草封堵,無從下腳,這座老橋大概多年前就已荒廢,但橋體仍然堅固。

        隨著河流上的現代化橋梁多起來,這座老石橋已喪失交通功能,但只要提起它,附近村民還記憶猶新。上角村黨支部書記譚偉軍介紹,聽老一輩村民說,這座老石橋有100多年歷史。過去,下沙河東面的上東村民小組村民到河西面耕種,都要經過這座橋。 

      河邊老圍承載著不少村民的回憶。

        河邊老圍

        投資商欲開發修繕打造民宿村

        下沙河以東不到百米處,是上角村上東村民小組。

        從寬闊筆直的石化大道東進入霞涌街道上角村,很容易就被村委會大樓左邊的一個半月形大水塘吸引,立刻想到“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詩句來。只不過,這個水塘足有數畝之寬闊。

        半月形水塘后方是一大片村居,正中間是上東村民小組譚氏家族的“譚氏宗祠”。譚偉軍是上東村民小組人。他告訴記者,上東村民小組是一個全部姓譚的單一姓氏自然村。在譚氏宗祠墻上,有該家族于1998年重建宗祠時梳理的宗祠簡介。據介紹,明朝洪武七年,敦孟公之后六世祖瑞、宗二公從惠城區橫瀝遷居河南岸。兄弟二人后來分居,兄留居河南岸,弟遷居惠州碧甲司霞涌約上角,為今上角村上東村民小組譚氏支派始祖。

        譚氏宗祠約建于清道光年間,為十三世祖凱如翁所建。凱如翁精通地理堪與,親自測定格局并請名師勘定。清咸豐十一年,御贈“玉振金聲”榜眼及第之牌匾,之后譚氏家族將帥賢才輩出。

        如此可見,上東村民小組譚氏家族遷徙至此已200多年。

        在譚偉軍的引領下,記者走進宗祠后面,發現別有洞天:這里是一大片荒廢的老舊村居,時光仿佛一下子倒退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但走到村落中心,便可看出它精巧的整體格局:一排排房屋整齊排列,井然有序,一棟棟房屋均為石墻青瓦,每一棟房屋里面的廳、衛、廚房等格局也基本一致。房間面積頗為狹窄,屋頂也比較矮,足以可見過去那個年代當地農村房屋的建筑特點和農民生活方式。

        精妙的是,村落中由青石鋪就的巷陌相交,房前屋后有水渠環繞。如今這些房屋雖已無人居住,水渠干涸,但可以想象,這個村落當年人丁興旺時,定是一派房前屋后綠樹成蔭、渠水潺潺、人聲鼎沸、雞犬相聞的熱鬧景象。

        譚偉軍說,這個老圍大抵就是上東村民小組的前身。他在該村出生長大,但村莊具體從何時建起,他也無從確定。在他的記憶和了解中,老圍里原居住有譚、羅、古、伍、李五大姓氏族人,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羅氏族人便遷居惠東縣;隨著譚氏族人的強盛,其他姓氏族人也逐漸遷居圍外。隨著經濟社會發展,2008年石化大道東修建時,村落中的譚氏村民也陸續搬到石化大道東以南發展,老圍從此荒廢。

        “我的童年和青春是在老圍中度過的!弊T偉軍猶記,老圍原有一個大門,前幾年才被拆除。過去,村民外出耕種等均從大門出入。每日午后,村民們最喜歡圍聚在大門邊閑聊。老圍前后左右共有4口老水井,村民日常生活用水均取自水井。老圍前的大水塘原有10來畝,村民圍繞水塘種植絲瓜、苦瓜。

        如今,老圍已成了村民追憶過去的場所。譚偉軍說,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村里十分珍惜并保存好這片老圍。近年來,有投資商對這片老圍產生興趣,表示想承租下來進行開發修繕,打造成民宿村,但村民對此意見不一,因而老圍開發計劃暫時擱淺。 

      下沙河經過整治后,河岸修建了欄桿,成了村民散步好去處。

        河流整治

        精準治水重見水清岸綠

        沿河走下來,下沙田村水閘是一個分界點。這處水閘以北河道基本為原生態,正被打造為生態溝渠,河道里建設有多個生態浮島,河岸設置有尾菜回收發酵罐,儼然一套完整的農業污水處理系統。水閘以南河道臨近海邊,河道兩岸已修筑人工護堤和碧道,河岸整潔靚麗。水閘旁是霞涌污水處理廠,生活污水經處理達標后從這里排放。

        水閘以北,有一片較為開闊的水面,兩岸綠樹蔥蔥,水里可見魚群游來游去。在高大的水泥水壩一丈遠處,可見一條僅露出水面的石頭水壩。

        沙田村村民阿云對下沙河的印象停留在童年時曾在這里游泳嬉戲!澳菚r水很清澈,兩岸也沒這么多雜草,村里的孩子一到夏天都在河里泡,婦女們則在石壩上洗衣服!卑⒃普f,后來,河道里的垃圾多起來,兩岸雜草也沒人清理,孩子們也不能在河里游泳了,這條河流似乎漸漸退出了人們的生活。

        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下沙河經過整治,河道變干凈了,河水也清了起來,碧水藍天的景象正在回歸。記者現場走訪時,幾位村民在河道邊散步,欣賞風景;一位青年男子拿著魚竿去水閘處釣魚。

        據了解,2017年開始,大亞灣區嚴格按照中央、省、市、區部署,實施河長制,制定“一河一策”開展科學精準治水。全區16條河流、8座水庫均設立區、街道、村(社區)三級河長和區、街道、村三級河湖警長體系,因地制宜設立“民間河長”、護河志愿隊伍,形成了“河長+河湖警長+民間河長+護河志愿者”的全方位管河護水工作體系,“河長領銜、齊抓共管”治水實踐已蔚然成風。2017年,大亞灣區河長制獲得惠州市河長制考核驗收第一名;2019年、2020年又以第一名成績獲得了惠州市全面推行河長制考核“優秀”等次。

        推行河長制以來,大亞灣區全面開展水環境專項整治,大力推進“五清”“清四亂”專項行動、農村雨污管網改造,全面啟動河道社會化管養新機制。2019年,霞涌街道辦啟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河道整治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下沙河在這次整治中,不僅河道、河堤得到了整治,兩岸也進行了美化綠化。河道整治后,該街道各河長每周至少安排半天時間巡河,在重點區域豎立教育警示牌。同時,加強非法養殖場巡查,推進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巡河一趟,深感大亞灣為整治河流、保護生態是花了重金、下了真功夫的!比涨,參與巡河的志愿者曾先生感慨道。

        鄉村振興

        “1號公路”穿村而過,村莊發展迎來新機遇

        下沙河流經上角村幾個村民小組。據村民介紹,上角村,顧名思義,是因其位于霞涌圩鎮一角,聞名遐邇的清泉古寺就位于上角村。

        過去,上角村交通閉塞。但隨著石化大道、惠深沿海高速的修通,上角村交通四通八達,打開了通往外界的通道。隨著霞涌濱海旅游的興起,臨近黃金海岸的上角村也迎來新的發展,村民開起了民宿、辦起了餐飲業。村里優良的農田耕地和自然風光吸引民間資本前來投資,開發現代農業觀光產業。

        距離清泉古寺不到1公里處的圓嶺崗民宿村,就是一個由廢舊多年的老房子改造而成的生態民宿村。近年來,這個民宿村已成為霞涌濱海旅游線路上“網紅”打卡點之一;與圓嶺崗民宿村毗鄰的大亞灣野趣童行親子研學教育基地,也是近年來投資商在上角村利用當地優良環境打造的一個適合親子游玩的基地。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號角的吹響,上角村掀起了熱火朝天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垃圾清理、河流整治、村道硬底化、房前屋后綠化美化……如今,上角村各村民小組村道都已實現硬底化,房前屋后是“四小園”(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小公園),村莊環境更加美麗,引得不少游客前來游覽。

        譚偉軍介紹,今年以來,村里結合黨史學習教育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集中為村民辦好一批“急難愁盼”的實事!斑^去,村里靠從魷魚灣水庫引水,水量及水質不能正常保障。為了保障村民飲水安全,村里去年開始實施飲水安全提升工程!苯衲甏汗澓螅蠔|村民小組和上西村民小組已先喝上東江水。目前其他村民小組正實施自來水管網鋪設,今年將全部通上東江水。

        此外,村里還計劃打造“第二課堂”活動,實施文化興村,如開設籃球培訓、廣場舞培訓,為青少年開設課后輔導班等,豐富村民業余生活。

        而令上角村村民更為期待和振奮的是,我市“豐”字道路交通主框架的“1號公路”將從該村穿過,終于石化大道。“路通財通,‘1號公路’的修建,將給我們村帶來新的發展機遇。”譚偉軍表示,可以預見的是,隨著“1號公路”的修建,上角村的交通優勢將更加明顯,地段價值也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河流名片

        下沙河

        在大亞灣區水系分布圖中,下沙河只是沿海諸小河水系眾多河流中的一條小河。它發源于魷魚灣水庫東部牛牯禿山嶺,上游與青龍河基本平行,自北向南流經霞涌上角村旱塘、呈田坑等村民小組以及義聯村東莞寮、沙田等村民小組,在距離大亞灣霞涌港口600米左右處與青龍河匯合流入大亞灣霞涌港出海,河流全長7.03公里。

        下沙河,顧名思義,與沙有關。

        200多年前,當第一批村民從遠方遷徙至這條河流的下游流域(霞涌街道義聯村境內)時,這里是一片由河流沖積而成的廣闊的泥沙平原,人們將此地稱為“沙田”,而河流則被叫作“下沙河”。如今,在下沙河流經的義聯村境內,上沙田村民小組、下沙田村民小組和沙排村民小組等,都與下沙河以及那片“沙田”有著密切的聯系。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匡湘鄂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匡湘鄂 歐陽德輝 實習生彭依

      分享到:
      上一篇:
      編輯:任己章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網微信
      • 惠州發布微信
      • 惠州文明網微信
      • 惠州頭條APP

      查看所有評論網友評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觀點,與今日惠州網無關。發言最多為2000字符(每個漢字相當于兩個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