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實現煉化一體化規模全國第一
●連續三年位列“中國化工園區30強”第一
●錨定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基地目標
對標對表世界一流 助推惠州跨越發展
2002年11月1日,中海殼牌一期項目在大亞灣畔奠基,宣告當時國內最大的中外合資項目正式落地,吹響惠州向世界石化產業進軍的號角。
近20年間,依托中海殼牌和中海油惠州煉化兩大龍頭項目,全球知名中下游石化企業紛至沓來。它們如同一個巨大的“助推器”,推動著大亞灣石化區實現飛躍發展。
從園區到企業,從實驗室到項目工地,民記走讀團目不暇接,在激情澎湃的歷史與生機盎然的現實中,聆聽惠州石化產業快馬加鞭、追趕世界一流的腳步聲。
這是大亞灣石化區鳥瞰。
目前,大亞灣石化區已實現煉油2200萬噸/年、乙烯220萬噸/年的生產能力,煉化一體化規模全國第一。連續三年位列“中國化工園區30強”第一,綜合實力已連續8年位居中國化工園區前列。
未來已來。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站在歷史征程的新起點,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搶抓時代機遇,積極融入“雙區”建設,以逐鹿世界的雄心,繼續弘揚大項目精神,錨定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基地的目標奮進。
中海油惠州煉化二期項目塔罐林立。
殼牌效應
全球知名化工企業 紛紛落戶大亞灣石化區
早在南海石化項目框架協議簽定后,惠州就謀劃建設一個具有世界級水平、產業功能配套齊全的石化區。而自中海殼牌一期項目動工,巨大的“殼牌效應”就開始逐步顯露,全球知名中下游石化企業及配套項目紛紛尾隨而至,進駐大亞灣石化區,呈現出“起步晚,但發展起點較高,發展步伐較快”的特點。
“20年前,大亞灣石化區還是中國南海灣畔一個小村莊,而今日的大亞灣畔,明媚的陽光閃耀,巨大的塔罐林立,嶄新的裝置高聳,一個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基地已初具雛形。”中海殼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公共事務總監唐鳳靈回憶自己當初的選擇仍十分感慨。她說,2004年她從深圳來到大亞灣時,沒想到一個海邊漁村竟然落戶了一個世界級規模的石化聯合工廠。“中海殼牌國際化的管理理念、井然有序的建設工地、熱情高漲的中外建設者,都深深地吸引著我最終選擇加入中海殼牌。”
惠州新材料產業園起步區建設現場。
2006年初,中海殼牌一期項目投產,這個引進了13項世界領先技術(含殼牌專有技術)、采用與國際接軌的模式進行設計、施工和運營的企業,實現了優質運營和安全綠色發展。2018年4月,中海殼牌二期項目投產。至此,中海殼牌乙烯總產能翻番,增加至220萬噸/年,成為目前中國在運行的最大單體乙烯生產工廠,也宣告大亞灣石化區一躍成為國內煉化一體化規模最大的石化產業基地。
近20年來,大亞灣石化區制定“招商圖譜”,抬高門檻,精準招商,打造“優等生俱樂部”,吸引了來自美國、英國、荷蘭、瑞士、德國、日本等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知名化工企業落戶,其中世界500強和行業領先企業投資占比近90%,殼牌、巴斯夫、科萊恩、三菱化學、LG化學等一批世界知名化工企業進駐。
去年4月22日,在全球被新冠肺炎疫情陰霾籠罩之際,中國國家重大外資項目、總投資100億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在大亞灣石化區“云開工”。去年5月17日,中海殼牌惠州三期乙烯項目在廣州、北京、荷蘭海牙三地舉行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云簽約”儀式。
不到一個月時間里,兩大世界級項目落戶大亞灣石化區,高高樹起了世界資本突圍疫情投資中國的“風向標”,造就了外資搶灘中國粵港澳大灣區的“惠州現象”,也讓我市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萬億級產業集群、大亞灣石化區打造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基地的目標更進一步。
截至目前,大亞灣石化區已落戶項目96宗,總投資2409億元,其中世界500強和行業領先企業投資占比近90%;園區有14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46宗。去年園區實現產值1343.4億元。
中海殼牌聚醚多元醇(POD)裝置。
強鏈補鏈
以龍頭牽引全鏈補強、優化 引進高端化學品、化工新材料項目
從中海殼牌掀開大亞灣石化區開發建設的序章,再到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開工、中海殼牌三期落戶,大亞灣一直堅守園區規模化、產業集群化、裝置大型化、煉化一體化、產品高端化的發展理念。
其中,惠州完善大亞灣石化產業基地總體發展規劃和產業規劃,于2019年4月獲省發改委、工信廳聯文批復,規劃總面積由27.8平方公里調整為31平方公里。產業方向是“一核心、三集群”,即發展壯大大煉油大乙烯“核心”,加快發展石化中下游深加工產業集群、高端化學品和化工新材料產業集群、為石化產業配套的現代服務業產業集群“三集群”。目前大亞灣石化園區已開發面積約21平方公里,已實現煉油2200萬噸/年、乙烯220萬噸/年的生產能力,煉化一體化規模全國第一。
今年1月7日,新年伊始,計劃總投資150億元的恒力(惠州)PTA項目在大亞灣石化區動工,吹響惠州新年大項目開工、“十四五”開局沖鋒號。
如果說,2001年“十五”開局,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落戶,標注了惠州石化產業從無到有的歷史時刻;20年后的“十四五”開局,恒力(惠州)PTA項目在同一個園區內開工,宣告了惠州石化產業全鏈發展的新紀元。目前,大亞灣石化區已形成碳二、碳三、碳四、碳五、碳九等優勢產業鏈,并通過“隔墻供應”“就地消化”方式不斷延伸中下游產業鏈,實現了效益最大化,目前園區循環經濟產業鏈關聯度高達95%。
6月1日,民記走讀團來到大亞灣石化區恒力(惠州)PTA項目建設現場看到,今年1月還是一片空曠平整的工地上,已建起數個裝置框架及廠房主體結構,項目主體裝置基礎已初見雛形,工人們正在加緊施工。
“恒力石化選擇來到大亞灣,就是因為要緊緊抓住‘雙區’建設機遇,這是我們的目的,也是動力。”恒力石化(惠州)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琪介紹,目前公司上下正全力以赴推進項目建設,主裝置區的土建工程已完成近30%,預計到今年年底將完成大部分施工,設備安裝基本完成;明年第二季度,項目將正式建成投產。
PTA產業生產的聚酯切片是連接石化產品和多個行業產品的一個重要中間產品。恒力(惠州)PTA項目將有利于補齊惠州乃至廣東石化中下游產業鏈短板,全面提升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為惠州打造萬億級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集群注入新的強勁動力。
今年以來,大亞灣開發區繼續全力以赴推進項目建設,充分利用煉油、乙烯核心大項目“鏈主”帶動作用,以龍頭牽引全鏈補強、優化,大力引進高端化學品、化工新材料等重點中下游項目,形成上下游互補態勢,實現“隔墻供應”。
在今年1~4月動工竣工投產的產業項目中,石化中下游及配套項目有14宗。其中,恒力PTA項目是打通“煉油-芳烴-PTA-PET-化纖-紡織”全產業鏈的關鍵一環;中海殼牌SMPO/POD、樂金2.5期、巴斯夫擴建、忠信苯酚丙酮、仁信聚苯乙烯二三期等項目將進一步壯大碳三、碳四及芳烴的產業規模;宇新順酐、丁酮及溶劑油、宙邦三期等項目將填補碳二、碳四產業鏈相關產品的空白……
而在直線距離僅10公里之外的惠州新材料產業園,也在如火如荼建設中。該產業園以大亞灣石化基地原料為依托,“隔墻供應”發展先進新材料、高端電子材料和前沿新材料,與惠州大亞灣石化區形成上下游互補的石化新材料產業鏈,最終打造成為國內一流新材料產業基地、粵港澳大灣區新材料科技創新基地。
6月4日,民記走讀團在該產業園施工現場看到,大型打樁機、吊車、挖掘機等設備正在緊張施工中。而在2019年7月產業園規劃建設指揮部進駐現場辦公之時,這里還是一片荒蕪之地。
“今年將啟動建設一批道路、場平及公共設施項目,啟動與大亞灣石化區的連接通道管道工程。”惠州新材料產業園規劃建設指揮部總工室主任張陸訊介紹,去年,我市制訂了惠州新材料產業園基礎設施項目2021~2023建設實施方案,起步區化二路(一期)、化三路(一期)將于今年7月建成通車,科創中心(一期)10月交付使用。
目前,該產業園招商引資與項目落戶工作也在順利推進,已與90多家企業開展洽談,儲備33宗項目,總投資約680億元。其中,首宗產業項目宇新輕烴綜合利用項目正進行6萬噸/年PBAT先行裝置施工,計劃2022年1季度投產,二期項目正在開展前期工作。
恒力(惠州)PTA項目正加緊建設。
安全環保
已建成2.33平方公里環石化區綠化隔離帶
自中海殼牌一期項目落戶,“環保、安全”就被視為石化區招商發展的門檻。多年來,大亞灣石化區始終堅持綠色、安全、可持續發展,對標世界一流石化園區,高起點、高標準建設基礎設施,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道路、供水、供電、通信、倉儲物流、管廊蒸汽、光纜通信、環保、應急和消防等公共工程配套體系,并引進知名企業提供服務。
2012年,大亞灣石化區開始實行封閉式管理。2014年,建成全國首個國家級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基地。
6月1日上午,民記走讀團在國家級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基地看到,72米高噴消防車、防化洗消車、油氣管道多功能搶險救援車、重型泡沫消防車、消防機器人等裝備整齊地停放在倉庫內,各類救援硬件齊全,設施先進。
基地負責人、惠州大亞灣石化應急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京祥介紹,七年來,惠州基地先后與40多家危化企業及周邊單位簽訂應急救援服務協議,并為園區30多家企業提供預防性檢查、應急培訓、應急演練等應急服務,走出了一條與市場接軌、與安全應急發展需求相適應的創新發展新路子,有效防范和化解了園區各類安全隱患,降低了事故風險,國家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惠州隊自2014年組建以來,成功有效處置危險化學品等142起應急救援任務。
夏日晴空,民記走讀團走進大亞灣石化區,天空湛藍、白云朵朵。寬敞筆直的石化大道邊,高大的鐵塔、油罐井然有序,道路邊、廠區里,隨處可見紅花綠樹。
據了解,目前,園區已建成2.33平方公里環石化區綠化隔離帶。建成廣東省首座空氣特征因子自動監測系統,全天候監測40多種石化特征污染物,委托第三方開展VOCs排查整治。2017年獲評國家第一批“綠色園區”(全省唯一)。今年1~5月,大亞灣開發區空氣質量在七個縣(區)中排名第二。
俯瞰宏偉壯闊的大亞灣石化區。
政產學研
聚集高校科研院所建設國家級、省級創新平臺
在大亞灣科創園研發孵化樓A棟六樓,惠州清水灣生物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惠州清水灣公司”)實驗室里,一張桌子上10多個測試玻璃器皿內盛放著培養液,工作人員正提取液體進行分析;三個盛放不同生物材料的魚缸內,不同水體清澈度讓產品優劣一目了然……
惠州清水灣公司是大亞灣區科創園孵化企業,專注環境可持續功能材料研發。2016年8月,該公司作為創新創業一類團隊入駐大亞灣科創園。歷經4年研發,該公司擁有核心專利的增氧緩釋材料和微生物沉底緩釋材料兩種原創性新型緩釋材料先后“問世”。
“我們的產品主要用于生活污水和富養化及黑臭水體生態修復上。”惠州清水灣公司運營總監肖前微介紹,該產品目前除了在廣東有應用場景外,還在全國其他五六個省有項目在做。這幾年間企業能埋頭苦干、一心研發,得益于惠州市各級科技和人才部門、區科創中心的支持和長期的孵化培育。
當中海殼牌一期項目、中海油惠州1200萬噸煉油項目相繼投產后,石化產業逐漸成為惠州的新興支柱產業,業界有識之士已意識到,大亞灣石化區存在著“油頭大、化尾小”的問題。依靠科技創新加快轉型升級,實現產品高端化、精細化成為大亞灣石化區的發展共識。近年來,大亞灣開發區以大亞灣科創園創新服務功能區為核心,不斷強化產學研合作,聚集高校科研院所,建設國家級、省級創新平臺。
2010年大亞灣科創園啟動建設,2016年12月獲認定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引進的精細化工企業占比75%左右。”大亞灣區科創中心黨支部書記、副主任黃偉生介紹,目前大亞灣區已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3家、眾創空間3家。大亞灣科創園國家級孵化器先后引進優質企業150多家,畢業企業70多家,其中18家企業獲認定高新企業,推動1家科技企業在新三板上市。
大亞灣科創園以服務石化產業為主,并與高校院所加強政產學研合作,合建平臺,促進成果轉化落地。目前,已進駐該科創園的高校研發機構有中山大學惠州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學惠州產學研基地、惠州學院大亞灣化工研究院等。去年,市政府、大亞灣區管委會與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共建惠州市綠色能源與新材料研究院,已入駐大亞灣科創園,正在推動科研用房裝修改造工作。
中山大學惠州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大惠院”)是最早進駐大亞灣科創園的高校研發機構,成立于2011年5月。
6月2日上午,民記走讀團來到中大惠院辦公區看到,實驗室內數名科研人員在有序忙碌,整個研究院內非常安靜。中大惠院執行院長吳海波介紹,當天,多名科研人員都到企業一線去開展工作了,這已是他們的常態。
據介紹,中大惠院功能定位是聚焦應用研究及成果轉化,是我省認定的首批新型研發機構,同時也是專業服務石化產業的新型研發機構。成立十年來,該院對接或服務企業超過500家,共建工程中心22家。在高新技術研發方面,至去年底,申請專利168件,獲授權80件,開發工藝包30項。去年,紀紅兵教授團隊十年磨一劍的仿生催化氧化項目成果以1500萬元轉讓到企業,已打通300噸/年的中試工藝,正設計和搭建國內產能領先的己內酯原始創新工藝。
吳海波稱,“十四五”期間,中大惠院將按照高起點、高水平、高標準的發展要求,重點突破綠色石油化工、新材料、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等關鍵核心技術,把研究院建成一體化的技術原始創新、科技服務、成果轉化重要的策源地。
除了科創園和高校科研院所,大亞灣石化區各大化工企業建設的一批創新平臺也成為產學研的一股強勁動力,如惠州仁信新材料有限公司和華南理工大學合作共建研發中心,廣東萊佛士制藥有限公司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合作共建“有機不對稱催化產業化應用研究聯合實驗室”,嘉瑞(惠州)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引進“國家智能鑄造產業輕合金創新中心”。
據了解,近年來,大亞灣石化區企業獲國家科技獎1項、省科技獎7項。其中,中海油惠州石化“高酸重質原油全額高效加工的技術創新及工業應用”獲國家科技二等獎;宇新化工“10萬噸/年乙酸仲丁酯工業化生產技術”獲省科技二等獎;宙邦化工半導體化學品(高精度銅蝕刻液)項目,填補國內技術空白。
惠州清水灣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分析室。
競逐一流
幾個大項目達產后石化產業規模將達世界一流水平
如果說,1984年惠陽地委提出構建“重化工業項目”支柱產業思路時,便已埋下了惠州發展石化產業的“種子”,開啟了“石化夢”,那么隨著大亞灣石化區數十年的建設發展,這顆石化“種子”已發芽并茁壯成長。
如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惠州“石化夢”更加清晰可觸。“要有逐鹿世界的雄心,打造世界級的綠色石化產業基地,為廣東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提供支撐。”2018年7月30日召開的市委十一屆六次全會明確賦予大亞灣新的使命。2019年惠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集中力量用8~10年時間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兩大萬億級產業集群。
勇立潮頭,奮楫者先。大亞灣開發區積極落實產業集聚要求,以項目為王,錨定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基地這一目標砥礪前行。去年,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中海殼牌三期、恒力(惠州)PTA項目等一批大項目相落地,一次次驗證了大亞灣開發區的“大項目精神”,造就了外資、國資、民資“三駕馬車”同臺競技發展態勢,造就了中國粵港澳大灣區的“惠州現象”。
今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以建設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基地為目標,全面提升大亞灣石化區發展水平。”圍繞這一目標和要求,大亞灣開發區將今年定為“比學趕超年”,提出搶抓“雙區”機遇,對標對表世界一流、國內先進,找差距、定措施,扎實推動開發區各項工作高質量發展,助推惠州實現新一輪跨越式發展。
今年以來,大亞灣開發區加快大亞灣石化區世界一流綠色石化產業基地建設,堅持以世界一流園區為標桿,博采眾長,全面比學趕超。實施“南填北拓中優化”,拓展優化發展空間,構建“一心一核兩翼”總體開發格局,不斷壯大產業規模。加快綜合管廊、歐德油儲改擴建、大誠石化改擴建等項目建設,完善園區公共配套。加快推進中科院過程所惠州綠色能源與新材料研究院建設。提升石化區封閉管理水平,加快智慧園區建設,提高園區運行效率。打造國際一流的產業規模、產業結構、科技創新載體、安全環保、綜合配套和園區管理。
目前,石化區已經形成以中海油2200萬噸/年煉油和中海殼牌220萬噸/年乙烯為龍頭,以石化深加工和精細化工高端石化產品為主線,重點發展芳烴下游系列產品、化工新材料和專用精細化學品的上中下游全面發展的石化產業格局,煉化一體化規模位居全國第一。特別是隨著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中海殼牌惠州三期、恒力PTA項目等高水平大型石化項目的接連落地,達產后園區將達到540萬噸/年乙烯生產規模,石化產業規模將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6月2日~4日,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化工園區工作委員會在山東煙臺召開了“2021中國化工園區與產業發展論壇”。經綜合分析去年全國主要化工園區的相關數據,園區委在論壇上發布了代表國內化工園區發展先進水平的30強園區,大亞灣開發區再次位列榜首,意味著該區連續三年蟬聯這一殊榮。
民記走讀團有話說
市民代表黃義豪
深入走訪,認識企業創新重要性
6月2日上午,“走讀百年惠州”大型采訪活動走進大亞灣科創園和中山大學惠州研究院進行采訪參觀,我有幸作為市民代表跟隨媒體記者們一道進行采訪。
我懷著無比激動、期待的心情,走進大亞灣科創園里“神秘”的在孵企業和“高大上”的研究院。在采訪期間,我真實觀看了企業的研發人員在實驗室做實驗的操作流程,認識到初創型科創企業的一項研發成果從研發到成果面市,要歷經許多艱辛。中山大學惠州研究院作為全國唯一一家專業服務石化產業的新型研發機構,成立十年來有著非常多的發明專利,為我市石化產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采訪團還對研究院執行院長吳海波進行了采訪,了解了研究院的發展現狀及后期發展方向等。
感謝惠州日報提供的這次近距離接觸企業、研究院的采訪機會,讓我了解和收獲了企業的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百年惠州知識問答
1.中海殼牌一期項目何時奠基?
A.2002年11月1日 B.2002年5月12日
C.2000年10月28日 D.2002年6月12日
2.大亞灣石化區什么時候成為國內煉化一體化規模最大的石化產業基地?
A.2015年 B.2016年 C.2018年 D.2019年
3.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的“云開工”日期是?
A.2020年4月22日 B.2020年4月24日
C.2020年5月7日 D.2021年1月7日
4.目前大亞灣石化區煉油能力多少噸?
A.1200萬噸 B.2200萬噸
C.3000萬噸 D.4000萬噸
5.至今(2021年)大亞灣石化區連續多少年位列“中國化工園區30強”第一?
A.4 B.3 C.2 D.1
文字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匡湘鄂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馮麗均 劉豪偉 匡湘鄂
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王建橋 張藝明
惠州報業傳媒集團東江圖片社
(本期知識問答正確答案依次為:A、C、A、B、B)
指導:中共惠州市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
特別策劃:中共惠州市委宣傳部
承辦:惠州報業傳媒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