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前后襲來的幾波寒潮,讓惠州人穿上了厚厚的羽絨服,各種“御寒神器”也成了許多人的必備之物。
記者日前從惠州學院大亞灣化工研究院獲悉,2020年該院以市場為導向,進行項目培育與企業孵化相結合的科技成果開發與轉化模式,頗有成效。該院與孵化企業成功實現將遠紅外發熱電漿應用于導電織物與導電發熱柔性膜,并進一步開發出暖腿、護腰、護肩、護頸、背心等個人取暖防護用品。目前,這些“保暖神器”已進入中試并實現小批量生產銷售。
肖定書(左)介紹惠州學院大亞灣化工研究院孵化企業生產的保暖背心。惠州日報記者匡湘鄂 攝
成果轉化
培育孵化企業 開發生產保暖產品
與惠州學院大亞灣化工研究院院長肖定書見面,她總是一臉燦爛的笑容,并以多年的教師職業素養,盡可能地向記者詳細介紹情況。采訪過程中,她那希望研究院突破現狀、獲得更大進步的熱切之情時時溢于言表。“2020年,我們也算小有收獲,努力沒有白費。”肖定書開心地說。
在惠州學院大亞灣化工研究院的實驗室里,肖定書向記者展示了研究院與企業合作開發的幾款“保暖神器”——“折疊式暖腿寶”“遠紅外背心”和“電護腰”。這幾款保暖產品與市面上已有的產品外觀上大同小異,但其關鍵發熱材料是研究院開發的電熱紡織品和柔性導電發熱膜,可以替代韓國進口的同類產品。
肖定書介紹,這些保暖產品都是研究院與其孵化培育企業——惠州市碳納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發生產的,該公司2020年8月入駐大亞灣科創園區。這些保暖產品,其核心部件是紡織品里面的碳納米管發熱膜和發熱纖維,而發熱膜和發熱纖維所用的核心技術就是該研究院研發的先進材料涂層。目前,這幾款產品都已經實現小批量生產銷售。“前些天寒冷時,我用了這款保暖背心,保暖效果很不錯。”
肖定書表示,惠州學院大亞灣化工研究院是一家應用型研究院,目前正在探索一條適合研究院發展的模式,即以市場為導向,通過產學研合作、項目培育、企業孵化等方式,進行項目開發與科技成果轉化。“鑒于此,我們希望以項目培育、企業孵化為抓手,通過共享研究院平臺、孵化企業自主經營為主導模式,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探索出適合研究院的發展模式。”
據介紹,除了與企業合作實現電發熱材料成果轉化,該研究院研發的抗靜電耐磨填料/涂料、抗靜電漿料、抗靜電地坪和抗靜電電子包裝材料,也正通過與下游企業合作,進行試生產。此外,研究院還與三家企業聯合組建了新型建材聯合開發實驗室、氫能源燃料電池關鍵材料聯合開發實驗室和特種橡塑材料聯合開發實驗室,積極與企業合作開展行業共性關鍵技術攻關。
“月月出新品,年年上平臺”,展望2021年,肖定書信心滿滿。她表示,今年研究院將繼續充分利用共享平臺和創新團隊優勢,在產業鏈上孵化更多項目和企業,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產品系列化、功能化,如延伸拓展電發熱材料在個人可穿戴防護產品中的應用,以及抗靜電、隔音絕熱材料在辦公家居中的應用,為人們打造節能環保、溫暖舒適的辦公家居環境。
建設成效
基本完成研究院平臺架構搭建
惠大化工研究院是由惠州學院與大亞灣區合作共建的地方政產學研機構,于2017年12月在大亞灣科創園注冊成立,2018年11月正式啟動運行。
“智能制造、先進制造必須解決材料問題,其中材料表界面不僅是對材料的保護與裝飾,更重要的是實現產品高性能化、功能強化,是材料集成創新應用和新材料、新工藝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肖定書解釋,如當下炙手可熱的5G材料,其高頻特性使其對材料的導電、導熱、導磁、柔性等性能提出新要求,而“涂層與表界面工程技術”正是使材料性能達到要求的最重要手段。
“研究院以‘先進材料涂層與表界面工程技術開發’為主導,截至目前,已基本完成平臺架構搭建。”肖定書介紹,目前,研究院建有材料合成實驗室、功能涂層/功能膜開發實驗室和表界面工程技術開發實驗室等多個實驗室,為進一步打造各類創新平臺、工程中心與實驗示范基地奠定了牢固基礎,也為提升團隊與大亞灣石化產業的切合度及為相關行業、企業開展科研服務的能力提供載體。
據介紹,圍繞“先進材料涂層與表界面技術”研究方向,目前該研究院已形成了精細化學品與高分子材料開發團隊、柔性功能材料與器件開發團隊等5支科研創新團隊。2020年,該院申請的惠州市“先進涂層材料工程技術研究”工程中心、廣東省教育廳“先進涂層與表界面技術開發團隊”和廣東省教育廳“先進涂層與表界面工程技術開發中心”已獲批立項。此外,縱向項目立項9項、橫向項目10項,實現科技成果轉化1項、培育孵化企業2家,與16家企業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
相關新聞
3家高校研發機構進駐大亞灣科創園
據了解,目前進駐大亞灣區科創園的高校研發機構共有3家,分別是中山大學惠州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學惠州產學研基地和惠州學院大亞灣化工研究院。2020年,大亞灣區科創中心繼續加強政產學研合作,促進成果轉化。
中大惠州研究院
紀紅兵教授領銜的仿生催化烴類氧化轉化的關鍵技術研究團隊通過了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化石能源領域團隊引進論證。該院承擔6項科研項目,其中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項目《烷烴脫氫單原子催化劑的制備及其工程應用示范》立項金額1600萬元。紀紅兵教授團隊的仿生催化技術成功轉讓到企業,項目總金額1500萬元。該院“精密設備特種潤滑材料的研制及產業化”獲廣東省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獲得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中國化工企業管理協會第十三屆全國石油和化工企業管理創新成果二等獎。
惠大化工研究院
該院獲批惠州市“先進涂層材料工程技術研究”工程中心、省教育廳“先進涂層與表界面技術開發團隊”、省教育廳“先進涂層與表界面工程技術開發中心”。申報相關項目20項,縱向項目立項9項,橫向項目10項,實現科技成果轉化1項、培育孵化企業2家,與16家企業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建立聯合開發實驗室3家,引進2名博士。
北京化工大學惠州產學研基地
承擔4項橫向課題,完成“藍火計劃”(惠州)產學研聯合創新資金項目。開發新產品6項,申請發明專利8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與深圳韋格新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聚氨酯工程技術中心,并與多家公司簽訂技術服務合同。
來源:惠州日報
文:惠州日報記者匡湘鄂 實習生羅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