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聯合收割機剝殼機現場演示,增強農戶規模化種植信心
花生生產機械化 不費腰還降成本
日前,博羅縣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在湖鎮鎮舉行花生機械化收獲技術現場觀摩會,通過展示農機在花生收獲環節的高效便捷優勢,著力提升花生耕種收全流程的機械化水平和服務能力,為農戶規模化種植花生增強信心,助推全縣花生產業擴面積、提單產、增效益。
農機手向農戶示范操作花生去石排雜機。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攝
現場
機械剝殼分篩,農戶紛紛體驗
當天,花生聯合收割機、脫粒機、去石排雜機、剝殼機等專用機械在會場一字排開、整裝待發。綠油油的花生田里,伴隨著隆隆的作業聲,農機手駕駛花生聯合收割機在田間前行,為廣大農戶演示花生機械化收獲的過程。
“這是花生剝殼機,晾干后的花生可以在此剝殼,還可以根據果實的大小進行初步分篩。”在一旁的田埂上,博羅縣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林力夫正為與會人員講解示范花生剝殼機等農機的功能、原理與優勢。
“這里有剛拔出來的花生,誰想上手體驗一下?”“很方便,直接將能留種的花生給篩出來了……”農戶們紛紛拿起花生體驗脫粒機作業的便利。在花生剝殼機前,數名農戶蹲在出料口前端詳花生果實的破碎率與篩選情況。一旁圍觀的農戶不時拿著手機拍照、拍攝視頻記錄要點,現場氣氛一片火熱。
“我的花生下個月就要收了,今天特意過來取經。”種植大戶張紹榮在羅陽街道承糧陂村種植了100畝花生。在博羅縣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的帶動支持下,他此前已陸續將播種機、無人機飛防等機械化技術引入花生耕種收等各個種植環節,“成本降下來了,效率也提起來了,既方便又省心。”
當天,博羅縣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還開展了花生優質品種測產工作。據了解,該中心在此推廣種植的優質高產花生品種“粵油390”,具有單株莢果數多、果仁結實飽滿、口感較好、抗性較高等優勢。經實測,該片20畝花生地平均畝產濕花生超600公斤。接下來,該中心將加大對“粵油390”品種的推廣力度,著力助推增產增收。
成效
機械化種植成本較人工降六成
在當天的觀摩會上記者看到,拔株、脫粒、剝殼等花生收獲工序,在農機的介入下數分鐘就可完成。“在傳統的種植模式下,這些環節都需要消耗較大的人力,打擊了農民種植花生的積極性。”林力夫認為,較低的機械化程度,是制約花生產業規模化發展的重要原因。花生是地上開花、地下結果的作物,種植和收獲等重點生產環節主要靠人工,具有播種慢、采收難、用工多、勞動強度大、成本高的特點。此外,由于許多農村地區存在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的情況,花生產業規模化還有較大發展空間。
“機械化技術是我們擴大花生種植面積的基礎。”湖鎮鎮新世界蔬果場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國清介紹,自給自足、小面積種植是周邊農戶種植花生的常態,“人工拔花生很‘費’腰,而且面積一擴大,光靠人力無暇顧及。”
聚焦花生種植人力消耗大這一痛點,博羅縣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自去年以來在縣內創建了多個示范點,在起壟、播種、田間管理、拔株、摘果等花生耕種收環節引入機械化技術,助力花生種植降本、提質、增效。“經過此前的初步測算,機械化整體種植成本較人工種植可下降約60%。”林力夫說,“除了推動成本降低,更重要的是通過展示農機作業的高效便捷優勢,增強農戶開展花生規模化種植的信心。”
對此,王國清感受頗深。“以本次觀摩會的20畝花生地為例,采用人工拔株、脫粒,需要六七個人花10天左右才能完工;而采用農機的話,僅僅只需要一天。”他說,“有了良種良技的配合,明年我們還要繼續擴大種植面積。”
在提高農事效率的同時,機械化耕種收的優勢還在增產上有所體現。“按照今年第一造的經驗,機械耕種收的花生畝產比人工種植的提升了約50公斤。”張紹榮說,農機的優勢不僅為他后續增資擴產增強了信心,還吸引了周邊村民參與到花生種植中。
翻開博羅的農業“家底”可見,博羅栽植花生有300多年歷史。在全縣花生主產區之一的觀音閣鎮,優質的沙質土壤為花生種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當地種植的品種多為小粒種,殼薄肉實,色香味美,全鎮全年種植面積超過1萬畝。2015年,觀音閣花生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定,并實施保護。
接下來,博羅縣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將繼續強化農機農藝深度融合,通過現場會、送技下鄉等形式,加強技術培訓和指導,進一步提高花生生產全流程機械化水平和服務能力,助推全縣花生產業擴面積、提單產、增效益。
惠州日報記者盧泓宇 通訊員周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