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羅石灣源頭村茹屋水鄉打造紅色文化鄉村振興典范

      原標題:

      石灣鎮源頭村扎實推進典型村培育

      茹屋水鄉打造紅色文化鄉村振興典范

        藍天白云下,踏著柏油村道,穿過茹屋門樓,茹屋的水鄉氣息撲面而來:古色古香的水上棧道、池塘邊碩大的水車、典雅的長廊……在石灣鎮源頭村,茹屋村民小組憑借深厚絢麗的人文和紅色基因的傳承,實現華麗變身。這是源頭村在典型村培育工作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不斷帶來可喜變化的真實寫照。

      茹屋水鄉韻味濃。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通訊員石灣宣 攝

        精雕細琢展現水鄉韻味和紅色文化

        行走于茹屋古道,鄉村的美好盡收眼底:池塘邊的石堤經過翻新修繕,與旁邊的古榕樹、古建筑相互映襯;之前“丟荒”已久的大劇院也迎來大變身,潔白的“外衣”加上特色墻畫,讓大劇院重新煥發生命力。

        這些美好變化是茹屋紅色水鄉打造所給予的。茹屋村民小組地處東江河畔,資源優良,文化特色突出。在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東江縱隊獨立第二大隊進行革命活動的重要據點,曾經發生過一段英勇壯烈的軍民團結抗戰事跡。為充分利用好茹屋村民小組良好的水鄉資源和紅色文化資源,在鄉村振興戰略和“百千萬工程”的實施中,石灣鎮深入挖掘、分析茹屋的優勢資源,將茹屋嶺南水鄉之“形”、紅色文化之“神”、和睦鄰里之“體”充分融合,重構水鄉人文與水的關系,描繪茹屋紅色水鄉的全新畫卷。

        源頭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李茹櫟旒介紹,源頭茹屋紅色水鄉項目的改造內容包括強化文化主題、水鄉景觀打造、村莊環境美化、建筑風貌提升、道路系統建設等。在“百千萬工程”中,該鎮持續深挖茹屋村民小組的紅色文化內涵,將舊的大劇院改造成石灣鎮紅色文化展廳,通過圖片、文字、繪畫、實物等多種形式全面回顧石灣人民的光輝抗日斗爭歷程以及石灣的發展歷程與成就。

        新變化,新美景,新期待。經過精雕細琢,茹屋的水鄉韻味和紅色文化被展現得淋漓盡致,一幅紅色水鄉新畫卷正徐徐展開。而今,這里正致力打造成紅色文化鄉村振興示范的典范。

        “口袋公園”即將上新

        茹屋紅色水鄉的打造,是源頭村在建設宜居和美鄉村的代表之作。源頭村是廣東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之一,通過典型村的培育,全域6.8平方公里,5個村民小組都在悄然發生變化。

        走進源頭村,富有嶺南特色的村標一下子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村里小公園綠意盎然,給人帶來舒適愜意的感覺。仔細觀察,農房也已換上了新衣,白墻、灰腰線、小披檐,讓外立面有了全新的感官體驗。柏油村道、口袋公園、標牌標識……這些鄉村美景隨著大家的腳步移動一點點收入眼底。

        2023年以來,源頭村深入貫徹省、市、縣關于實施“百千萬工程”工作部署,制定了“一村一方案”的典型培育實施方案。按照典型村培育要求,該村新增1.71公里村道硬底化及升級改造,建成污水管網20.7公里,新增綠植1977棵,建成“四小園”24個;完成154棟農房風貌管控提升;“小披檐、平改坡”微改造已完成118棟,綠色農房已完成41戶。值得期待的是,目前,該村還有4個“口袋公園”、1座小型垃圾壓縮站和1間源頭村衛生站正在建設。另外,2個“口袋公園”、1個“老人活動中心”和1家“長者食堂”正在積極謀劃建設。

        去年村組集體經濟總收入1915萬元

        鄉村要美,產業也要強。興村富民由此成為源頭村在“百千萬工程”中的重點和關鍵一步。

        源頭村地處石灣鎮東南部,東臨園洲鎮,南臨滘嚇村,西臨鐵場村,北臨白沙村,距石灣鎮區15公里,且毗鄰博羅智能裝備產業園,區域優勢優越。在“百千工程”工作中,該村緊緊抓住毗鄰博羅智能裝備產業園的優勢,通過與其他村落共同開發留用地,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同時,計劃進一步深入挖掘源頭茹屋的水鄉文化和紅色資源,通過培育鄉村文旅產業這一新的增長點,為“百千萬工程”注入新活力。2023年,源頭村的村組集體經濟總收入1914.79萬元,比增8%。

        李茹櫟旒表示,接下來,源頭村將積極把握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以博羅智能裝備產業園為依托,推動產業升級,實現更高質量的興村富民。

        惠州日報記者李燕文 通訊員石灣宣

      編輯:羅秋玲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