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羅石壩村:“菜”譜致富曲 又“蔬”振興篇

      原標題:

      “菜”譜致富曲 又“蔬”振興篇

      博羅縣石壩鎮石壩村實行“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近段時間,位于博羅縣石壩鎮石壩村的蔬菜種植基地里,一片片綠油油的菜心青青脆脆、長勢喜人,隨處可見菜農正在田間忙著采摘、分揀、裝筐,一派喜人的豐收繁忙景象。

        自2018年1月成立以來,惠州市天綠源農業專業合作社通過流轉周邊村民土地,實施“一村一品”蔬菜項目,大力發展優質蔬菜種植,打響本地綠色農產品品牌,不僅鼓足了種植戶的“錢袋子”,也帶動周邊村民增收致富。

        輻射帶動周邊蔬菜種植戶達152戶

        走進惠州市天綠源農業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一排排蔬菜大棚整齊劃一,工人正在細心地為蔬菜除草和進行日常管護。

        “我是在這里長大的本村人,選擇在這里種植蔬菜,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該公司總經理張志明說,自成立以來,該合作社以“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為宗旨,實行“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規模化種植蔬菜。種植的蔬菜品類包括菜心、遲菜心、芥藍、白菜、京包、松花等,也包括苦瓜、豆角等瓜豆類,產品主要銷往廣州、深圳、東莞、河源等地。

        張志明告訴記者,蔬菜種植周期短,30天左右一茬,投入較少,效益穩定。該基地高峰期時每個月能產出60萬斤蔬菜,平均每天產出蔬菜達2萬斤;平時每月產出蔬菜也能達到30萬斤左右;總體而言,年均蔬菜出產量大約540萬斤。值得一提的是,該基地通過輻射帶動周邊蔬菜種植戶達152戶,均推行標準化種植,有效帶動當地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

      村民將采摘的蔬菜分揀、裝筐。

        蔬菜種植不僅鼓足了種植戶的“錢袋子”,也帶動周邊村民增收。為滿足規范化種植需求,該基地盤活了周邊村莊撂荒土地,將種植面積逐步擴至約500畝。許多村民把自家土地流轉給種植基地的同時,自己再到這里務工,額外增加一份收入。目前該基地提供長期就業崗位60多個、臨時就業崗位100多個。

        “一天能賺100多塊錢,按天結算,離家近又能賺到錢,挺不錯的!”在該基地務工的村民葉先生說。

        “來惠州四年,我一直在這里摘菜,活不重,一年下來收入也有十來萬,總體都挺滿意的。”來自貴州的務工人員楊小華說。

        標準化種植有效改善土壤及農田生態環境

        發展農業機械化,機耕路的建設是必要的基礎設施。由于年久失修,當地機耕路并不通暢,給農業機械化發展帶來了極大不便。立足這一現狀,該合作社結合實際情況,主動投入約30萬元,修建機耕路長達3000米,既提高了農業工作效率,也為當地發展農業機械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2022年,合作社通過實施“一村一品”蔬菜項目,達到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面積1000畝以上,蔬菜產業值同比提升16.6%。參與該項目的農民人均年收入增加3萬元以上,相比未參與項目農民提高10%以上。在此過程中,合作社實行“四統一”管理(即統一組織采購種子,統一組織采購化肥、統一進行病蟲害防治和技術跟蹤服務指導、統一組織收割銷售),有效提高了農戶種植技術水平,使其掌握栽培技能,增加致富創收本領,實現產業精準扶貧,幫助農戶人均年收入3萬元以上。同時通過實現標準化種植,農藥使用量減少45%、化肥使用量減少35%,有效改善了土壤及農田生態環境。 

      惠州市天綠源農業專業合作社生產基地。

        “我們在溫室大棚進行反季節蔬菜種植,能有效減少室內栽培揚沙起塵,改善生態環境、美化環境,從而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張志明說,通過大力發展優質蔬菜種植,該基地助力打響了當地綠色農產品品牌,有效促進了石壩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市場化。

        小蔬菜釋放大能量,蔬菜產業給村民帶來更多干勁和奔頭。如何在鄉村振興路上更穩健地跑起來?張志明定下了一個小小的目標——繼續擴大種植面積,提高品質,增強市場競爭力,讓種植戶收益持續增加,進一步提高石壩蔬菜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繼續加大美麗鄉村投入力度,擦亮“一村一品”品牌,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文 惠州日報記者游璇鈺

        圖 惠州日報記者鐘暢新 哈鵬

      編輯: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