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羅麻陂紅女英歌隊:兩種文化的邂逅與融合

        紅女敢擔當勇奮斗的精神是麻陂鎮的文化IP,英歌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麻陂紅女英歌隊的成立將兩者有機結合、自然融合。兩種文化從邂逅到融合,相互碰撞會有怎樣的驚艷?日前記者進行了實地采訪,帶你一探究竟。

      麻陂紅女英歌隊在認真排練。惠州日報記者鐘暢新 攝

        兩種文化在創新中融合發展

        每天下午下班后,在麻陂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前,總有一幫女青年在認真訓練。她們踏著鏗鏘鼓點,擺動手腕,手中的英歌槌有節奏地敲打著,舞姿輕盈、腳步輕快活躍。盛夏時節,太陽炙烤著大地,地板熱浪逼人。不一會,她們就已汗流浹背。從5月到8月,從初夏到盛夏再到初秋,一練就是3個多月,這樣的練習仍將持續。

        從零散到一個有機整體,從文化的對碰到融合,從一竅不通到熟練掌握要領,從扭捏害羞到自然綻放……這是汗水的澆灌,是堅持的結果,更是文化交融的體現。而今,每每麻陂紅女英歌隊排練總會吸引不少周邊群眾前來觀看。街坊們紛紛對這些英歌“花木蘭”投來羨慕和贊許的目光,仿佛當年修筑紅女水庫的那幫“女將”又出現在大家面前:“動作雖柔,但帶著力道,剛柔并濟,很颯!”

        “曾經我們也收到過許多異樣的眼光。”麻陂紅女英歌隊負責人說,剛開始時,很多人覺得英歌舞是潮汕文化,并非本地的客家文化,學習與傳承別人的文化有點不務正業,“但是我們并不是盲目照搬,而是在努力尋找我們紅女敢擔當勇奮斗的精神與女子英歌的文化契合點,讓兩種文化在創新中融合發展、有機統一。”

        “紅女”在麻陂有著特殊的意義,是不屈的象征。60多年前,麻陂大部分男性勞動力都被調往石壩鎮建設黃山洞水庫,因此在麻陂建設另一座水庫的重任,就落在了婦女的肩上。那時,1000多名麻陂婦女日夜奮戰,用肩挑、用手扛,用柔弱的身軀歷時2年多修筑了庫容量近600萬立方米的紅女水庫,當地婦女“聽黨話、敢擔當、勇奮斗”的精神傳承至今。

        英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與發揚中,女子英歌隊獨樹一幟,也頗有一份不羈:“誰說女子不如男!”麻陂紅女英歌隊負責人說,深究文化根源,女子英歌與麻陂巾幗修水庫時敢擔當勇奮斗的精神實屬同源。英歌舞是潮汕地區特有的民俗舞蹈,最初只有男子表演。女子英歌隊誕生于新中國成立之初,經歷數次消失、重建,直到近年火爆“出圈”,展示了潮汕女子的精神風貌。這與麻陂巾幗修水庫時敢擔當勇奮斗的精神十分相似。

        以紅女為媒,將紅女敢擔當勇奮斗的精神與女子英歌相融合。不屈與敢于奮斗精神的注入,讓麻陂紅女英歌隊這一惠州首支女子英歌隊從成立伊始便有了當地文化的根與魂,而不是為了標新立異。

        通過排練發揚敢擔當勇奮斗精神

        越練習,越熟練,對麻陂鎮紅女敢擔當勇奮斗精神的理解也越深入。

        麻陂紅女英歌隊負責人說:“剛開始練習時,有些人投來異樣的眼光,質疑我們是否能夠練好。”大家以修庫筑壩的紅女為榜樣,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汗更不放棄,每一次排練都不斷總結,在總結中不斷進步,用實際行動來證明“我們能行”。

        隊員何鍶鍶于2021年考入麻陂鎮人民政府。她說,一上班就聽說了紅女故事,從那時起慢慢了解她們的精神。在麻陂鎮,紅女廣場、紅女水庫、紅女大道……這些元素隨處可見。耳濡目染中,紅女敢擔當勇奮斗的精神在悄無聲息地影響著她。在麻陂紅女英歌隊中,她是頭槌,責任更大一些。天氣炎熱,排練有些辛苦,但她從未想過放棄,如今已熟練掌握要領。

        李淑怡是麻陂本地人,聽著紅女故事長大。她于2022年起在麻陂鎮人民政府上班。在工作中,她更加體會到紅女敢擔當勇奮斗精神的重要與可貴。她是令旗手,與何鍶鍶一樣是隊中的主力之一。排練以來,她一遍遍地練習,在家還自己加練。“通過排練,大家對紅女這一文化IP有了更深入的體會,也理解了這種精神與女子英歌的契合點。”她們表示,堅持練習是大家以實際行動傳承與發揚這種不怕苦的精神。

        在英歌舞結束時,麻陂紅女英歌隊的隊員利用跑位排出“紅女”兩個大字,這是對紅女敢擔當勇奮斗精神的贊譽,也是把這種精神傳承好的決心。帶著這份決心,麻陂紅女英歌隊的隊員們將加強訓練,帶著紅女文化IP火爆“出圈”。

      碼上看視頻

        惠州日報記者李燕文 通訊員麻陂宣

      編輯:溫燕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