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博羅縣評議檢驗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履職情況
6單位展示普法成效和亮點
日前,2023年博羅縣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履職報告評議活動暨全縣普法聯席會議在縣文化中心舉行。會議總結回顧了全縣2023年普法工作開展情況,并對博羅縣發展和改革局等6家單位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的履職情況進行現場評議、檢驗。
社會評議團現場觀看并打分
“我宣誓:忠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維護憲法權威……”評議活動在與會人員莊嚴的宣誓聲中拉開帷幕。博羅縣發展和改革局、博羅縣科技工業和信息化局、博羅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博羅縣醫療保障局、博羅縣城鄉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石灣鎮人民政府等6家被評議單位主要負責人通過視頻、PPT等形式,全方位展示了本單位“八五”普法以來的普法成效和亮點。
村(社區)法律顧問為村民提供法律咨詢服務。
經過綜合評議,石灣鎮人民政府、博羅縣發展和改革局、博羅縣科技工業和信息化局獲得前三名。除了現場被評議的6家單位,其他54個普法成員單位的評議結果也將向社會公布。
據了解,今年是博羅縣第6年舉辦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履職報告評議活動。活動自今年6月開始以來,歷經自查自評、公告公示、實地考察、社會評議、現場評議等環節,進一步推動全縣構建起分工負責、各司其職、齊抓共管的全民普法大格局。
本次評議活動在去年的基礎上對4項評分指標的占比與考核評估指標進行了調整與細化。活動還將由普通群眾、企業職員、教師、律師、個體商戶等成員組成的社會評議團邀請至現場,面對面觀看被評議單位的展示并進行打分,在一項項創新做法和翔實數據中感受滿滿的法治參與感、體驗感、獲得感。
博羅縣司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對評議模式的一系列改進優化,有助于營造普法領域各顯神通、比學趕超的生動局面和良好氛圍。
普法音頻《“董”法奇遇記》獲評省“優秀普法工作項目”
開展“誰執法誰普法”履職報告評議活動,是博羅縣扎實推進普法工作、校驗“八五”普法規劃中期成果的重要舉措。
今年以來,博羅縣各級各單位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進一步推動“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深入實施。該縣深化探索“指尖普法”模式,首次將微信朋友圈納入宣傳載體范圍,在朋友圈向目標群體推送國家安全教育、反電信網絡詐騙、民法典和憲法宣傳等信息,曝光量累計達98萬人次。圍繞群眾關注度、咨詢率高的問題,該縣持續推出普法音頻《“董”法奇遇記》、以案釋法欄目《學法微講堂》《“博法說法”》、工傷保險小劇場《我想有把保障傘》等普法小劇場。其中,“普法音頻《‘董’法奇遇記》”先后獲評惠州市“十大普法創新項目”、廣東省“優秀普法工作項目”,是惠州市唯一縣區級獲獎項目。
這是博羅縣打造具有博羅特色的普法宣傳矩陣的縮影。今年以來,博羅縣將鎮街納入普法聯席會議成員名單,進一步深化全縣大普法工作格局的構建。在此基礎上,該縣組織多部門聯動開展線上線下普法活動5800場次,發放法治宣傳資料20多萬份,有效擴大全縣普法宣傳的覆蓋面,讓群眾能夠看得見法律知識、聽得到法治聲音、感受得到法治氛圍。
在提升普法宣傳覆蓋面的同時,博羅縣還圍繞領導干部、青少年與企業員工等重點群體,多形式多載體地開展國家工作人員旁聽庭審、“法律進校園”“送法進企業”“法治體檢”等活動300余次,推動普法工作由“粗放型”向“精準化”轉變。
建立各有側重各具特色各盡其能的法治文化陣地
分層分類分眾的普法宣傳,讓法律知識在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入眼入耳”。在此基礎上,博羅縣還通過完善普法陣地硬件建設與依托人才隊伍構建普法軟環境等措施,不斷提升普法宣傳的影響力,推動普法從“零散式”向“集中式”轉變,促進法治思維在群眾間“入腦入心”。
今年以來,博羅縣在博羅天虹購物中心打造了反詐宣傳陣地,并啟動縣法治文化主題公園建設;博羅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以及博羅縣城鄉管理和綜合執法局打造的法治文化長廊、柏塘鎮鴨公村“鄉村法律診所”等一批“八五”普法基層陣地陸續投入使用。各有側重、各具特色、各盡其能的法治文化陣地建設格局逐步形成,“出門有法、抬頭見法、休閑學法”的生活環境日趨完善,廣大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進一步增強了法治宣傳教育的滲透力和影響力。
圍繞基層群眾在法律方面的急難愁盼,博羅縣安排村(社區)法律顧問每周固定時間到鎮街綜治中心坐班“問診”,今年以來共接待群眾2800余人次,參與人民調解案件240余宗,解答群眾法律咨詢2500余次。依托專業律師為群眾紓困解憂的同時,全縣1586名村(社區)“法律明白人”與317戶“學法用法示范戶”接連組織開展法治宣傳活動750余場次,為群眾提供法律服務1200件次。
接下來,博羅縣將聚焦文明城市創建、鄉村振興戰略部署、“百千萬工程”、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服務重點民生等方面,積極搭建更多普法宣傳平臺,力爭推出一批具有鮮明時代特征、濃郁地方特色、彰顯傳播特點的法治文化產品,在全縣形成人人參與普法實踐、人人共享普法成果的生動局面。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盧泓宇 特約通訊員楊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