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寨頭村,一棟棟洋樓整齊美觀,家家戶戶配個小院子。這個占地10萬多平方米的移民村,與博羅縣體育中心僅隔一條道路,地理位置優越,村內及周邊各類配套設施也非常完善,黨群服務中心、農家書屋、村級交易市場、便利店、休閑廣場、籃球場及健身器材等生活配套硬件設施一應俱全。
寨頭村村民原本居住在較為偏遠的山村——博羅縣羅陽礤頭村。由于南方電網惠州抽水蓄能電站(以下簡稱“惠蓄電站”)建設需要,礤頭村整體搬到博羅縣城進行集中安置。轉眼15年過去了,在國家移民政策和政府、企業共同幫扶下,村民同心奔小康,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寨頭村道路干凈整潔環境優美。 惠州日報記者鐘暢新 攝
16天完成舉村搬遷
惠蓄電站是國家重點工程,為廣東省內興建的第二座大型抽水蓄能電站。電站2004年10月開工建設,工程共涉及移民301戶1210人。要實現移民“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的目標,移民安置區選址和建設成為關鍵因素。
據惠蓄電站有關負責人介紹,為了從根本上改變移民生產生活條件,幫助移民盡快奔小康,縣政府、電站業主方在尊重移民意見的基礎上,在縣城周邊選擇了面積10萬余平方米的地塊,為每戶移民建設了一棟安置房。
2006年1月,移民新村落成,整個礤頭村僅用16天的時間就完成了舉村搬遷,創造了重點工程移民搬遷的奇跡。移民新村的建成,不僅徹底解決了移民的就業、就讀、就醫問題,改善了移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條件,礤頭村也由此改稱寨頭村,并成為當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點。
博羅縣羅陽街道寨頭村不斷改善村容村貌,提高群眾的幸福感。
落實安置政策做到應享盡享
移民安置僅僅是解決了“遷得出”,還有“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等后續問題。如何保障村莊長遠發展和穩定,是擺在政府和企業面前的又一大課題。
時任惠蓄電站項目指揮部常務副總指揮孫魯豫回憶,在當時國家還沒實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情況下,電站項目方就承諾每個移民過渡期每月補助不低于300元,這在當時可以說是比較高的。
與此同時,當地政府和業主方充分利用國家移民安置政策,做到所有政策待遇應享盡享。除了按政策給予征地補償外,還積極申報并落實享受國家移民后續扶持補助,解決了移民的后續生活保障問題。
值得關注的是,搬遷之初村里就有了穩定收入來源。如在建設移民新村時,利用回撥地補償款,一并規劃建設了兩層40間臨街商鋪,作為村集體資產通過出租獲得收入。惠蓄電站還結合庫區生態及水土保持等工作,通過設立水庫維護基金、山林地保護補償、村企共建等方式,每年給予資金支持。
博羅縣羅陽街道寨頭村是一個移民村,如今村民(居民)都住上了樓房。
村民住進小洋樓開上小汽車
為盡快讓村民轉變成居民,政府組織對村民進行技能培訓,使其具有一技之長。由于周邊工廠較多,如今村里的很多勞動力都在附近打工,一個家庭兩人的月收入有的可達上萬元。此外,惠蓄電站還將公路保潔等工作承包給了村里,同時為部分村民提供后勤服務等崗位,實現了就地就業。村民陳勝丁說:“如今家家戶戶都住上了單家獨院的洋樓,基本都買上了小汽車,這在以前是我們想都不敢想的”。
除了幫助村民多渠道增加收入,惠蓄電站還在村里設立了50萬元的教育基金,用以獎勵、資助考上大學的村民子女。村里凡是考上大學的學生,除了可領到3000元的一次性獎勵,每年還能得到2000元的資助。基金成立10多年來,先后資助大學生170余人次,累計資助金額45.5萬元。
“在電站的幫扶下,我們村從山區搬到城市,交通、醫療、教育、就業等條件都有了很大的改變,大家同心奔小康,生活越來越好。”寨頭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黃發旺說。
惠州日報記者劉建威 通訊員廖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