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六百年古村猶如堅固城堡
陳江東樓古村兩公里古圍墻保存至今,村莊自然風光優美民俗文化獨特
從仲愷大道拐入陳江街道東江村東樓村民小組,通過鐵路橋,越過散落的村居民舍,便可見腳下的路將一方池塘一分為二。池塘邊上,有座紅墻黛瓦的門樓,門上掛著一牌匾:廣東省古村落。
東樓村民小組有600多年歷史。進入大門,仿佛進入了另一個時空:灰墻黛瓦的房屋沿池塘而建,房前留有寬闊的曬場,掩映在池塘邊上高大、茂密的榕樹之下。陽光透過樹葉,在曬場留下斑駁的陰影,讓人頓生歲月靜好之感。
進入到一條條巷子,只見青石板鋪就的巷道滿布苔蘚,一些房屋已倒塌,雜草叢生,可見已久無人居住……漫步在600多年古村里,細品歲月悠悠。
廣東省古村落東樓村民小組。
元末明初始建村,五姓合建圍墻護安寧
據有關記載,東樓古村呈蓮花形分布,背靠南面山,面向潼湖。潼湖畔沃野千頃,水源充足,可謂是依山傍水,田園錦繡。
東樓村民小組前黨支部書記洪彪松的敘述,從側面證實了這一說法。洪彪松是土生土長的東樓人,今年已57歲。他告訴記者,從前,東樓村民小組前的水域是潼湖的一部分,上世紀60年代潼湖流域圍湖造田,才把村前的湖截流成幾口池塘。村后是東樓河,連通東江。“因此,以前我們村基本是三面環水,只有一條小道與外界相通。”洪彪松說。
東樓村民小組后面,東樓橋飛架在東樓河之上,過了橋便是千里沃野。“所以,我們村有田有水,是魚米之鄉,村民不愁溫飽。”洪彪松說。
古村里的老屋。
優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人們在此建設家園。據古村落內的古墓碑記載,元末明初(公元1368年前后),洪、馮、楊、雞、吳五姓先后在此結廬而居,開始建村。明初年間,袁姓從東莞上茶園移居于此,這里正式立村,取名為東流(后來才更名為東樓)。
肥沃的田地,豐富的水產,讓東樓村民小組人丁日益興旺,逐漸累積雄厚財力。為抵御外來侵襲,村里決定建造圍墻。圍墻由五姓人修建,底基寬1.5米,高4米多,面寬0.4米,長2公里,全部用青磚砌成,歷時3年才修建完成。“圍墻用的磚石全部都是由帆船經海路運來的。”村里的老人說。
就這樣,圍墻把全村圍了起來,只留東、西二門出入,晚上兩門加鎖,鐵欄桿做門;還建了更樓,請人報更巡夜,整個村子猶如一座城堡,有效地保護了村民安全。據測算,東樓古村建筑面積有3萬多平方米。
池塘邊的古榕樹。
古村圍墻至今仍在,在漫長的歲月中,墻根下漸漸長出了許多榕樹,仿佛給村落鑲上了一條綠帶。發達的樹根在墻上縱橫交織,讓人頓感歲月滄桑。“據老人說,這些樹都是自然長出來的,可能是小鳥常在墻頭休息,糞便中的種子發芽長成了樹。”洪彪松說。
其實,不僅圍墻四周,東樓村民小組處處都是高大的榕樹。據統計,村中有6棵百年以上的榕樹。這些大榕樹,蔭護著一代代東樓人的成長,見證了村落的興衰。村民也對它們頗為愛護,定期維護,決不允許別人砍伐破壞。
袁馮洪三姓立祠修譜銘祖德
歲月流轉,楊、吳、雞三姓村民相繼搬出,而袁、馮、洪三姓人丁更加興旺,房屋越來越多。“高峰時,三姓能出300多名青壯男丁護村。”村中老人說。
為尊崇先祖肇基創業大德,約在明正德年間,袁、馮、洪三姓開始立祠修譜,從此古村落內有了三處祠堂:
洪姓落基早,占村中心地帶,土地充裕,建了一間寬10米、深36米的三進宗祠,名為敦煌堂,可惜1958年拆毀建公社飯堂,只剩下旁邊一間私祠。
袁氏祠堂建于東門,名為汝南堂,門面按大金鐘架布局建造,青石門框、石門坎、石門墩,前廳有一雕花屏風,屏風上面架有“兩粵名家”橫匾,宗祠門口,豎四塊旗桿石,氣勢恢宏。
馮氏宗祠。
馮氏祠堂建于西門,名為始平堂。馮氏祠堂建在馮姓聚居地中間,四周房屋環抱。馮氏財丁兩旺,人口居三姓之首。
說起古村建筑,就不得不提泰興大屋。泰興大屋為馮慶槐幼子泰興所建,坐東向西,寬28米,深25米,正屋按上五間、下進五間的形式布局(即八房二廳)。整幢大屋用料十分講究,用漏糖、石灰、糯飯磨漿砌磚,水磨青磚到幢,白線勾縫,青石門框,青石臺階,瓦紅地板。泰興大屋恢宏壯觀,一氣呵成,堪稱潼湖房屋之首,雖經200多年的風風雨雨,依然巍然屹立,整體結構基本完整。
村外東樓河邊,還有一座侯王宮。據介紹,侯王宮始建于清康熙年間,是三姓族長為增強東樓人的凝聚力而建的。作為三姓集體活動場所,建成后供奉宋末名相文天祥。凡村中有大事情,大廟就鳴鐘擊鼓,召集村民參議。
村里有舞麒麟和打南派螳螂拳的傳統
600余年的歲月,也讓東樓古村沉淀了一些獨特的民俗文化。
每年春節期間,東樓村民都要在侯王廟舉行廟會。廟會上,村民舞麒麟賀佳節,表演南派螳螂拳,是遠近聞名的一大盛會。
村民舞麒麟賀佳節。(資料圖片)
洪彪松介紹,舞麒麟傳統在東樓村民小組已傳承兩三百年了。東樓村民小組所用的“麒麟”由村民自己制造,先用竹木為材料做麒麟頭的骨架,接著糊裱紙張上漆,再用彩布縫制麒麟身。麒麟制造好后,要請德高望重的族人或社會名流為新麒麟點睛開眼,接著才能開始舞麒麟活動。
村民表演南派螳螂拳。(資料圖片)
南派螳螂拳在東樓村民小組同樣歷史悠久。1911年出生的東樓村人馮南,14歲到香港學藝,恰逢南派螳螂拳弟子張耀忠開館收徒傳授螳螂拳,馮南便到拳館學藝。
馮南從香港返回后,在家鄉帶徒授藝,南派螳螂拳從此在東樓村民小組扎根、開花。村民們相互影響,習武成風,不論男女老少個個都會一些拳腳功夫,逢年過節更是少不了功夫表演。然而,由于時代的變遷,村民習武風氣日漸淡了,東樓村民小組南派螳螂拳面臨傳承斷檔的困局。
為了能更好地傳承南派螳螂拳,2015年,在多方合力推動下,東樓學校開設了南派螳螂拳武術訓練班。
“我們希望,這些傳統文化能夠傳承下去,我們祖祖輩輩居住的古村能得到更好的保護。”洪彪松說,期盼東樓古村能得到更好的保護與開發利用,讓她重煥光彩。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林麗娟
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林麗娟 魏怡蘭
圖片(除署名外) 惠州日報記者李松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