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潼湖生態智慧區粵港澳特色合作平臺建設方案》專家咨詢論證會舉行
充分發揮區位政策疊加優勢 打造惠港惠澳合作重要承載區
為深化潼湖生態智慧區與香港、澳門、深圳等粵港澳大灣區節點城市之間的合作,貫徹落實省“十四五”發展規劃綱要支持潼湖生態智慧區建設的要求,更好地把握發展機遇,日前,潼湖生態智慧區舉行《惠州潼湖生態智慧區粵港澳特色合作平臺建設方案》(以下簡稱“《建設方案》”)專家咨詢論證會,就潼湖生態智慧區粵港澳特色合作平臺發展方向、制度建設、方案完善等征求專家意見。來自香港、廣州、深圳以及韓國的多位城市規劃、產業發展方面專家及企業界代表參加論證會。
發展定位
堅持產業為王打造大灣區新型示范區
潼湖生態智慧區是惠州市委、市政府為實現惠州跨越發展目標,依托潼湖良好的區位與生態優勢,著力打造的重大創新戰略平臺。2014年8月,潼湖生態智慧區規劃建設指揮部掛牌成立,同年12月,智慧區起步區正式啟動建設。2016年5月,潼湖生態智慧區成為省發展戰略平臺。
仲愷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潼湖生態智慧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鄧力表示,潼湖生態智慧區在區位及土地資源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接下來,智慧區將積極搶抓“雙區”建設重大機遇,堅持規劃引領,對標香港、深圳等城市,堅持產業為王,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保障及營商環境的優化,促進產城人融合,將智慧區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新型示范區。
潼湖生態智慧區是中韓(惠州)產業園6大核心組團之一,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位于智慧區國際合作產業園。近年來,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聚焦智能終端及5G通信、新能源電池、高端電子元器件、智能裝備等產業領域開展集群式精準招商,截至目前,已引進(含供地和過會)產業項目78宗,預計達產產值約1154.15億元;已供地項目達47宗,用地面積約225.09萬平方米,其中44宗產業項目用地面積約217.46萬平方米,計劃總投資額約380.06億元,預計達產產值約604.81億元。“塔吊林立,車輛穿梭,一棟棟建筑拔地而起,一條條道路加快建設,一座現代化產業園雛形顯現……”正是起步區的真實寫照。
近期,潼湖生態智慧區認真研究制定了《打造粵港澳特色合作平臺工作方案》,加快打造以中韓合作、惠港合作、惠深合作為重點的粵港澳特色合作平臺,園區發展特色日益彰顯。
截至目前,起步區共引進(過會和動工)韓資(含中韓合資)項目10宗,計劃總投資43.16億元,預計達產產值68.9億元;對港澳合作方面,園區不斷加強與港澳青年創新創業聯合會的對接聯系,謀劃建設港澳產業園,大力引進港澳產業、技術、資本、人才、服務等資源要素,截至目前,起步區共引進港澳項目6宗,計劃總投資約125.5億元,預計達產產值約252.89億元。
對深合作方面,潼湖生態智慧區積極承接深圳產業外溢,瞄準行業龍頭、產業鏈頭部企業及已(擬)上市企業等優質產業,全力促成落戶智慧區。截至目前,起步區引進深莞項目已達41宗,計劃投資額約234.7億元,預計達產產值約515.9億元。
規劃目標
加快打造千億級現代產業新城
“盡管有一些成績,但我們也清醒認識到,在建設粵港澳合作平臺方面,園區對韓合作、對港合作、對深合作還不夠緊密,特色也不夠鮮明。”鄧力表示,在經過一系列的走訪、調研、座談及論證,并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實施方案》《惠州市搶抓“雙區”建設重大機遇,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的行動方案(2021-2023年)》等綱領性方案精神,智慧區草擬了《惠州潼湖生態智慧區粵港澳特色合作平臺建設方案》,初步確定了智慧區粵港澳特色合作平臺的發展方向。
記者梳理發現,根據《建設方案》,潼湖生態智慧區的目標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強與日韓等國家及粵港澳大灣區各地的交流合作,著力打造中韓經貿合作高地、惠港惠澳合作重要承載區和惠深合作先行示范區,助推潼湖生態智慧區加快打造千億級現代產業新城。
其中,為打造中韓經貿合作高地,《建設方案》提出要在園區聚集一批韓國先進制造業、引進韓國科技成果和高端人才、培育發展韓國現代服務業、打造中韓商貿聚散地,建設成為華南地區實施中韓自貿協定先行區和中韓經貿合作高地。
打造惠港惠澳合作重要承載區方面,《建設方案》提出將規劃建設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園,大力引進港澳產業、技術、資本、人才、服務等資源要素,支持港澳青年到潼湖生態智慧區創新創業和實踐實訓。
為打造惠深合作先行示范區,《建設方案》提出要深入參與深圳都市圈發展建設,主動承接深圳、東莞等地先進發展理念、高端智造業、高端服務業、高端創新要素和成果、高端人才、高端資本等資源要素在潼湖生態智慧區集聚。
空間布局方面,《建設方案》提出,要結合自然屬性、空間屬性、產業基礎和發展方向,按照“整體設計、系統推進、有序開發”的空間發展模式,形成“一核、一城、三園區”的空間開發格局,打造開發適度、宜居宜業、產城融合的高品質國土空間開發形態。
《建設方案》還提出了階段性發展目標:到2025年,與韓國、港澳以及廣州、深圳等國家和地區合作體制機制趨于完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要素流動便捷高效;到2035年,與港澳及國際規則體系全面接軌,來自韓國和港澳及深圳等國家和地區的高端產業成勢成群,科技、人才、資本、服務等高端要素高度集聚,打造成為“韓味”濃厚、港澳元素豐富、深圳都市圈資源集聚的粵港澳特色合作平臺。
專家建議
提升產業發展高度精度,加快產城人融合
“這個《建設方案》定位精準,方向清晰,可行性強。”專家組組長、廣東省發改委原主任李春洪表示,當前,粵港澳大灣區正在加速建設,潼湖生態智慧區在區位、交通、土地、生態等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且還有開發中韓(惠州)產業園的政策優勢,是整個大灣區唯一疊加了對韓、對港澳交流發展優勢的片區,在這個節點出臺針對深化對韓、對港澳、對深合作的《建設方案》,有利于為智慧區承接多重發展機遇強化政策保障。
旭日集團副董事長兼總經理楊勛表示,運作園區最重要的就是項目落地,“落地就是王道”。他建議潼湖生態智慧區加強“走出去”工作,進一步、更主動前往韓國和港澳、深圳精準招商;同時,加快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在惠州、潼湖落地,加強優質人才培養,以更厚實的文化影響力來增加區域吸引力。
對于《建設方案》的進一步細化和修訂,李春洪建議,智慧區不妨站在粵港澳大灣區的高度,積極對標東莞松山湖等優秀園區,提升產業發展的高度、精度,同時,加快產城人的融合發展,重點在教育、醫療等領域完善區域配套,吸引更多高端人才資源進駐。
深圳市前海創新研究院秘書長諶鵬建議,隨著《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的出臺,未來粵港澳之間的融合范圍更廣,力度更強,深度更深,潼湖生態智慧區應進行延伸完善,融入一些橫琴、前海方案的相關元素,以更好地捕捉發展機遇。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服務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和建議,加強與韓國及港澳之間的合作,重點是各類服務業,包括金融、商貿配套服務等,對深圳也應重點加強產業外溢的承接。“港澳地區的最大優勢是國際網絡廣,商貿圈子大,而不是科技研發,我們應該推進這方面資源的共享,抓住小切口做成大特色。”
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所所長張玉閣建議,要強化產城融合的力度,促進城市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圍繞香港、澳門、深圳的需求,推進大灣區優質生活圈建設。
惠州韓人(商)工會會長崔圭龍希望惠州盡快建成國際機場,申請韓國航線;在子女入學、往來簽證、醫療服務方面提供更多便利。
惠州學院發展規劃處處長歐小軍建議,潼湖生態智慧區需要在實施創新驅動方面有進一步、更清晰的謀劃,要圍繞生態、智慧來打造特色,增強區域持續造血功能。
惠州日報記者劉煒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