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潼僑一對黨員夫妻講述歸國故事
“感謝黨帶領我們 把日子越過越紅火”
“哎呀!這個小家伙出生后,我們都很少出去旅游啦!在我們家的時候,連爸爸媽媽都不要,只要我們,一見到爺爺就笑……”潼僑鎮僑冠社區老黨員吳淑華一邊泡茶招呼客人,一邊滔滔不絕地向客人講起6個月大的孫女。
“有點錢,挺悠閑”是潼僑鎮許多老僑民當下的生活寫照。
自上世紀六十年代第一批華僑落戶開始,相繼有8000多位僑民在潼僑開啟了他們的新生活。目前,潼僑鎮依然有歸僑僑眷約4000人。
50多年來,歷經一代代僑民的努力,這片荒蕪的低洼地變成了一座現代新城,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向著更加美好的生活奔去。
鄭漢協夫婦。
退休生活讓印尼親戚羨慕
吳淑華家住僑冠社區一棟小樓里,占地面積72平方米,有三層半,一樓有一個小院子,打理得溫馨舒適。客廳在2樓,寬敞明亮,裝修盡管已有十幾二十年,但由于保養得好,在中式裝修風興起的當下,依然顯得頗為時尚。
這是2002年,依據相關政策,吳淑華家自己建的小樓。大兒子已出國,小兒子也已成家,吳淑華老兩口又過起了“二人世界”。
在小孫女出生之前,吳淑華老兩口的日常生活就是和朋友唱唱歌、跳跳舞,或結伴旅游。而今,受疫情影響,加之孫女需要照顧,老兩口減少了旅游,在家享受著天倫之樂。
吳淑華的丈夫鄭漢協是印尼歸僑。“我們現在的生活,印尼的親戚都羨慕,夫妻都有退休金,生活有保障。生活環境又好,道路暢通。”鄭漢協樂呵呵地說,印尼親戚的經濟條件也都不錯,“但城市環境比不上我們。”
國內良好的生活環境、不斷發展的經濟,也讓年輕一代心動,“2016年以來,不少海外親戚的孩子來中國留學!”鄭漢協自豪地說。
荒涼農場變美麗家園
“以前哪里敢想這樣的好日子!”吳淑華感慨道,“幸好有黨的領導,帶領我們把日子越過越好。”
吳淑華夫婦,也是從苦日子走過來的。
1960年,鄭漢協和妹妹隨父母從印尼回到祖國懷抱,輾轉海南、陸豐的華僑農場。鄭漢協的父親是施工員,1968年,來到潼湖華僑農場搞建筑,從此全家在此定居。
“我們家回國后,雖然吃住不愁,但農場還是一片荒蕪之地。”鄭漢協說,那時候他們一家擠在低矮的平房里,母親要種田種茶,父親跑各地修房子,日子過得挺辛苦。令人欣慰的是,歸國華僑憑借自己勤勞的雙手,修路興水利,種田種茶搞建設,慢慢地將農場變成了美麗田園。
過上安居樂業新生活
鄭漢協1967參加工作,由于跟著父親學了建筑,先在基建隊工作,后來又到了生產隊。憑借出色的個人能力,1970年便成為了華僑農場第二生產隊團支部書記,而后又任治保主任。
1973年,懷抱報效祖國的理想,鄭漢協入伍成為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并在部隊加入了共產黨。
退伍后,鄭漢協歷任第一管理區(僑冠社區前身)民兵營長、黨支部書記、毛織廠廠長、供銷社黨支部書記……一步步成長為潼僑基層優秀干部。
在這段過程中,鄭漢協認識了吳淑華,兩人喜結連理。吳淑華也是一名共產黨員,先在毛織廠工作,而后到了僑冠社區居委會,最后在婦女主任的崗位退休,夫妻倆可謂一路共同成長。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潼僑經濟快速發展,歸僑的生活也逐步改善,有的自建房子,有的住進了政府建設的安居房,過上了安居樂業的好日子。
2019年,潼僑鎮全面開啟新時代產城人融合發展樣板區建設,大力提升城市面貌,升級產業發展,發展步入快車道。
看著自己居住的城市日新月異,鄭漢協夫婦很是感慨:“我們只是潼僑眾多歸僑中普通的一員。感謝黨,帶領我們把日子越過越紅火!”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楊敬賀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楊敬賀 林麗娟 魏怡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