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廣東省人民醫院門診樓內,12歲的女孩小周坐在輪椅上,家屬推著她走進骨腫瘤科教授張余的診室。她面臨著生命中最艱難的時刻:復雜的先天性心臟病和脊柱腫瘤。半年時間里經過該院骨腫瘤團隊、心外科團隊、心臟麻醉科、心康復科等多學科的周密診療和密切協作,小周感覺功能逐漸恢復,還順利渡過了第三期心臟姑息手術——全腔靜脈與肺動脈吻合術。
專家聯手,迎難而上解決復雜病情
年初,小周的雙腿突然變得麻木無力,步行越來越困難。經過檢查,小周被診斷為“上腔靜脈、右肺動脈血栓形成”,并緊急進行抽栓手術。盡管手術后有所緩解,但她的雙腿麻木無力的癥狀并未消失。
隨著病情惡化,小周的家人四處求醫,最終在另一家醫院得到初步診斷:脊柱腫瘤(胸椎侵襲性血管瘤)。這一消息讓小周的父母愈發焦慮,得知廣東省人民醫院骨腫瘤科在治療脊柱腫瘤方面擁有豐富經驗,小周的父母抱著最后一絲希望來到這里。接診后,張余詳細評估了小周的病情,并決定為她進行手術治療。張余團隊與心臟研究所密切合作,克服了重重困難,為小周制定了一套個性化的綜合治療方案。
創新技術,攻克難關
考慮到小周病情的復雜性,張余教授團隊決定采用胸椎椎板切除減壓術、癌瘤微波治療術、椎體成形、椎弓根釘內固定術和胸椎病損切除術的綜合治療方法。這種多技術結合的方法,能夠對病灶進行脊髓減壓、椎體強化和脊柱固定,顯著提升了手術的成功率。這種綜合手術方法不僅減少了手術創傷和術后并發癥風險,也適用于不能耐受大手術的患者。
在張余等專家及心臟研究所的緊密合作下,小周的手術順利進行,整個過程僅用時3小時。術后,小周的癥狀明顯好轉,雙下肢肌力恢復到4級以上,感覺功能逐漸恢復。
心臟外科接棒,續寫奇跡
在小周能恢復行走后的3個多月,心臟外科主任劉曉冰團隊接手小周的心臟手術,在進行了綜合評估后,給小周制定了完善的手術方案。今年9月10日為小周進行了第三期的心臟姑息手術——全腔靜脈與肺動脈吻合術。小周小小的身軀,要經歷肺動脈高壓、胸液多、營養狀況低下、感染等多種困難,但是在心臟外科、心臟麻醉、體外循環等多個學科的保駕護航之下,經過了近兩個月的治療,小周終于順利出院,能繼續完成學業。
記者了解到,單心室是一種極其罕見且復雜的先天性心臟畸形,患者的心臟結構無法像正常路徑完成血液循環。合并脊柱腫瘤后,治療難度進一步增加,而小周還伴有嚴重的肺動脈高壓,這讓手術和術后康復面臨更大的挑戰。肺動脈高壓使心臟負擔加重,任何外科手術都會顯著增加心血管并發癥的風險,同時影響術后的康復進程。
在廣東省人民醫院,小周的救治得益于骨腫瘤團隊、心外科團隊、心臟麻醉科、心康復科等多學科的密切協作。術中,醫生們需要在腫瘤切除的同時,密切監控肺動脈壓力,確保心臟能夠承受手術的負荷。術后康復中,團隊制定了個性化的恢復方案,通過優化心臟功能支持和脊柱康復訓練,幫助小周逐步恢復正常生活。
南方網、粵學習見習記者 王子瑜 記者 黃小殷
通訊員 張藍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