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作為全國第一經濟大省,該如何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提高發展平衡性和協調性?怎樣才能把短板變成“潛力板”,不斷拓展發展空間、增強發展后勁?廣東將“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頭號工程,不斷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最富的地方在廣東,最窮的地方也在廣東。”這句十幾年前對廣東省情的概括,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目前廣東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客觀寫照。
2023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57萬億元,連續35年居全國首位。然而,省內的配比卻走向分化,珠三角地區9個城市的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的81.24%,粵東、粵西、粵北12市擁有廣東近70%的面積、近五成人口,地區生產總值卻不足全省的兩成。
為補齊區域發展不平衡這塊最大的短板,去年以來,廣東省全面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下簡稱“百千萬工程”),促進全省122個縣(市、區)縣域崛起、1612個鄉鎮(街道)鎮域強身、2.65萬個行政村(社區)振興。廣東如何將“百千萬工程”的“施工圖”轉化為“實景畫”?在實踐中有哪些創新?又帶來了哪些變化?記者深入南粵大地進行調查。
發展不平衡短板怎么補
“廣東有一半以上的地市人均GDP趕不上全國平均水平”“很多縣市并不如內陸省份的縣市發達”,聽到這樣的觀點,不少人會感到驚訝,這似乎與印象中的廣東存在偏差。實際情況到底是怎樣的呢?
2022年,全國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85698元,廣東省21個地級市中,只有深圳、廣州等6個城市超過全國平均線,其余15個地級市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對比另一個經濟大省江蘇,其13個地級市中只有1個地級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未達到全國平均線。再看居民人均收入,2023年廣東省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9327元,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也只有約1.1萬元。這兩個重要指標,廣東僅居全國第六位。
將視線轉入省內看,不僅粵東、粵西、粵北12個城市與珠三角地區9個城市發展差距大,反映城鄉區域發展水平的縣域發展也不盡如人意。2023年12月,廣東縣域經濟研究與發展促進會發布的《廣東縣域經濟綜合發展力研究報告》顯示,2022年廣東全省57個縣(市),縣域面積占比為71.7%,縣域常住人口占比為28%,縣域生產總值僅占全省的12.39%。
再看與周邊省份的對比。改革開放前期,與周邊省份地市相比,廣東省域邊界地市大多為經濟高地,如今卻變成了一條蜿蜒的“塌陷帶”。僅以廣東省梅州市、福建省龍巖市、江西省贛州市3個相鄰地市對比為例,2022年,梅州地區生產總值只達到龍巖的40%、贛州的29%,梅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甚至僅達到龍巖的28%。
事實上,廣東一直將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放在重要位置。從產業與勞動力“雙轉移”到著力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廣東在不斷探索解決之道。
廣東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短板在縣,薄弱環節在鎮,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2022年12月,中共廣東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廣東省委關于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決定》,全面實施“百千萬工程”,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挖掘“百縣千鎮萬村”的建設空間、資源空間、市場空間、承載力空間,暢通經濟循環,塑造發展新優勢。
“廣東高質量發展能到什么高度,關鍵看把短板補到什么程度。”廣東省人大財經委員會主任委員汪一洋說,如果不能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邁上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將難以走在全國前列。
“百千萬工程”被廣東列為推動縣域崛起、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頭號工程”。廣東省“百千萬工程”專家智庫顧問委員鄭永年說:“‘百千萬工程’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抓住了最要害的短板。”去年以來,廣東高位統籌、強力推進。
構建省市縣貫通的指揮體系。成立由省委書記任總指揮、省長任第一副總指揮的“百千萬工程”指揮部,設立實體化運作的辦公室。21個地級市、122個縣(市、區)全部設立由黨政主要領導牽頭掛帥的指揮部,全面實行省領導定點聯系市縣、市領導掛鉤鎮、縣領導聯系村。
創新實施專班推進機制。由各部門牽頭成立縣域經濟、城鎮建設、鄉村振興、要素保障、決策咨詢、“雙百行動”、金融、全域土地綜合整治8個專班,構建起“黨委管總、指揮部主戰、職能部門主建”的工作格局。
抓住縣域經濟發力點
縣域經濟發展薄弱,一直是廣東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突出短板,存在總量較小、增長較慢、產業基礎弱、內生動力不足、總體發展水平較低等問題。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說,“縣域經濟是突出短板,也是巨大的潛力板”。在廣東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陳祖煌看來,實施“百千萬工程”就是要抓住縣域這個重要發力點,更好地統籌縣的優勢、鎮的特色和村的資源。
廣東將全省65個區和57個縣(市)劃分為創先、進位、消薄三類,引導縣域立足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進行差異化發展。遴選首批22個典型縣(市、區),支持打造特色產業集群,增強縣域經濟發展內生動力。
全國第一人口大縣普寧市錨定“創百強”目標,聚焦“3+1”產業集群,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普寧市委書記黃銳亮說,“去年,普寧市謀劃‘百千萬工程’‘三級三類’項目1219個,總投資821.56億元。開展招商對接活動300多次,簽約項目124個,是2022年的8.8倍,協議投資總額超200億元,簽約項目數量、質量、投資總額為近年來最高”。
鶴山市作為廣東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縣之一,初步走出了一條以工業經濟為主的縣域經濟發展路子。2023年,鶴山市GDP突破500億元大關,連續兩年新增規上工業企業超過100家,工業投資增長22.4%,工業稅收增長42.3%。鶴山市委書記劉志剛表示,今年要再招引一批優質產業項目,力爭再新增規上工業企業100家,完成工業投資200億元,全年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
在汕頭市南澳島南側海域,一排排巨大的風力發電機緩緩轉動。向海深耕成為汕頭實施“百千萬工程”、壯大縣域經濟的新機遇。汕頭正推動6000萬千瓦海上風電開發,加快建設汕頭國際風電創新港。
沖刺全國百強縣,打造工業強縣……廣東各地圍繞提升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突出特色發展,著力培育縣域優勢產業,因縣施策,走差異化發展路子。122個縣(市、區)立足比較優勢,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讓縣域高質量發展建立在強大的產業基礎上,突出融合發展,加快構建縣域現代產業體系。
推動產業有序轉移,也是廣東發展縣域經濟的有力抓手。
清遠市市長溫文星表示,清遠把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作為實施“百千萬工程”、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措施。走進位于清遠市的廣清紡織服裝產業有序轉移園,車間內機器忙碌地運轉著,工人們在抓緊趕制訂單。從廣州市海珠區遷入的禧鳳服裝清遠生產總廠廠長鐘國英說,“通過廣州研發+清遠制造,我們的產能和銷售額都實現了顯著增長”。
廣東通過突出重點、整體推進,狠抓縣域經濟發展,強化產業興縣、強縣富民。尤其是堅持縣域統籌、城鄉一體,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去年,廣東系統推進交通、水利、電力、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384個縣域項目納入2023年省重點建設項目計劃,年度投資額超1700億元。
一年來,廣東縣(市、區)經濟實力、區域競爭力進一步增強,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加快構建。2023年,廣東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9194.8億元,同比增長5%;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鎮2.3個百分點。
以改革破解體制機制障礙
“百千萬工程”實現良好開局的背后,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的強大賦能。
廣東制定了《關于全面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實施意見》和工作方案,省直部門配套出臺100多項政策,市縣兩級按照“一縣一策”原則制定操作性工作方案,全省構建起“1+N+X”的政策體系。
為充分激發縣域活力,廣東首次向縣域集中放權,將60項省級行政職權調整為由市縣實施,財政省直管縣改革擴圍至全部57個縣(市),縣級資源整合使用自主權進一步擴大。
金融要素向城市集中流動,是縣域經濟不發達的重要原因之一。廣東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印發《關于金融支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實施方案》,充分發揮金融資源要素保障作用,促進金融產品、服務下沉縣鎮村。廣東恒健控股集團設立總規模100億元的廣東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投資基金,農業銀行廣東分行開展“千人駐鎮”,廣東農信選派3.32萬名金融特派員駐村入戶。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廣東監管局數據顯示,轄區銀行保險機構不斷向縣域業務傾斜資源。
廣泛動員、匯聚合力構建新型幫扶協作關系。制定《關于推動產業有序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若干措施》,建立橫向幫扶和縱向幫扶工作機制,新一輪對口幫扶協作的結對關系首次實現珠三角6市對全省57個縣(市)及粵東、粵西、粵北市轄區全覆蓋。
創新實施廣東省百校聯百縣助力“百千萬工程”行動(以下簡稱“雙百行動”),組織省內百家高校院所與涉農縣(市、區)結對共建,組建“雙百行動”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公共服務、鄉村建設規劃三大高校聯盟,選派114名高校駐縣服務隊隊長、副隊長,達成校地合作清單達800余項。
華電集團廣東分公司“每發1千瓦時電,貢獻1分錢”投入“百千萬工程”,抖音集團提供100億流量支持……廣東動員各類企業深度參與“百千萬工程”,其中,1427家建筑企業與鄉鎮結對幫扶,確定幫扶項目1756個。
在陳祖煌看來,“百千萬工程”是一次廣東再出發的全新動力結構調整工程。它瞄準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深層內因,理順區域、城鄉、工農等深層次關系,推動產業結構更加優化、要素配置更加高效、分配方式更加合理,實現發展支撐結構的優化調整。
針對農村,廣東創新探索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比如,在盤活農村要素資源方面,探索通過“宅基地+自然人擔保”“集體地+企業擔保”“集體地+農業訂單”等組合擔保模式,進一步釋放農村產權抵押擔保權能。
盤活鄉村沉睡資源,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各地形成了“強鎮富村公司”“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共建股權投資基金、“股票田”改革、“整村授信+”、村集體土地過渡性開發等一批新模式新經驗,基本消除年收入10萬元以下的集體經濟薄弱村。
廣東省“百千萬工程”專家智庫顧問委員顧益康說:“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農村改革仍是最重要的引擎和動力源,廣東開了一個好頭。”
廣東縣域經濟研究與發展促進會副會長、廣東省委黨校教授趙超認為,廣東以改革破解制約要素資源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以有力的制度供給和政策環境吸引要素、導入項目、活躍經濟,激活縣域“靜止資源”“沉睡資產”,構建起縣域發展的強大動力系統,有力推動了強縣促鎮帶村。
讓一個個鄉鎮“活”起來
如何答好鎮域考卷,是“百千萬工程”破題的關鍵之一。鄭永年分析,“廣東農村與江蘇、浙江等地區的整體差距明顯,嶺南農村是‘百千萬工程’任務最艱巨最繁重的地方”。
廣東結合省情實際,明確鎮村兩級的發力方向,聚力提升城鎮建設能級,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聚焦鎮域薄弱環節,廣東把強化鄉鎮聯城帶村的節點功能作為重要內容,將1612個鄉鎮(街道)分成5類,包括554個城區鎮、239個中心鎮、260個專業鎮、315個特色鎮、244個普通鎮,推動鄉鎮差異化、品質化、特色化發展。首批確定110個典型鎮,2023年新增35億元資金支持典型鎮培育工作。
位于粵西的陽西縣沙扒鎮是110個典型鎮之一,擁有全國最大的海洋牧場示范區和全省最大的海水魚苗種業生產孵化基地。沙扒鎮黨委書記林志遠表示,沙扒鎮正在大力發展特色海洋產業,打造海洋產業強鎮。
羅定市泗綸鎮的竹蒸籠是一項非遺竹編手工藝,當地以“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鎮為切入點,帶動泗綸鎮特色農業產業升級發展。
千鎮蝶變,是萬村富美的重要支撐。廣東在鎮域發展基礎上,將19262個行政村分為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一般發展類、搬遷撤并類,分別明確發展方向,并首批確定了1062個典型村(社區),促進從縣到村的同頻共振。
茂名市委書記莊悅群說,茂名聚焦增加村集體收入和農民收入,做強“6+19”個現代農業平臺,創新“政府投基建、企業布業態、市場管運營”的“雙合模式”,培育了柏橋村、雙合村等共富村。
走進清遠市英德市連江口鎮連樟村,竹林夾道、水田交錯,宜業宜居的和美景象隨處可見。不過幾年光景,這個省定貧困村已經變成了產業示范村。連樟村黨總支書記陸飛紅說,連樟村將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的基礎工程,引進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碧輝生物茶廠及茶葉深加工等20多個產業項目。
在破解村集體經濟收入薄弱難題上,廣東多個地市聚焦放活權限、激活要素,讓一個個鄉村“活”了起來。
“赤谷村,24.6萬元;侯陂村,18.6萬元……”2023年12月,韶關市始興縣馬市鎮的19個村(居)領到了“強鎮富村公司”年終分紅。2023年,韶關選擇鎮村下海經商的改革路徑,全域推開“強鎮富村公司”,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廣東各地強村公司以市場化運作為導向,做大做強富民興村產業,增強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探索鄉村共富新路徑。2023年以來,廣東2萬多個行政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進一步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加快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
鄭永年認為,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鄉村振興是無法回避的問題,沒有鄉村的現代化就不會有國家的現代化。廣東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全領域、全鏈條挖掘縣鎮村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更好推動縣域強起來、群眾富起來、環境美起來、鄉風好起來。
在顧益康看來,廣東廣袤的農村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機遇。隨著“百千萬工程”深入推進,發展紅利進一步下沉觸達鄉村,萬村共富正加快實現。
著力補齊短板,廣東確定了奮斗目標:到2027年,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縣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正在縣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經濟日報記者 張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