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粵菜發展促進條例(草案)》提交審議 在全國率先探索地方菜立法

        編者按

        粵菜是中國特色菜系,也是嶺南文化的典型代表,“食在廣東”的名號經久不息、蜚聲中外。近年來,立足傳承、弘揚、創新粵菜工藝,更好推動實現共同富裕,我省大力實施“粵菜師傅”工程,有力帶動就業創業,成為廣東一張穩就業、促民生的金字招牌。今年,省人大常委會將制定《廣東省粵菜發展促進條例》作為重點立法項目,并與汕頭、佛山、梅州、江門、潮州等市人大常委會開展省市協同立法,為促進粵菜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推動“粵菜師傅”工程高質量發展,弘揚粵菜文化提供法治保障。

        南方日報從即日起推出“省市協同立法 促進粵菜發展”專欄,持續追蹤省市協同立法全過程,聚焦呈現廣東通過立法引領保障粵菜發展的實招硬招。敬請垂注。

        南方日報訊 (記者/姚瑤)推進粵菜與時俱進發展、實施“粵菜師傅”工程將有法可依。7月27日,《廣東省粵菜發展促進條例(草案)》(下稱“條例”)提交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五次會議初審,擬將我省推進“粵菜師傅”工程中行之有效的政策舉措上升固化為法規條文,并規范解決粵菜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在全國率先就推動地方菜發展探索立法,進一步助力就業創業和鄉村振興。

        條例著重從“產業、人才、文化”三方面作出規定并補充細化多項措施,力促粵菜發展,更好服務就業創業、鄉村振興和文化傳承。

        為粵菜產業發展“賦能”是本次立法的重點。條例擬規定政府及有關部門在產業發展各環節的職責,包括推動粵菜特色集聚區建設、加強發展餐飲領軍企業、統籌規劃粵菜美食與文化旅游發展、培育預制菜知名品牌和示范企業等,為粵菜產業有序發展提供更清晰的指引。

        立足增強“粵菜師傅”工程實效,條例在人才培養方面擬提出加強多層次培訓、支持符合條件的“粵菜師傅”接受高等學歷教育、推進職業技能等級與職稱銜接、組織星級“粵菜師傅”評選活動等,以彌補粵菜產業高端人才供給不足的短板。

        條例的諸多條款還注重弘揚粵菜文化,擬明確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老字號保護傳承方面主動作為。其中規定加強地方傳統特色小吃挖掘保護、運用先進技術改良創新制作技藝、做好地方老字號認定工作、建設粵菜主題博物館等,更好地保護“舌尖上的鄉愁”。

        省人大常委會立法咨詢專家、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教授江保國認為,圍繞粵菜“小切口”開展立法,有效回應穩定就業、鄉村振興的“大課題”,是廣東立法的創新舉措,具有重要探索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就促進粵菜發展的立法還采取省市協同創新模式。條例立足解決粵菜發展的全省共性問題,汕頭、佛山、梅州、江門、潮州等市則聚焦當地實際開展立法,省市條例將相互呼應、緊密銜接、各有側重。

        “此次立法,有望形成促進粵菜產業提升、人才涌動的更強動力。”在中國粵菜烹飪大師黎永泰看來,條例此前已充分吸納業界意見建議,期待審議完善后盡快頒布施行,進一步引領推動粵菜發展。

        近年來,“粵菜師傅”工程在穩就業、促民生等方面的成效越來越顯著。省人社廳有關負責人表示,截至今年6月,“粵菜師傅”工程已累計帶動86.4萬人實現就業創業,建成61條粵菜美食旅游精品線路,打造587個鄉村旅游粵菜美食點,形成一系列有效管用的政策舉措。

      編輯:李影君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