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殷囑托
●要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率先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要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和市場導向作用,加快建立技術創新體系,激發創新活力。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破除無效供給,培育創新動能,降低運營成本,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
●要深入抓好生態文明建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深化同香港、澳門生態環保合作,加強同鄰近省份開展污染聯防聯治協作,補上生態欠賬。
●要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就業、教育、醫療、社保、住房、家政服務等問題一個一個解決好、一件一件辦好。
從三個百億美元項目齊聚的湛江東海島,到發力新能源的汕頭海上風電產業園,廣東產業轉型升級“提檔加速”;財政支出中七成投入民生、萬里碧道加快建設、新增公辦幼兒園學位超百萬個……廣東經濟加速邁向高質量,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一一化為現實。
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兩次來粵視察中都對“高質量發展”作出明確指示,要求廣東堅持高質量發展,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和市場導向作用,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深入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之以恒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為契機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建立“小切口大變化”民生實事辦理制度……近年來,廣東牢記總書記囑托,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堅持在構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上聚焦用力,努力率先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堅持創新驅動
匯聚高端要素加速科研成果轉化
在毗鄰深圳機場的“海歸島”,當地為海歸人才回國提供免費6—12個月的創業場地等政策支持,開島一年半就吸引149個海歸創業團隊,涵蓋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高技術服務等領域。
這是廣東大力引才育才、夯實創新基礎的一個縮影。
孔雀東南飛,人才匯灣區。近十年來,僅深圳就新引進各類人才超過187萬。不久前科技部發布的《中國科技人才發展報告(2020)》顯示,2019年廣東R&D人員達80.3萬人年,居全國首位。
通過強化科研平臺建設,廣東加速匯聚創新要素。
從東莞散裂中子源二期、江門中微子實驗站、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到人類細胞譜系、冷泉生態系統、阿秒激光等一批新的大科學裝置,再到國家和省實驗室、重點實驗室、粵港澳聯合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步入全面建設的快車道。
“大科學裝置已經成為現代科學技術諸多領域要取得突破的必要條件,成為眾多高新技術的源泉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搖籃!敝锌圃焊吣芩彼L、東莞分部主任陳延偉表示。
市場主體成為廣東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在今年5月召開的全省科技創新大會上,180個項目(個人)受到表彰。貼近產業所需、民生所盼的原始創新成果加速從實驗室走向社會。
在創新成果轉化中,企業挑起大梁。在2020年度的獲獎項目(個人)中,企業牽頭或參與的達126項,占七成;從牽頭項目看,由企業或依托企業牽頭完成的有50項,占27.8%。
一批代表性科技型企業加速崛起。其中,僅廣東省科學院旗下就有以“中科云圖”為代表的157家高技術企業。全省高新技術企業達5.3萬家,科技企業孵化器超千家,眾創空間超千家,為市場注入了強勁的創新活力。
推進產業升級
借助集群優勢推動發展動能轉換
產業強則經濟強。在廣東,具有堅實發展基礎和增長趨勢的支柱產業,正在成為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2020年5月,廣東正式發布關于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此后又分別發布20份戰略性產業集群行動計劃。
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智能家電、汽車產業……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單個產值都在5000億元以上,立足于“穩”;半導體與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智能機器人……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值都在2000億元以內,著眼于“進”。
今年上半年,廣東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實現增加值22184.92億元,占GDP的比重為38.8%,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均居全國第一,全面塑造廣東產業發展新優勢。
產業的“鏈長”與“鏈主”攜起手來。今年4月,廣東在全省建立實施“鏈長制”,以省長、制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組長為“總鏈長”,省領導定向聯系負責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
更多新興產業如潮奔涌,為廣東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動能。
在粵芯半導體的無塵生產車間里,生產無人車沿著空中軌道飛馳運轉,來自光刻機生產廠家、芯片設計廠家和粵芯半導體的員工穿梭其間。
“芯片產業正在從1到N,如何與生物醫藥、智能汽車、傳統制造等領域相結合,這是屬于我們的時代機遇!被浶景雽w副總裁李海明說。
抓住機遇的高新企業、項目正不斷涌向廣東。
在東莞,新一代高速智能數據線及新材料科技中心、瀛通通訊(粵港澳大灣區)智能制造等一大批產業項目集中動工。在佛山,信揚科技成像模組生產項目將引進月產能約5000萬顆成像模塊的生產線。
依托在電子信息產業等領域優勢,廣東產業數字化加速演進。
訂單交付周期縮短56%,渠道庫存下降40%,產品品質指標提升15%……剛剛入選由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燈塔工廠”名單的美的順德微波爐工廠嘗到數字化和智能化賦能產業鏈后的甜頭。
加快低碳轉型
堅持綠色發展實現綠水青山
綠色發展,產業先行。近年來,廣東加快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
走進汕頭市豐誠織染有限公司,只見車間寬敞明亮,布匹有序進入染缸。“以前生產環境臟亂、味道大,還擔心污水排放不達標。”公司負責人鐘進豐介紹,以入園為契機,公司改進生產線和布局,園區統一收集處理污水,“一個月產量相比之前還增長70%多”。
綠色轉型為新產業、新技術的發展帶來“綠色契機”。不久前,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廣東城市群正式獲批為首批示范城市群。廣東在全國率先破解加氫站建設難題,目前建成加氫站39座、在建10座,數量位居全國首位。
在全力滿足用電需求的同時,廣東持續推進清潔能源建設。
今年9月,全省新一批清潔能源項目開工。在深圳,光明燃機電源基地項目由于采用目前世界最先進的重型燃氣輪機技術,熱效率可達63%,達到國際最優排放水平;在汕頭,海上風電產業園建成后將以汕頭海上風電資源開發為合作基礎構建一個海上風電全產業鏈的創新制造智慧園區。
數據顯示,2020年在全省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石油、天然氣、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的比重分別約為33%、26%、11%、30%,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較2015年提高4.4個百分點。
深入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廣東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讓綠水青山常駐。
根據規劃,到2030年,廣東將建成1.6萬公里碧道,形成覆蓋全省的碧道網絡;到2035年,人水和諧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在廣東全面呈現,實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美好愿景。
一組組數據清晰顯示,近年來,廣東環境治理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PM2.5濃度下降到22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下降30.3%,實現9個劣Ⅴ類國考斷面全部清零,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到87.3%。
強化民生保障
補齊短板提升公共服務能力
把錢花在民生所需的“刀刃”上,廣東堅持底線民生,不斷加大民生投入,群眾獲得感更加充實。
“十三五”時期,廣東全省財政民生投入合計5.5萬億元,占總支出的比重達到七成,基本公共服務逐步實現常住人口全覆蓋。
今年上半年,廣東投入243億元支持打贏疫情防控硬仗,安排11.6億元支持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落實288億元持續提升低保、特困、孤兒、殘疾人等底線民生保障水平。
將事辦到群眾心坎上,廣東不斷補足民生短板,讓高質量發展成色更足。
2020年,全省47家中心衛生院全面完成升級建設任務,平均每個衛生院業務用房面積達3萬平方米,全部配置遠程醫療設備,實現院容院貌、設施設備、人才隊伍、技術水平、運行機制和服務能力六個方面的全面升級。
更多公辦幼兒園準備“開業”。去年,廣東將“增加學前教育公辦學位供給”列入省十件民生實事之首。截至2020年12月初,與2019年初相比,全省新增公辦幼兒園學位109.45萬個,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51.39%。
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廣東全力打造全國數字政府建設標桿。
目前,“粵省事”已集成原有分散在各部門的2230項服務事項及90種個人電子證照。超過1.45億的實名用戶,動動指尖就可輕松辦理社保、公積金、養老、出入境以及交通出行等事項。
不久前發布的《省級政府和重點城市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政務服務“好差評”)調查評估報告(2021)》顯示,廣東在省級政府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指數評估中連續第三年得分居全國第一,標桿示范地位進一步鞏固。
數讀
創新驅動
“十三五”期間,全省研發經費支出從1800億元增加到32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從2.4%提高到2.9%;有效發明專利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保持全國首位;全省高新技術企業達5.3萬家,國家級高新區達14家;10家省實驗室布局完成,共有3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430家省重點實驗室;成建制引進國家級科技力量在粵建設21家高水平創新研究院,組建2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
產業升級
全省累計培育200多個“燈塔式”標桿示范項目,其中80多個項目入選各類國家級標桿示范;數字經濟規模、5G基站數、4K電視產量等多項指標位居全國第一。
生態文明建設
2020年,全省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2.5%,空氣質量6項污染物連續6年全面穩定達標;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100%達標。
民生保障
到2020年,全省47家中心衛生院全面完成升級建設任務,醫生和護理人員分別增長45%、50.8%;截至2020年12月初,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51.39%,公辦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86.61%。
南方日報記者 王彪 李秀婷 卞德龍 張子俊 肖文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