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殷囑托
●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要下功夫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力度更大一些,措施更精準一些,久久為功。要堅持辯證思維,轉變觀念,努力把短板變成“潛力板”,充分發揮粵東西北地區生態優勢,不斷拓展發展空間、增強發展后勁。
●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要加強產業扶貧項目規劃,引導和推動更多產業項目落戶貧困地區。
●要加快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做優做強珠三角核心區,加快珠海、汕頭兩個經濟特區發展,把汕頭、湛江作為重要發展極,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要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不斷提升人民文明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
現行標準下,省內161.5萬相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277個相對貧困村全部出列;農民收入提前兩年翻一番;232個現代農業產業園蓬勃興起,成為帶動鄉村振興發展的火車頭;2020年全省縣縣通高速,今年底將實現21個地市通高鐵;2.57萬個文明實踐中心遍布城鄉,260萬余場次文明實踐活動惠及6256萬多人……
一串串數字的背后,是廣東奮力推動協調發展的堅定實踐。
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關心關注廣東的協調發展,要求廣東加快推動鄉村振興,加快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諄諄話語,催人奮進。廣東堅決貫徹落實總書記、黨中央決策部署,加快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高質量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堅持兩個文明建設兩手抓、兩手硬,奮力在新征程上書寫協調發展的優異答卷。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掀起廣東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新高潮
在全省唯一海島縣南澳縣,脫貧戶洪桂華靠加工魷魚致富;在云浮羅定加益鎮合江村,幫扶單位給脫貧戶購買“定制化”保險,設立教育助學基金,讓他們看病、上學不用愁……
在脫貧攻堅戰中,廣東2016年以來派出近6.5萬名干部駐村、累計投入1600多億元攻堅最后堡壘,推動現行標準下省內161.5萬相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277個相對貧困村全部出列。
接棒脫貧攻堅,進入新發展階段,廣東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部署安排,掀起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新高潮。
推進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
金秋時節,省道245線兩旁,一個個雅致的蘭園映入眼簾。韶關市翁源縣蘭花產業園種植1000多種蘭花,形成長約10公里的蘭花長廊,年產值超18億元,是全國最大的國蘭生產基地。在這背后,廣東把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截至2021年7月,共創建16個國家級、161個省級、55個地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推進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保障。
廣東深入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創新開展具有廣東特點的美麗鄉村建設行動,全域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圓滿收官,農村呈現村道整潔、水清山綠、鄉韻濃郁的新貌。
推進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根本。
在潮州市饒平縣新圩鎮長彬村,村民陳偉生參加“粵菜師傅”培訓后,制作粿條創業,日銷粿條500斤,實現脫貧致富。隨著“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深入實施,廣東累計培訓349萬人次,帶動就業創業和穩定就業124萬人次。
為探索建立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機制,廣東創新建立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機制,推動工作著力點從村一級轉向統籌鎮村兩級發展,實現鎮村同建、同治、同美,努力繪就更廣闊的鄉村振興壯美畫卷,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行。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高質量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
粵西東海島,湛江鋼鐵、中科煉化、巴斯夫等百億美元項目建設熱火朝天。珠江口伶仃洋,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中山大橋“雙橋四主塔”陸續封頂。粵北南嶺,珍稀鳥類飛回棲息,生態保護修復有序推進……
珠三角核心區、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在各自跑道上賽龍奪錦,折射出廣東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探索實踐。
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高質量發展最大的短板。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提出,要以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為重點,加快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形成由珠三角核心區、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構成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這是廣東對區域發展戰略的更新迭代、優化升級。此后,省委、省政府專門印發《關于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意見》。
若網在綱,有條不紊。近年來,隨著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面工作力度加大,“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漸次成型,一幅主體功能明顯、差異化發展、優勢互補的協調發展圖景在南粵大地徐徐鋪開。
作為引領全省發展的核心區和主引擎,珠三角輻射帶動作用日趨明顯。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建設;公路、軌道加快內連外通,打造半小時、一小時“生活圈”;產業、營商環境強化“軟聯通”,促進各類要素便捷流動。
作為全省新增長極,沿海經濟帶堅持陸海統籌、港產聯動,現代產業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在湛江東海島,總投資73億元的十大工業項目年初集體開工,將延伸加強鋼鐵、石化等重大產業鏈條;在陽江,海上風電場上機組雄偉屹立,隨著風葉旋轉源源不斷輸出電能。一個個綠色能源、石化項目在廣東沿海串珠成鏈,激發區域發展澎湃動能。
作為全省重要生態屏障,北部生態發展區著力構建生態產業體系,加快實現綠色發展。韶關乳源,網紅與游客齊聚“茶旅小鎮”體驗慢生活;進入旅游旺季,清遠連山看梯田、住民宿的游客絡繹不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好山好水好空氣,讓山區變成游人如織的生態景區,文旅產業走出綠色致富之路。
堅持“全省一盤棋”,廣東以更大力度統籌推動“核”“帶”“區”有機聯動,加快補齊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民生短板。
公共資源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今年廣東新建11所高校(校區),實現21個地市本科高校全覆蓋。“十三五”期間,5家省實驗室、9家高水平醫院落子粵東粵西粵北。
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優化提升,汕潮揭和湛茂都市圈加快建設。通過城市更新、城鎮老舊小區和城中村改造,以“繡花功夫”持續提升城市品質。
內生動力持續激發,發展潛力不斷顯現。隨著“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加快構建,廣東高質量發展正煥發出勃勃生機,邁向更美好未來。
振興老區蘇區和民族地區
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強化 駛上發展快車道
加快實現老區蘇區振興,推動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是歷史重托,更是廣東加快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命題。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位推進老區蘇區振興發展、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接連召開推動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工作現場會、推動民族地區加快高質量發展工作現場會;陸續出臺《廣東省促進革命老區發展條例》《廣東省促進民族地區發展條例》,為全面振興提供政策支撐。
廣東老區蘇區、民族地區駛上發展快車道。
全力對接“雙區”和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重大戰略,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強化。
近年來,3個民族自治縣建成“四好農村路”近782公里。今后,廣東還將建設連通89個旅游景點、輻射3縣的廣東南嶺生態旅游公路。更多公路在粵北崇山峻嶺中盤旋,如今通過手機預約下單,南嶺上的石韭最快1小時就能來到大灣區居民的餐桌上。
梅汕高鐵開通,廣—汕—汕鐵路、龍—梅—龍鐵路加快建設。粵東天然氣主干管網梅州段基本建成,老區蘇區所在地市實現市市通管道天然氣,交通、電力等條件實現質的躍升。
全力推動產業提質增效,為全面振興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在肇慶市懷集縣下帥壯族瑤族鄉黃翰村,村民馬賞序用新學的農業技術在村里養起雞和蜜蜂,一家三口年人均收入達到1.5萬元。
在韶關乳源,山色延綿,在蔬菜產業園內,綠油油的蔬菜、成排新建的大棚映入眼簾。如今,全省民族地區共創建12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實現民族地區“一縣一園”基本目標。隨著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深入落實,3個自治縣先后引進總部經濟企業660家,創稅39.42億元。
全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讓父老鄉親共享全面振興發展成果。
2020年,廣東共安排3個少數民族縣教育轉移支付資金2.59億元,連山第一小學、連南石泉小學等一批基礎教育學校陸續建成。20家高水平醫院落子老區蘇區所在地市,“一站式”醫保結算省域內全部實現,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
抓好精神文明建設
培育文明新風 共筑美好精神家園
綠意蔥蘢的南國街頭,繁花點綴、路道潔凈;農貿市場、車站等公共場所,人們有序排隊、秩序井然;文明公益廣告遍布公交地鐵,“紅馬甲”微笑服務、提供指引……文明行為在潛移默化中融入百姓生活。
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是廣東提高發展平衡性和協調性的重要命題。廣東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大力開展精神文明建設,讓文明新風在南粵大地越吹越勁。
文明實踐扎實有效,打通宣傳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廣東將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寫入“十四五”規劃綱要,將示范所(站)建設納入今年省十件民生實事強力推進。全省378個示范所、3134個示范站全面開花,發揮著文明實踐“第一方陣”的引領作用。
文明創建全面推進,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提質增效。
今年6月,廣東印發精神文明創建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文明城市創建七大工作機制。在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入選名單中,肇慶市、德慶縣、仁化縣在列;廣州、深圳復查測評成績排名靠前,獲得通報表揚。
文明培育廣泛深入,推動社會文明程度持續提升。
見賢思齊、向上向善。廣東大力選樹宣傳道德模范、南粵楷模、最美人物、廣東好人等,以先進模范引領道德風尚。今年9月起實施的《廣東省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推動內化為每個人的自覺行動,營造出崇德向善的良好社會氛圍。
脫貧攻堅啃下“硬骨頭”,接續鄉村振興蹄疾步穩;“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加快構建,老區蘇區和民族地區民生改善,經濟社會發展煥發新活力;文明行為蔚然成風……在均衡協調發展的道路上,廣東邁出堅定步伐,努力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
數讀
脫貧攻堅
截至2020年底,廣東省內161.5萬相對貧困人口、2277個省定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農民收入提前兩年實現翻一番目標。
鄉村振興
截至今年7月,全省共創建16個國家級、161個省級、55個地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61個省級產業園主導產業總產值達3050.99億元。
“一核一帶一區”建設
◎廣州、深圳GDP突破2萬億元,佛山進入萬億元城市行列,東莞經濟總量接近萬億元。
◎截至2020年,粵東粵西粵北建設5家省實驗室、9家高水平醫院、8所高校。
老區蘇區振興發展
◎2019-2020年,省級財政新增395億元支持老區蘇區縣振興發展,69個老區蘇區縣兩年合計一般公共預算轉移支付達4909.5億元。
◎2020年建成老區蘇區高速公路項目5個,總里程約843公里。
精神文明建設
◎全省共建成文明實踐中心(所、站)2.57萬個,22個全國試點地區實現縣鎮村文明實踐陣地全覆蓋。
◎2020年廣東共創成全國文明村鎮71個、省文明村鎮78個。
南方日報記者 謝慶裕 黃進 尚黎陽 錢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