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江門開平塘口鎮強亞村,一架大疆農用無人機正在綠色稻田的上空“嗡嗡”盤旋,吸引了村民圍觀,來自江門平安產險的“飛手”吳超存,不失時機地為村民上起“農業保險課”。他說:“不僅我們人需要醫療、養老保險,水稻、玉米這些農作物、雞、鴨、鵝、農機、農具、農房都有保險。”
這是今年6月以來,江門投入27輛“振興號金融動車”,深入偏遠鄉村,為農民提供金融服務、提高保險意識的一幕。除了“移動網點”,江門還任命了一批“金融村官”駐地掛職,為村里量身定制保險等金融服務方案。
金融助力鄉村振興,保護農民生產的保險保障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今年1至7月,全省農業保險賠款支付10.92億元,受益農戶52.35萬戶次。為了讓農村、農民穩穩地致富,廣東農業保險“提標”“擴面”“增品”的腳步不斷加快,一張無形的保障網,正在廣東農村越織越密、越鋪越廣。
田間地頭的“農險課”
“農民抗風險能力弱,農業生產風險大,農民普遍缺少風險意識,金融機構、社會各界都可以形成合力,為他們補上保險這門課。”與鶴山農商銀行“結對子”服務鶴山市共和鎮來蘇村的太平洋產險江門分公司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正是通過一次次的“零距離”“面對面”的服務,他們幫助越來越多的農戶系上了“安全帶”。
“沒想到我們農民田里種的、家里養的都能保!”這是開平塘口鎮強亞村的謝姨聽完“農險課”的第一印象。在廣東,政策性農險覆蓋范圍越來越廣,可分為中央財政補貼的水稻、玉米、馬鈴薯、能繁母豬等12種,以及省級財政補貼的嶺南特色水果、蔬菜等8大類,僅以嶺南特色水果保險為例,就覆蓋了荔枝、龍眼、橙、百香果、三華李、黃皮等數十種水果,讓種植戶享受“應保盡保”的服務。
據了解,各級財政補貼的政策性保險,由投保人自付的保費比例大多不超過30%,農民只需要花費小部分保費就能享受到足額的保障。可酒香也怕巷子深,正是有了一批又一批“保險老師”深入田間地頭,讓農民了解惠農金融政策,也對農業保險的接受度越來越高。
數據顯示,2021年1至7月,全省農業保險保費收入25.41億元,同比大幅增長83.87%,保費增速居全國首位,參保農戶507萬戶次,同比增長19.52%。
有保障,致富有信心
在廣東,養殖戶最怕的是臺風、暴雨等自然災害。新星村是江門古勞鎮的一個老牌水產村,村民大都以水產養殖為生,養殖的不乏高價魚類,對著新上任的“金融村官”,新星村黨總支書記王志文誠懇地表達,希望幫助全村養殖戶拓寬資金渠道,提高抵御風險能力,村民致富才更有信心。
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江門市針對中國地理標志產品“臺山鰻魚”的養殖推出政策性鰻魚氣象指數保險,每畝保費1200元,養殖戶只需承擔一半保費,就能獲得每畝1.5萬元保障,一旦降雨量、風速、溫度三個氣象要素中的任意一項觸發理賠,農戶就能獲賠。
在廣東最南端,湛江的養殖戶也很高興。“我們搞海水網箱養殖的,臺風季節也不用那么擔驚受怕了。”6月17日,湛江的海水網箱養殖戶張大叔簽下廣東首單政策性海水網箱風災指數保險,獲得人保財險湛江市分公司提供的150萬元臺風災害風險保障,有了一顆“定心丸”。
與傳統農業保險保障成本不同,廣東出現了一批為農民護住“錢袋子”的新型農業保險產品。“只要市場價格比約定價格低,我就能得到賠償,最高一畝可以賠3000元。”梅州市大埔縣楓朗鎮的柚農孫先生說道。今年上半年,他投保了人保財險梅州市分公司推出的金柚種植價格指數保險,解決了價格下跌的后顧之憂。
在廣東,各類農險主體積極創新,新型農險產品遍地開花。據統計,2021年上半年,各地落地開辦的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超100種,提供風險保障582億元,支付保險賠款超過5億元。此外,在為農村提供自然災害、公共安全等風險防御措施方面,有的地區嘗試“一張保單保全村”綜合化方案。在佛山順德,人保財險就推出了“鄉村振興保”和“社區安全保”的“雙保”計劃,累計保障人數11696人,提供保障金額627萬元。
“應保盡保”的另一面,是“應賠盡賠”。2021年1至7月,全省農業保險賠款支付10.92億元,同比增長66%,受益農戶52.35萬戶次,同比增長33.1%,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態勢良好,支農惠農成效凸顯。
引“活水”,緩解融資難
“企業要發展,規模要擴大,離不開資金支持,但目前普遍融資難、融資貴,幸虧有利率低、免擔保的‘政銀保’,緩解了我們的資金壓力。”開平綠皇農牧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他的企業是產業園實施主體企業,集養殖、飼料生產等于一體,近期獲得農業“政銀保”信用貸款390萬元,給擴產增加了“底氣”。
據了解,江門農業“政銀保”以政府農業產業政策為導向,農業經營主體購買一份保證保險,保險公司為其提供信用擔保,銀行則向經營主體發放貸款,破解融資難題。在融資成本方面,其保險保費為貸款總額的2%,農業經營主體承擔1%,政府扶持專項資金補貼1%,貸款利率不高于6%,大大降低了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成本。
今年上半年,江門農業“政銀保”保費收入79.28萬元,撬動發放貸款金額4063萬元,賠付168.5萬元,惠及企業25家。這是廣東“政銀保”農業合作貸款模式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在佛山、湛江等多個地市,該模式都列入省普惠金融“村村通”試點項目開辦,為農資企業引來發展的金融“活水”。
類似的銀保聯手為農民拓寬資金渠道的產品越來越多。肇慶首創了“生豬活體抵押+保單增信+銀行授信”助農融資新模式,累計支持發放貸款超過1億元,獲評為2020年全國保險十大服務創新案例。河源等地還開辦“農業保險+經營貸”“農業保險+保費貸”,參保農戶可根據個人增信及農業保險投保信息,線上申請貸款,豐富農戶融資渠道,助力鄉村致富“加速”。
記者手記
“保險科技”在農村味道漸濃
來自江門平安產險的無人機專業“飛手”吳超存,用一架大疆無人機向村民展示了“一小時采集萬畝地圖片數據”的“高科技”,幾百畝水稻受災,過去需要花費好幾天的人工去測繪定損,現在幾分鐘就能出結果了。
科技帶來“極速”的理賠體驗。肇慶一名養殖戶告訴記者,每一頭“上保險”的豬都有專屬耳標,一旦死亡,只需拍照取證、稱重等將數據和照片上傳到農險APP上,幾個小時后,理賠款就到賬了。在豬圈內,可以看見實時監控的攝像頭,它們能夠智能識別豬場分布,AI算法自動識別豬頭數、自動測量豬體長,等等。
這背后,正是保險“黑科技”在發揮作用。廣東人保財險農險負責人介紹,目前的保險科技可以從源頭上建立農業圖式管理,利用遙感加智能算法識別提取農作物分布、大棚分布;還可以建立農作物的分布和保源分布圖,目前已覆蓋廣東2.5萬個行政村15萬畝耕地、林地、園地、水域的農業大數據。
“高科技”在農村正大行其道,在廣東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沖鋒號下,“擴面、提標、增品”的同時,農業保險科技應用也不斷從線上化向數字化跨越,用不斷提升的“含科量”為農民致富保駕護航。
南方日報記者 張艷 實習生 李宛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