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村曾經是鎮上最窮的村,山路崎嶇,超過5米長的車都開不進來。現在,這里已經變成了‘黃金地’。”說起這幾年的變化,曾經的省定貧困村岳龍村村黨支部書記丁文強說。
從無人問津的小山村,到超過千萬的投資紛至沓來,丁文強直言這些變化都靠一條高速公路——云茂高速。6月11日,云茂高速正式通車,粵西山區迎來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要素流通,交通先行。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新階段特征,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廣東省委十二屆十三次全會提出,要打造與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相匹配的交通網絡,加快形成貫通全省、暢通國內、連接全球的“12312”陸海空現代化交通體系。截至2020年底,廣東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突破1萬公里,連續7年居全國第一。全省高速公路出省通道達到28條,與陸路相鄰省區各開通5條以上高速公路通道,內聯外通、便捷高效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正在加速形成,為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提供堅強的交通基礎設施支撐。
密織高速路網
推動大灣區城市群互聯互通
如今,從廣州出發,到粵港澳大灣區的任何一個城市,半天就可以往返。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從0到1萬公里的突破,廣東用了1萬多個日夜,幾乎是每天建設一公里的效率。
改革開放之初,“借款修路、收費還貸”的政策在廣東破冰,直接推動廣東省首條高速公路——廣佛高速在1989年率先通車。
其后,廣東高速公路的建設步伐從未停歇。特別是“十三五”期間,廣東攻堅克難,銳意創新,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不斷提升高速公路建設效率,5年新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超3300公里。
去年,粵港澳大灣區內新增添了深圳外環高速一期、惠清高速、花莞高速二期等高速公路,核心區高速公路密度達8.9公里/100平方公里,媲美紐約、東京等灣區。灣區內快速交通網絡正在加快形成,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互聯互通。
據統計,2019年,廣東高速公路收費站出口車流總量超20億萬輛次,居全國第一。其中,粵港澳大灣區收費站出口車流總量7.5億萬輛次。全國高速公路收費站車流量前十名中,廣東布龍、羅田主線、觀瀾、機場站、番禺大橋和龍崗等6個站赫然在列。
以廣深高速為例,2019年日均車流量超過65萬車次,是1994年試通車當年日均3.63萬車次的近18倍。據測算,廣深高速公路對沿線經濟的貢獻值保守估計每年達到200億元,對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拉動作用。
高速內聯外通
助力粵東粵西粵北振興發展
“這條路對我們的影響太大了!自家產的花生能夠被統一收購大賣,銷量上去了,我們的收入也就上去了。”河源市連平縣高莞鎮太平村的農戶老黃對著記者高高地豎起大拇指。老黃一家今年參加了一場由龍連高速舉辦的助農活動,取得了實打實的收獲。
就像一條條金絲銀線,廣東強大的高速路網一頭連著田間地頭,一頭連著致富奔康,有效盤活了貧困地區的資源,打破了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空間制約難題,助力更多老百姓奔康致富。
云茂高速開通后,錢排鎮的三華李將更快地走出大山;紫惠高速的通車,讓河源市紫金縣金光村的南藥、蜜柚產業愈發興旺,直接南下銷往粵港澳大灣區;大潮高速作為粵東北山區的脫貧路,溝通連接了梅州市大埔縣和潮州市饒平縣這兩個省級貧困縣,為大埔、饒平等原中央蘇區縣和省級貧困縣插上騰飛的翅膀……
去年,廣東新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超過1000公里。其中,大潮高速、汕湛高速汕頭至揭西段、潮汕環線高速、懷陽高速懷集至郁南段、河惠莞高速紫金至惠州段等重大通道分布在粵東西北地區,使粵東西北地區高速公路通車里程超5100公里,已超過粵港澳大灣區。粵東西北地區聯系粵港澳大灣區形成了多條主通道。全省已初步形成以廣州為中心、連通粵港澳大灣區和粵東西北、輻射華東中南西南地區的放射型路網格局。
建設交通強國
重塑廣東互聯互通格局
路暢其流,人暢其行。推動廣東交通高質量發展,不僅要織密網絡,還要打通節點,通過加強互聯互通讓經濟要素流動更“順滑”。
去年年底,《交通強國建設廣東試點實施方案》正式印發,《方案》提出,廣東將重點推進高速公路改擴建關鍵技術研發應用,推動綜合樞紐服務能力提升,推進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提升廣深港綜合運輸通道效能。
從織密交通路網,到“四網融合”,廣東“十四五”通過發力重點突破、提質增效,加快交通強國試點建設。
據廣東省交通運輸廳綜合規劃處處長王新介紹,預計到2035年,珠江口過江公鐵客運分擔率由目前的81∶19逐年調整為65∶35,貨運全部通過公路解決。“除了在建的深中通道之外,未來至少需要增加2個以上的跨江通道,并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和交通運行情況展望其他新的通道。”
如今,以珠江口為核心向四周輻射的關鍵區域節點,一批重大交通項目的“落子”,正在重塑廣東互聯互通格局——
南沙大橋極大緩解兩岸交通壓力、黃茅海大橋和深中通道加快推進、雙層獅子洋通道規劃已出,深汕西、開陽等國家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廣湛高鐵加快建設……空鐵聯運亦是如此。《方案》提出,完善綜合交通設施配套,推動廣中珠澳高鐵、廣河高鐵等高速鐵路,新白廣城際、廣佛城際等城際鐵路,高速地鐵、高速公路等多種交通方式引入機場。強化空鐵聯運,加強機場軌道專線建設,建立空鐵聯運信息互通機制,創新“白云機場—廣州北站”一體化空鐵聯運模式。
在“十四五”期間,廣東將迎來這樣的出行新體驗: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在選擇落地白云機場后,可通過高鐵、城軌、高速公路等立體交通網絡,實現1小時直達粵港澳大灣區任意城市,極大減少交通換乘,出行體驗將更加“順滑”。
更多的跨江通道、更強大高效的交通樞紐網絡,滿足不斷增長的人流、物流需求,讓大灣區內外的交通網絡更加優化高效,為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提供堅強的交通基礎設施支撐。
一線見聞
深中通道形成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建設成套技術和標準
創一月一節沉管安裝“中國速度”
6月20日,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完成第10個管節沉放安裝,項目沉管隧道已建成1608.5米。至目前,深中通道成功創造了一月一節的沉管安裝“中國速度”,厘米級的沉管安裝“深中精度”讓沉管對接滴水不漏。
一個個“中國速度”的背后,是超強的能力、超強的韌性和大膽的創新,刻畫下廣東建設交通強國試點的堅實步伐。
深中通道集隧、島、橋、水下互通于一體,有著世界首例雙向八車道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最大跨徑的全離岸水中懸索橋,是當前世界上在建的綜合難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
特別是,深中通道具有“超寬、深埋、變寬”等技術特點的雙向八車道海底沉管隧道在世界上尚無先例,采用的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結構也是國內外首次大規模應用,屬于全新的結構和技術,極具開創性與挑戰性。
面對難題,從2015年開始,深中通道牽頭組織20余家國家一流科技攻關團隊,歷時4年攻關,開展了近千組模型試驗,建立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計算理論、設計方法,創新材料和工藝,研發全新裝備,成功攻克了項目乃至行業“卡脖子”技術難題,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建設成套技術和中國標準,填補了國內全產業鏈空白。
“為了解決遇到的問題,我們去調研,去思考,把項目的整體施工籌劃擺到桌面上,對著這些時間節點來想問題。”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總工程師宋神友說,“問題導向、需求引領、創新驅動,是項目建設的需要倒逼我們去創新、去研究,從裝備上、材料上、工藝上,乃至管理上來創新,從而解決隧道建設的問題。”他補充。
據了解,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沉管每個管節內部都有2200多個密閉倉格,對澆筑精度要求極高,且澆筑過程基本不可逆,這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深中通道選擇用智能化技術挑戰傳統澆筑方案,大膽設想、小心求證,歷經80多次方案研討,取得300多份圖紙、23項技術攻關、11項國家專利,自主研發制造出了世界首例智能澆筑設備,實現澆筑速度、下料高度等的毫米級控制,實現沉管澆筑過程自動化,澆筑數據可視化,大大減少了人工干預,極大程度地提高了沉管預制效率和質量。
面對從桂山島到深中通道隧址將近50公里的沉管浮運難題,深中通道管理中心牽頭研制新一代的專用設備。“沉管浮運安裝一體船的成功研制,使我們有了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沉管浮運安裝利器。”宋神友說。
2020年6月17日,世界首艘且當前唯一的一艘沉管浮運安裝一體船首秀,成功實現了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沉管管節厘米級精度的安裝。
記者手記
奔馳在希望路上
沿著廣深高速的走向,一條看不見的“高速公路”——廣深港澳科創走廊蜿蜒向前。從制造重鎮到科技創新,廣深高速見證著廣深兩座超級城市的產業蝶變和跨越發展,激蕩著發展的蓬勃脈動。
沿著高速行駛,感受灣區建設的日新月異。從渡口眾多到公路成網,破萬公里的通衢大道將廣東城市相連,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加快流動,世界級超級城市群在高速公路帶動下加快現代化進程。
沿著高速行駛,看見百姓生活的幸福安康。高速公路跨越千山萬水,讓城鄉貫通、山海相連。農家樂、鄉村游,鄉村生活越來越好,百姓日子越過越火。
沿著高速行駛,聆聽協調發展的時代和音。“十四五”時期,廣東加快形成貫通全省、暢通國內、連接全球的“12312”陸海空現代化交通體系。由單一交通向立體交通、綜合運輸提升,由傳統交通向未來交通提升,交通高質量發展蹄疾步穩。
鋪就高速路,飛馳向未來。沿著高速看今日廣東,腳下是奔騰向前的時代洪流,心中激蕩著奮進新征程的力量。
南方日報記者 袁佩如 通訊員 粵交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