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內,幾名小學生在認真觀展。
中共三大的會場復原塑像吸引市民駐足觀看。
觀眾在展板前駐足,了解中共三大召開的內容介紹。
觀眾俯身細看櫥窗內的歷史文件。
6月20日,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改擴建竣工,次日便開放團體預約參觀,不少黨員群眾參觀團體第一時間報名參觀。
展覽引入近年出現的新史料,文物展品從78件/套增加至108件/套。“參觀者對展館內的實物展品很感興趣,例如二十世紀30年代東山一帶鳥瞰圖片、縫制在馬林襯衣上的共產國際指令等。”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講解員左磊說,“在講解中,不少參觀者會問‘為什么要將這份指令縫在襯衣上’,希望對當時的歷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展館一層展出的一張放大的鳥瞰圖片,被認為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張可以看到會址房屋的照片。“作為一名老東山人,圖上的每一個坐標都十分熟悉。”親眼目睹著街區一磚一瓦的變遷,體驗歷史的巨大變化,東山街寺右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呂艷虹深有感觸,“在這里,仿佛能看到革命先輩在這片街區奔走的身影,能夠很直觀地學習黨史。”
除了珍貴的文物藏品外,展覽還使用全息影像等新技術手段,打造沉浸式、互動式的觀展與學習平臺,增強參觀者的體驗感。
全息影像《共識·1923》再現了中共三大代表們在大會上思想交鋒、激烈討論。“隨著影片的播放,仿佛在親眼目睹1923年中共三大的會議場景。”省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宣傳組工作人員魯釔山說,這是他印象最深刻的展出,“接下來,我們要利用科技賦能、載體創新,把紅色地標更好地推廣出去,讓黨員干部群眾在更生動、更鮮活的環境中學習黨史”。
在展館二層,一架懸掛的老式電話機引來學生的駐足摸索,一名佩戴紅領巾的學生正在拿起聽筒,跟著哼唱《國際歌》的旋律。
“每天放學我都會路過紀念館改造施工區域,今天終于走進來看看新樣貌了。”廣州東山培正小學五年級學生吳睿堯說,“了解到革命先烈的故事,我會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學習,將來報效祖國。”
紅色基因如何更好地代代相傳?在館內參觀時,廣州市委外事辦公室二級調研員劉桂剛分享道,他有機會接觸各個年齡段的港澳青年,接下來也將組織青年們來館“打卡”學習,感受歷史的足跡。
在紀念館外,有不少在館前駐足并合影留念的市民,還有集體組織來到館外唱紅色歌曲的群眾,他們用歌聲表達心中的熱切情緒。從事跨文化傳播行業的梁小姐,帶著男友Jerry前來“打卡”。“男友從英國來到廣州已兩年有余,我想讓他多些對歷史的了解,幫助他更好地認識中國。”梁小姐說。
回望過往的奮斗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中共三大的光輝足跡,將繼續激勵著廣東廣大黨員群眾在學習領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在新征程中不懈奮斗開新局。
圖片:南方日報記者 董天健 李細華 姚志豪 石磊 徐昊 張冠軍
文字:南方日報記者 劉佳榮 王佳欣 錢明雅 謝慶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