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聲惠語】勿讓“指尖形式主義”向學校蔓延

        據報道,越來越多家長吐槽“家長群成了任務群”,各種“打卡”任務讓人疲于應對、倍感焦慮。

        做家務、做運動要在群里“打卡”,遇上元宵節、中秋節等節日,要在群里上傳手抄報、制作燈籠、全家一起觀看某節目的圖片……更有甚者,一些部門看中學校人員基數大、易管理等“優勢”,將政務類公眾號、APP的漲粉需求,以及各類評比任務,通過家長群轉嫁給學生家長。這些與教學內容無關的信息,給部分家長和教師帶來了額外的工作和壓力。

        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面對老師布置的主題手抄報、卡通人物花燈、電子版心得體會、各類評比任務等作業時,大多還只能當個配角,于是拼爹拼媽成了常態,老師還有意無意補充:“請家長按時按質按量監督完成”“請家長配合孩子完成……”難怪很多家長吐槽“手機響起就心頭一緊”,那些二孩、三孩家長“運營”多個家長群,更是心力交瘁。

        家長群本是“互聯網+”的溝通新渠道,原意是讓家校日常溝通更高效便捷,為何變成了家長的“任務群”?

        筆者認為,主要是某些工作變味走樣,“指尖形式主義”向學校蔓延。一些地方熱衷于借助網絡搞各種考核、比賽,提倡對教學活動進行“留痕”,樂于通過“紙面”“網端”了解具體教學情況;一些部門利用家長群“拿捏”廣大家長完成各類考核指標……導致各種奇葩作業、另類“打卡”層出不窮。

        家長群是加強家校聯系的橋梁,不應淪為“指尖形式主義”的末端。讓家長群回到理性、有序狀態,需要抓實源頭管理,屏蔽與教學內容無關的信息,持續優化教學任務指標,堅決杜絕“指尖形式主義”。不搞教學領域的“網上形象工程”,不通過積分排名、設立優秀獎項等方式,要求老師通過網絡渠道發布工作通知;不將微信點贊、下載登錄APP人次、網絡投票參與率等作為中小學校和教師評優的依據,避免與教學無關的任務在加重教師工作負擔的同時將壓力轉嫁給學生和家長。學校、老師在布置作業時,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果斷砍掉超出學生能力范圍的“網絡作業”和各種“打卡”任務,用實際行動為學生減負、為家長減壓。班主任作為群主,要始終明確建群宗旨,積極營造家長群良性氛圍,強化家校溝通成效,讓教學工作獲取更多“家”的力量。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學校和家庭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一致的行動,兒童才能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學校和家庭厘清職責邊界、緊密配合,避免壓力和焦慮在家長群堆積,才能構建基于信任、理解、合作的良好家校關系,更好為孩子的茁壯成長保駕護航。

        (凌保康)

      編輯:洪東晗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