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融合”打造“大思政課”育人體系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有助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提高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大思政課”的探索與實踐,開拓與延展了傳統思政課內涵和外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這一論斷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明確了基本方向。如何建而有用、教而有方,讓大中小學教師遵循“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總體思路,共同講準、講深、講透、講活大思政“金課”,亟需對“大思政課”體系建設進行重構。從教學層次、教學方法、教學理念、教學隊伍、教學平臺等方面著手,以融合“主題與專題”雙題教育、融合“案例與翻轉”雙式教育、融合“理論與實踐”雙融教育、融合“校內與校外”雙師教育、融合“線上與線下”混合教育等“五融合”打造“大思政課”育人體系,為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全面落實立德樹人,培育時代新人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模式。

        融合“主題與專題”雙題教育,構建層次分明的教育體系。堅持“主題教育和專題教育”相融合,依據“時代性、針對性、系統性”原則,圍繞一個中心思想、價值觀念,設計并在大中小學實施一系列有計劃、有組織的思想政治主題教育,并在此基礎上,結合“相關性、實踐性、趣味性”,對主題教育進行細化和深化,就某一具體方面或問題,進行更為深入、細致地探討和研究,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從而構建一個層次分明、循序漸進的思政教育體系。例如開展“法治教育”這一共同教育主題,可在小學階段設置“法治啟蒙與行為規范”專題,通過寓言故事、兒歌等形式,傳授基本的法治觀念和行為規范,培養遵紀守法意識和良好行為習慣;在中學階段,可設置“青少年法治教育與自我保護”專題,傳授基本法律知識,特別是與青少年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通過案例分析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在大學階段,可設置“法治倫理與實踐研究”專題,深入探討法治理論,結合當前社會熱點進行案例分析,開展模擬法庭等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法治素養、普法和研究能力。

        融合“案例與翻轉”雙式教育,創新教學設計與教學方法。堅持“案例教學和翻轉課堂”相融合,既通過“舉例子”的生動直觀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以調整教學順序的新型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提高他們的課堂參與度,促進知識的內化和深化,提升“博學—審問—慎思—思辨—行動”的綜合能力。

        融合“理論與實踐”雙融教育,強化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堅持“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相融合,讓學生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并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踐行“知行合一”,通過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勞動教育等活動,深刻感受社會發展脈搏,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挑戰。

        融合“校內與校外”雙師教育,構建多元化的大師資體系。堅持“校內教師和校外導師”相融合,打造一支由“思政課教師、創新創業課教師、專業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及黨政管理干部”等組成的校內教學團隊,以及組建一支由“學者、教育家、優秀校友及各行各業的道德模范”等組成的校外導師團隊,從而構建一支專兼職、多元化大師資隊伍,校內校外聯動、協同,形成教育合力,助力學生成長。

        融合“線上與線下”混合教育,打造全方位思政教育平臺。堅持“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融合,既發揮線下課堂教學的傳統優勢,保持師生面對面良好互動,又利用互聯網技術,打破地域和時間的限制,使得優質教育資源能夠廣泛覆蓋,促進教育公平與均衡發展,有效促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的無縫銜接,真正實現“一體化”。

        以“五融合”建設“大思政”課,有利于整合優化教育資源,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凝聚協同育人合力,拓寬教學實踐平臺,實現各學段的有機銜接和協同發展,共畫“大思政課”同心圓,助力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為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認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展現新時代“大思政課”的新氣象、新作為。 

        □張棟賢 丘志君

        (作者單位:廣東金融學院)

      編輯:鄭國瑞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