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惠州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連續4年領跑珠三角

        行走在惠州,目之所及,藍天白云,水清岸綠。清新豐潤的空氣,賦予了城市“小清新”的獨特氣質。不少游客說,到了惠州才發現天空這么藍,空氣這么清新,藍天白云好空氣已成為這座城市的形象標簽之一。

        可以深呼吸的清新空氣,是惠州給予所有走進這座城市的人們共同的幸福感,也是全市上下多年來不遺余力共同守護的“生命線”。去年,惠州藍天保衛戰再創佳績,空氣質量位居全國168個重點城市第9,空氣質量改善幅度首次躋身全國前20。這是惠州繼環境空氣質量連續7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排名全國重點城市、珠三角前列之后,我市大氣污染攻堅取得的又一次階段性勝利。

        盤點數據發現: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從2017年起,連續4年位居珠三角第一。去年,我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PM2.5兩項指標均達到省下達的考核目標,圓滿完成藍天保衛戰約束性指標。

        碧水藍天競鵝城,這是惠州市區金山湖一角。惠州日報記者楊建業 攝 (資料圖片)

        高顏值

        有美麗面子更有幸福里子

        冬日的惠州,碧空如洗,白云悠悠,來自遼寧鞍山的杜富榮很享受眼前的一切。2019年,在市區江北東江公園附近買房后,他喜歡傍晚到東江河畔散步,靜靜欣賞落日和晚霞。“這里沒有霧霾,適合深呼吸。”杜富榮說,他去過很多城市,感覺還是待在惠州最舒服。

        與杜富榮直觀感受相匹配的是一組監測數據:2013年以來,尤其是去年以來,我市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空氣質量綜合指數逐年下降,達標率穩步上升,空氣質量排名穩居全國、珠三角前列,“惠州藍”享譽全國,成為惠州名片。在人們的日常生活里,藍天白云、繁星閃爍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

        處于珠三角腹地的惠州,擁有天然的生態資源,可謂“天生麗質”。有美麗的面子如何造就更加幸福的里子?

        早在“十三五”開局之初,惠州就明確“十三五”時期將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努力實現環境與經濟協調融合。去年以來,市領導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部署和推動大氣污染防治攻堅工作,建立了周研判、月調度、季匯報、定期督導、專家問診、預報預警等機制。以“持續改善空氣質量”為核心,根據不同季節大氣污染特點,先后制定和實施了今冬明春攻堅、夏秋季VOCs治理、藍天保衛戰百日沖刺等行動方案以及系列專項方案,全面推動大氣污染減排。

        博羅縣是我市工業鍋爐數量最多的縣區,也是鍋爐整治重點區域。就在2018年,該縣環保部門接連發出3個處罰決定,對3家企業責令拆除燃煤鍋爐,并處以罰款。放眼全市,煤改氣、生物質改氣工作全面鋪開。

        得益于我市推動的清潔能源改造工作,位于惠城區水口街道的惠州南旋毛織廠有限公司改造后的鍋爐耗電比原來降低了一半,人工支出減少90%,并實現廢氣潔凈排放。像這樣的高污染燃料鍋爐關停或清潔能源改造,給企業帶來實惠的例子還有很多。截至2020年底,惠州已全面完成鍋爐淘汰和改造任務,完成6臺35蒸噸/小時及以上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16臺35蒸噸/小時以下燃煤鍋爐淘汰,天然氣管道到達區域215臺燃煤、燃油、燃生物質設施天然氣改造。

        近年來,我市著力走綠色循環發展之路,在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保障體系上做出了不懈努力:大力開發水力、風力、核電等綠色清潔能源,建成抽水蓄能電站、惠州LNG天然氣發電、華潤300MW風力發電等項目,為惠州可持續發展提供綠色動能。

        還有一組數字可以見證惠州的幸福:2020年,我市主要污染物PM2.5、PM10、NO2濃度均達到“十三五”以來最好水平,同比分別下降20%、19.1%、28%。其中,PM2.5為20微克/立方米,連續3年穩步下降,連續2年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第二階段標準。

        這些寫在環境質量報告中的數字,落在高山海洋,落在山野田間,落在城市高樓。這座綠色之城,蘊藏著自然與生活的健康能量。優良的空氣質量,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更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攻頑疾

        一手抓經濟結構調整一手抓大氣污染整治

        發展經濟就得犧牲藍天白云嗎?惠州人不信這個邪,一手抓經濟結構調整,一手抓大氣污染整治。兩手一樣硬,堅持不懈。

        從成績單上看,過去幾年,惠州的空氣質量越來越好,剛剛過去的2020年,“惠州藍”在珠三角排第二,位列全國168個重點城市第9。

        惠州遵循自然規律,采取嚴厲舉措,對生態環境突出問題、“老大難”問題等進行系統治理、系統修復、系統保護,打通“關節”與“經絡”,以更高層面的協調機制,把各類生態資源納入統一治理的框架。

        位于大亞灣石化區的國華惠州熱電分公司,主煙囪冒出的不是黑煙,而是白色氣體。該公司有關負責人說,排放的主要是水蒸氣,因為幾年前對1號機組進行了“近零排放”改造。

        得益于我市攻克的工業污染難關,國華電廠2臺燃煤機組及平海電廠1臺機組完成“近零排放”改造;全市8條日產熟料2000噸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脫硝設施保持穩定正常運行;市區20多家較大型的汽修廠都完成了水性漆改造……

        我市“治企”的硬核措施遠遠不止這些。盤點發現,鋼鐵、水泥、石化等重點行業廢氣全面實施特別排放限值,全面完成VOCs企業整治、生物質鍋爐整治、重點工業企業提標升級等工作;完成197家省市控企業VOCs“一企一策”整治,321家VOCs重點監管企業銷號式綜合整治,3個工業園區涉VOCs企業排查和整治,506臺生物質鍋爐整治,50家重點工業企業提標升級改造;有序開展工業爐窯分級管控,20家涉工業爐窯企業、59臺爐窯完成整治升級,達到時序進度要求。

        治理生態環境不僅有民生溫度,更有經濟效益,正在催生諸多綠色產業:在惠州,風力發電、水力發電、天然氣發電等產生的潔凈電力被輸送到千家萬戶;石化企業廢氣回收提純生產的食品級二氧化碳,已廣泛應用于碳酸飲料、食品加工和保鮮、舞臺噴霧等領域。

        目標,就是讓惠州山清水秀相輝映,碧水藍天競鵝城。

        出新招

        多次邀請專家學者為臭氧治理把脈問診

        探路“新招數”,在近幾年惠州大氣污染治理工作中格外顯眼。它不僅體現在全市性、跨部門的多項整治執法行動上,還體現在不斷健全工作機制的頂層設計上。

        更難能可貴的是,市長還與各縣(區)政府及市直有關部門負責人簽訂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

        與“張牙舞爪”的霧霾相比,臭氧要“低調”得多,悄悄地“隱藏”在萬里晴空中,成為多城市的大氣環境污染元兇。

        為此,惠州早在2016年就提出要向臭氧污染宣戰,多次邀請專家學者為臭氧治理把脈問診。通過開展夏秋季VOCs治理百日行動,建立科學精準的污染應對減排清單,進一步提升了臭氧污染天氣應對成效。去年,我市臭氧污染天數同比減少9天,減少幅度達52.9%,臭氧濃度下降4.8%,扭轉了過去連續3年臭氧濃度逐年上升的趨勢,為持續改善空氣質量奠定了堅實基礎。

        除了臭氧,PM10已成為我市空氣質量的短板。揚塵是PM10的重要來源,強化揚塵控制刻不容緩。

        針對揚塵污染,我市也有新招:通過地方立法加大揚塵污染防治力度,《惠州市揚塵污染防治條例》經省人大常委會批準,已于2021年1月1日開始施行;各部門積極推動建筑工程揚塵強化監管,督促工地嚴格落實“七個百分百”防塵措施,近500個施工工地安裝了揚塵噪聲監測設備,2220輛新型全密閉智能環保渣土車投入使用。

        針對機動車污染排放問題,我市堅持統籌“油、路、車”的治理。全面推廣使用國VI車用燃油,提升燃油品質,并加強成品油的執法檢查。推進油氣回收治理,積極協調主要石油企業調整卸油時間、出臺夜間加油優惠措施;治理11處交通擁堵點,持續做好市區易發擁堵道路的交通疏導工作,減少機動車怠速行駛排放;強化新車達標監管和在用車監督執法工作,實施機動車國VI排放標準,加強柴油車注冊登記環節環保查驗,建成機動車遙感監測系統,設置32個路檢點共計抽檢9752輛機動車,完成126家用車大戶入戶檢查。積極推動公交車電動化,全市共更新電動公交車3073輛,公交車電動率100%。

        惠州日報記者黃曉娜 通訊員惠環宣

      編輯:任己章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