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治理最終目的是激活鄉村產業振興這盤棋,寫好鄉村治理文章,促進基層社會和諧穩定,是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劑良藥。近年來,博羅縣村村洋溢著勃勃生機,文旅產業興旺,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躍然呈現。
近日,惠州日報記者深入博羅縣湖鎮鎮、羅陽街道等鎮(街)部分鄉村采訪,窺見了博羅縣鄉村治理的一些經驗和啟示。
湖鎮圍古村落。 圖片由湖鎮鎮提供
黨建引領
筑牢鄉村治理根基
位于博羅羅陽街道中部的觀背村,2014年以前是個“臟亂差”的城郊村。當時該村六成村民搬離,0.3平方公里的老村莊成為“空心村”。因為征拆歷史遺留問題,村里信訪問題不少,村“兩委”班子不團結不干事,黨支部難于發揮作用。2014年,觀背村黨支部被列為“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
如今的觀背村已經搖身一變成“文化村”“文明村”“法治村”,2021年6月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那么,觀背村為何這么快速地蛻變?該村黨支部書記鄭國雄向記者介紹說,2014年9月,時任博羅縣司法局副主任科員陳湘到觀背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整頓幫扶,他倆一起推動觀背村黨支部建設,從強黨性、立規矩做起,全面實行“四議兩公開”制度,推動村級重大事項決策落實。積極把優秀村干部發展成黨員,從根本上扭轉了村“兩委”班子一盤散沙的狀況。“從‘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到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關鍵是強化強化再強化黨建引領。”鄭國雄感慨道。
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湖鎮鎮坪山村10年前還是個名副其實的貧困村,每年的集體收入大約2萬元,村莊家禽四處散養,環境臟亂差。2014年,陳少明當選為坪山村黨支部書記后,充分發揮黨員干部“頭雁領路”作用,突出基層黨建引領,形成了黨員領跑、干群攜手、合力攻堅的良好態勢。
陳少明向記者介紹,當時拓寬坪山村村道遇到不少困難,要求村民無償拆自家房子,有個別村民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為此,坪山村的黨員干部便掛鉤到戶,多次上門,用心用情有力反復與村民溝通,取得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創新舉措
打通堵點破解難點
在博羅縣羅陽街道觀背村,400多幅宣傳法治治村壁畫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觀背村黨支部委員王春娣告訴記者,除了壁畫,諸如法制副主任、人民調解員等多元法治教育形式同頻共振,讓法治觀念深入村民心里。村干部帶頭學法用法,全面依法治村,循序漸進之下法治教育成效明顯。觀背村此前環境臟亂差,外來人口多,治安問題凸顯。通過多元法治教育和宣傳方式,觀背村成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這是觀背村法治建設創新舉措的成果。”
近年來,博羅縣湖鎮鎮坪山村許多村民積極參與村內建設。這背后,是坪山村通過培育規范村民自治行為,最大限度調動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活廣大群眾自治內力的結果。以前,該村村民實施家禽放養式,既不衛生影響美觀,也影響了過往車輛通行。于是,坪山村制訂了“雞鴨圈養,放出馬路壓死免賠”的村規民約,解決了家禽放養四處排便帶來的臟亂現象,從而也減少了家禽被路過車輛壓死導致的糾紛和安全事故。同時,坪山村還實行人居環境整治門前“三包”制度等,以村規民約等方式,激活鄉村的自我凈化和糾錯能力,為人居環境整治打下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文化賦能
鄉村發展行穩致遠
產業引領可謂觀背村鄉村治理新路徑。觀背村以“村委會+N”的運營模式,設立文化部落,為村民和入駐組織機構提供文化培育、組織建設、服務策劃、法律咨詢、團隊招商等專業服務,廣泛地將不同的利益多方吸納進入鄉村共建共治共享體系。2015年,以陳湘、鄭國雄為首的觀背村村委成立了文化部落有限公司(簡稱“文化部落”)。文化部落的主要功能包括:將民房集中出租、吸引組織機構入駐及引資。將閑置民房出租,不但很好地解決了該村“空心”的問題,還增加了村民收入,自然得到了村民的擁護。
在文化部落的影響和帶動下,如今,60余家文化組織及機構入駐,覆蓋琴棋書畫各種類型,形成集聚效應。隨著觀背村文化聚集地的成形,帶來的是整體村貌的蝶變。舊房改造翻新、雨污分流、自來水管更換、巷道恢復、村道綠化、環境衛生整治等工程陸續上馬、環環相扣,村貌煥然一新。
王春娣告訴記者,觀背村每年吸引游客近50萬人次,也帶動民宿、餐飲等產業發展,走出一條文旅融合的特色產業振興之路。近2年來受疫情影響,游客量減少,有些文化機構也退出了觀背村文化部落,但文化集聚的底蘊不會消亡。未來觀背村將圍繞文化產業化不斷做大做強,突出法德共治的文化,打造集文化交流、文化創作、文化觀光為一體的文化聚集地。目前,觀背村正在啟動村內主干道瀝青鋪設工程,不久后3條主干道將變成寬闊平坦的柏油路,屆時觀背村文化部落將闊步新征程。
“農業+旅游”
多產業融合促增收
“光靠傳統的種養,農民的錢袋子沒法鼓起來。”和許多國內的農村一樣,博羅鎮湖鎮坪山村缺乏產業,陳少明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后就想方設法導入產業,促進農民的增收。2015年,陳少明決定圍繞“農業+旅游”等模式,把發展鄉村產業的目光投向了廣州和深圳等城市。在陳少明等黨員干部推動下,坪山村建起了“歡樂稻場”。這是集田園風光、親子拓展、古村文化、越野露營、農耕體驗為一體的生態農場,占地約500畝。一經建成便吸引了不少來自廣州、深圳和東莞等城市的游客,最多的時候,每天進村的游客人數超過1000人。歡樂稻場不僅帶動了本地農特產品的銷售,還給本地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當地五六十名村民成了歡樂稻場的“雇員”。
村里來了客人,去哪兒留宿?從2019年9月底起,坪山村開始鼓勵村民將閑置房屋改為民宿。去年“五一”假期坪山民宿“2.0版”全村46間民宿客房一上線就訂滿。坪山村把農房改成民宿,既能盤活農村資源促進農民增收,也推動了鄉村旅游產業繼續做大做深。據了解,有的村民把民房變成民宿后,每個月可以增加兩三千元收入。
陳少明告訴記者,就在近期,坪山村引進了總投資共10.5億元的4個項目,其中一個項目已啟動建設,其余3個項目正辦理用地掛牌手續。隨著新項目落戶,坪山村將會導入新的產業,不僅能更好地解決坪山村及附近村民的就業,也能促進當地消費。陳少明信心滿滿地說:“坪山村的未來一定會更加美好!”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王開堯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羅建輝 趙學敏 特約通訊員趙新平
指導單位:中共惠州市委宣傳部 惠州市委網信辦 主辦單位:惠州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