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秋長街道周田村沿著惠陽雞心石水庫旁的綠道前往雙田村,一路青山綠水,風光無限。村里有座老圍屋,名為雙田老屋。圍屋背靠蒼翠山巒,前有溪水環繞以及大片田地,頗有幾分世外桃源的意境。
2004年,雙田老屋被列為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立在圍屋前方的文保單位石碑,刻有這樣一句話:“雙田老屋建于清朝,建筑面積約1900平方米,客家圍屋,游擊根據地,抗戰時期曾生等東縱領導人長期在此活動。”
寥寥數語,勾勒出雙田村的兩大特點:這是一個客家山村,也是一片紅色熱土。
400多年前,就有客家先民遷居于此,繁衍生息;80余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雙田村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從雙田村第一位中國共產黨員的誕生,到雙田村黨支部的成立,再到一批批熱血青年先后參加東江縱隊、粵贛湘邊縱隊,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紅色基因已經融入雙田人的血脈之中。
如今,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雙田村委會計劃深入挖掘、保護和利用紅色資源,精心打造“紅色+綠色”旅游路線,大力發展客家釀酒產業,帶領雙田走出一條共同富裕之路。
雙祿橋。
客家山村
多個姓氏聚集已有400年歷史
雙田村是惠陽區秋長街道北部的一個山村,被烏石鼓、雙亞頂、黃巢嶂、五門坳等山頭包圍,周圍還有雞心石水庫和正徑水庫,綠水青山環繞,自然環境清幽。
雙田之名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古時這里人口不多,按人口分配田地,是鄰村的雙倍,故名雙田;另一說是,小河從村中流過,把田地分為東西兩大片,即為雙田。
根據村里老人的介紹以及村中族譜等資料顯示,4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定居。明朝末年,盧彌臺從梅縣五華綿洋遷居雙田開基,建有盧氏圍屋。盧氏圍屋位于如今的雙田村盧屋村民小組,兩側橫屋突出,與堂屋構成一個“凹”字形結構。用石塊壘砌的墻體經過400年風云歲月,如今仍基本保留完好,勾勒出一種粗獷質樸、寧靜自然的美。
清康熙年間,又有吳道章、吳道岸兩兄弟由龍崗輾轉來到雙田定居。兩兄弟各自在雙田建有圍屋,其中雙田老屋就是吳道章一族所建。雙田老屋建于康熙年間后期,建筑面積約1900平方米。歷經300年風雨滄桑的圍屋,如今看起來有些破敗,內里的大部分房屋已經崩塌,只剩下四個角樓和中間的祖祠保存相對完好。
在盧氏和吳氏遷來雙田前后,還有廖氏、董氏、劉氏等家族也來到雙田定居。雙田雖有多個姓氏家族,但大家和平共處,齊心協力建造美好家園。其中皆福橋和雙祿橋的故事,最為村民津津樂道。
皆福橋為廖氏四兄弟在清嘉慶庚午年(1810年)修建。橋旁立有石碑,記錄了修橋的緣由。當時廖氏所居住的大小球(今大小牛村民小組)比較偏僻,如果要去周田或淡水,需要跋山涉水,往返就要一整天。“登山涉水,吾祖父嘗道,其難也。余等敬體遺意……鼎建石橋,相近三處。斯經過無厲揭之虞、臨流鮮水淵之慮……”此橋建成后,群眾出行方便多了。
100多年后的1927年,雙田村民為方便到淡水出行,又集資在下村修建了一座長12.5米、寬1.18米的水泥橋,取名“雙祿橋”,包含福壽雙全之意。橋旁立有石碑,上面記錄著捐資修橋的57位村民姓名以及捐款金額,最多的捐銀“五百壹十五元”,最少的“壹元”。無論多少,都是一份力量。
如今因為道路改道,這兩座橋都已不再使用,但雙田前輩“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迎難而上、勇往直前的精神影響著一代代后來人。
雙田村自然環境清幽,深得戶外運動愛好者喜愛。
紅色熱土
村民踴躍參加革命,英雄故事口口相傳
在農耕時代還算寧靜自得的雙田村,到了近代,因為土豪劣紳的盤剝以及戰爭的影響,村民的日子越發難過。村里一位革命前輩吳安在《憶寫雙田村》一詩中這樣寫道:“地主收租又追債,神氣惡煞對群眾;日軍侵略民受苦,黑暗天地路難通。”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1938年10月12日,日軍從大亞灣登陸,進犯惠州。12月2日,中共惠寶工委在秋長周田村成立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曾生任總隊長,周伯明為政治委員。
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成立后,隨即深入淡水和各個村莊發動群眾,宣傳抗日。時年23歲的雙田村人吳越耳聞目睹了日軍的殘暴罪行后,積極投身抗日救亡工作。1939年6月,吳越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雙田村第一位黨員。接著,吳越又把同村的吳錦江介紹入黨。
在吳越和吳錦江的帶領下,雙田村黨員隊伍不斷發展壯大。1939年~1943年期間,就有吳新、吳晃等7人加入中國共產黨,雙田村黨支部也在1939年成立。在黨組織的領導下,雙田村組織了讀書會、婦女會、夜校和自衛隊,筑起了抗擊日寇、保衛家園的防線。
雙田村委會副主任吳建輝介紹,抗戰期間,地處層巒疊嶂之中的雙田村成為游擊區,曾生領導的游擊隊經常到雙田開展抗日活動。在開展游擊戰的過程中,游擊隊員為避免敵人包圍,一發現敵情就轉移到山上,并在山上宿營、做飯。在雙田村牛欄窩的山腰上,還保留著當年游擊隊戰士用巖石搭建的野外灶臺。
1945年6月,日軍得到情報,誤以為東江縱隊司令部進駐在周田。日軍立即調動惠州、淡水、惠陽等地2000多名軍力分九路包圍周田村,企圖剿滅東縱司令部。惠陽及東縱游擊隊領導及時部署當時秋溪鄉600多名民兵進行反包圍戰略,伏擊日軍。雙田村自衛隊在執行任務過程中,遭到從鎮隆、麻溪、雙田進犯周田的日軍伏擊,自衛隊員奮力抵抗、頑強還擊,但由于敵眾我寡,吳仕珍、吳亞梅、吳石云、盧其昌、吳仕林5位雙田自衛隊員在戰斗中犧牲。因犧牲的地方在坭禾堂,村民稱他們為“坭禾堂五英烈”。
“吳石云是我的爺爺,他犧牲時,我爸爸還沒有出生,成為遺腹子。”吳建輝說,現在家里還珍藏著爺爺的《革命烈士證明書》,村里老房子的門框上方還釘著“光榮烈屬”的牌子。紅色基因代代傳。吳建輝的父親吳東貴在2021年獲頒“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吳建輝如今成為雙田村“兩委”干部,為家鄉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在這場戰斗中,還有12名自衛隊員被敵人抓住并關進惠州城的大牢。即使被嚴刑拷打,他們也沒有泄露黨員或自衛隊員身份,一口咬定是保護莊稼的打獵隊。最后經過多方努力,12名自衛隊員悉數被營救出來,村民稱他們為“雙田抗日十二勇士”。
一門三杰、紅色保長、自力更生戰饑荒……類似的革命故事還有很多,并一直在雙田村傳頌。據統計,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共有57位雙田兒女參加革命,其中12人英勇犧牲。1989年,雙田村在村口的山坡上修建了“雙田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碑上鐫刻著12位雙田英雄的姓名,碑上五角紅星閃耀的光芒映照著他們的豐功偉績。
清康熙年間,吳道章、吳道岸兩兄弟來到雙田定居,分別建起了圍屋。 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攝
記錄傳承
文史資料整理成冊,革命精神薪火相傳
革命先輩需要銘記,紅色基因需要傳承。一直以來,坭禾堂五英烈、抗日十二勇士、抗日游擊隊等革命戰斗故事在雙田村口口相傳,一些前輩想把這些紅色資料收集整理成冊,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完成。
1991年,粵贛湘邊縱隊老戰士、離休干部吳安寫下《雙田村革命斗爭史》回憶錄手稿,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吳安2020年去世后,他的女兒吳惠勇再次看到這份手稿時,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
“我從手稿中看到一個個父老鄉親的名字時,就忍不住想去尋找他們的戰斗故事。”吳惠勇說,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雙田村共有70多戶、360多人,在新中國成立前參加革命的就有57人,先輩們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赴湯蹈火、舍生取義,留給后人無盡的感動,他們應該被銘記。
吳惠勇是惠陽區政協委員、惠州市東江文化兩縱歷史研究會秘書長,在她的倡導下,很快組建了“惠陽紅色雙田編委會”,開始收集整理雙田紅色文史資料。
“資料整理匯編工作從2021年2月開始,到12月完畢,可謂‘十月懷胎’。”《惠陽紅色雙田》資料匯編執筆人、惠陽區作家協會副秘書長羅東介紹,資料收集過程困難重重,由于年代久遠,革命先輩的歷史資料幸存下來的極度稀少。為此,編委會團隊專程跑到深圳、惠州市區等地拜訪了4位健在的革命前輩,還向260多位革命先輩的后人和知情人收集資料、了解情況,同時還查對黨史資料,努力還原雙田革命斗爭歷史。
記者留意到,《惠陽紅色雙田》主要整理收集了雙田村的村史、紅色印記以及57位革命前輩的事跡等圖文資料,得到近百位村民捐資支持。
2021年歲末,21萬字的《惠陽紅色雙田》資料匯編完成,村干部、村民們歡聚一堂仔細品讀,回望過去,汲取力量。現年94歲的革命前輩廖仕光也來到了現場,他回憶了1947年參加麻溪武工隊的經歷,深感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得知村里的革命故事和英雄事跡都被收集整理成冊,他表示“很歡喜、很欣慰”。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我們把雙田紅色文史資料整理匯編成冊,這是緬懷雙田革命前輩最好的禮物,也是激勵后人、薪火相傳的精神力量。”吳惠勇說。
雙田村風貌。
鄉村振興
打造雙田村米酒品牌發展特色產業
每到節假日和周末,都有不少都市游人在雙田的山水美景之間徒步、騎行。可是雙田村委會知道,這對于雙田的發展來說,還遠遠不夠。如何挖掘利用雙田村的紅色資源,結合雙田純美原生態的自然風光,打造雙田鄉村旅游品牌,是村委會正在思考的問題。
吳建輝介紹,改革開放后,村里的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或往外遷移,村子逐年變“小”。原來有1000人的村莊,一度曾只剩下五六十人,成了名副其實的“空心村”。
隨著近年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進入雙田村的崎嶇山路變成了平坦綠道,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也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這個革命老區的人氣漸漸恢復,不少村民回鄉創業,主要從事釀酒和蔬果種植,如今已有常住人口200人左右。
年近五旬的吳貴城早年在淡水經營酒坊,靠著祖傳的釀酒手藝謀生。5年前看到家鄉環境越來越好,他把酒坊搬回雙田村,“還是村里的山泉水釀出的酒比較香醇。”對于吳貴城而言,回鄉創業不僅是因為山水好,更是祖輩致力鄉村發展的傳承。他爺爺吳橋維在抗日戰爭時期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雙田村自衛隊,在與日本侵略者的對抗中曾中彈受傷,曾擔任過雙田村黨支部書記,雙田村處處都有爺爺的印記。
“目前我們產業比較單一,主要是農業為主。”吳建輝介紹,如今村里已有10多家釀酒作坊,村委會將整合釀酒資源,引導村民創辦合作社,打造雙田村米酒品牌,并通過電商平臺,做強做大雙田村釀酒經濟。同時,村委正接洽有實力的企業,通過農田荒地有序流轉,實現大面積耕種,謀劃鄉村振興雙田特色產業。
紅色小山村,發展大潛能。吳建輝表示,接下來將進一步對村里的紅色文化資源加以挖掘、保護、宣傳,將紅色文化與農耕文化相結合,開發“紅色+綠色”旅游線路,吸引更多人來到雙田村,在實情實景中繼承優良傳統,在革命故事中感悟時代責任,從紅色文化中汲取前行力量。
雙田村有條 “秘密大營救”通道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12月25日,日軍攻占香港。香港淪陷后,800多名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及其家屬受困。1942年春,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后改編為東江縱隊)奉命營救被困香港的文化名人和愛國民主人士。
在80年前那場驚心動魄的“秘密大營救”中,進入惠陽游擊區的文化名人和愛國民主人士中,大部分人走的轉移線路是秋長茶園至永湖、三棟的大路。實際上,還有部分人走了一條更為隱秘的轉移路線——從茶園或周田出發,行走雙田山道,過五門坳進入永湖麻溪,然后到達三棟,最后到達惠州城。這條“秘密通道”在《麻溪革命斗爭史料》中有簡單記載:“1942年春,為配合護送文化名人的任務,麻溪黨支部專門組織了護路隊,由在雙田與麻溪交界的五門坳接人,經麻溪淡坑、三棟送至惠州外圍,先后路經這條路線轉送的文化名人有三四十人。”
然而由于該路線缺乏保護與宣傳,外界知之甚少,不少路段已被植被覆蓋。2021年3月底,惠陽區委組織部黨支部會同雙田村黨支部及熱心人士組成走訪組,重走這段營救路線,深入探尋、挖掘這條“秘密通道”的紅色歷史。
當時參與走訪的吳建輝介紹,撥開山上的雜草,還能看到五門坳到永湖麻溪的一條古道路基,但是因為長期沒有人行走,加之山路崎嶇,稍不注意就會腳底打滑,這條“秘密通道”并不好走,由此也可以想象當時文化名人轉移過程有多艱難。
走訪組表示,保護好本地革命歷史文化資源,是大家共同的責任,意義重大。接下來將積極協調區、街道有關單位,共同挖掘、保護和利用好雙田村革命歷史文化資源,努力打造成新的紅色文化教育和紅色旅游打卡地,為當地鄉村振興再添動力。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文/圖(除署名外)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李芳娟 通訊員羅東
指導單位:中共惠州市委宣傳部 惠州市委網信辦 主辦單位:惠州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