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熱血!“90后”老革命扎根龍門南昆山

         烏坭還是龍門的紅色高地。1946年11月,中共廣東區委作出了恢復武裝斗爭的決定。江北地區點燃了解放戰爭的星星之火,建立江北工委,統一領導武裝斗爭,圍繞著依靠老區、發展新區的發展宗旨,在南昆山、桂山、羅浮山一帶建立根據地。

        烏坭地處偏遠,適合游擊隊開展工作,江北工委派劉毅到南昆山做革命宣傳,組建部隊,鼓勵思想進步的青年參加革命。烏坭先后有8位有志青年加入革命隊伍。其中一位就是黃永興,也是現在唯一一位還健在的老戰士,是那段烽火歲月的歷史見證。 

        黃永興是烏坭下禾倉人,今年91歲,于1946年參加革命。而今依然精神矍鑠的他常自稱“90后”,他清晰地記得,革命隊伍來村里發動群眾,黃永興在隊長劉毅的發動下,毅然和村里的另7個人一起參加革命,幾人中他是年紀最小的一個,當時年僅15年,最大也只有20歲。

        在黃永興老人的小兒子家里,我們見到了這位“90”后的老革命,他身體硬朗,耳聰目明,思路清晰,說起參加革命的往事,老人家記憶猶新,尤其是他參加的幾次戰斗。一次在從化的溪口鎮,他們只有20多人,遇上國民黨的一個營,對方有迫擊炮,而當時游擊隊只有幾支槍,他們邊打邊跑,跑到南昆山大坑尾的一個紙廠駐扎,躲過追擊。

        1947年,國民黨部隊獲知烏坭下禾倉有江北游擊隊活動,派遣一個營的兵力圍攻游擊隊,放哨員發現后立即向隊長劉毅報告,當時游擊隊只有30多人,由于雙方實力過于懸殊,隊長劉毅與副隊長林友商量后,決定不硬碰國民黨部隊,命令隊員們就地疏散。但下禾倉村小組慘被國民黨部隊洗劫。幾十年過去,當年游擊隊根據點的下禾倉村小組上屋祠堂,成為紅色革命遺址。

        黃永興老人介紹,烏坭村群眾十分支持游擊隊工作,村里人雖然不多,但有4戶“堡壘戶”,他們革命信念堅定,幫助游擊隊送信、送米和送菜,提供一切便利,做好后勤工作。

        黃永興老人有三兄弟,他排行老二。老人最遺憾的是因家庭貧困,沒有上學讀書,到部隊才學會寫自己的名字。新中國成立后,他轉業到南昆山郵電局工作,參加了1951年土改,曾選調到縣城工作,但他舍不得離開南昆山,一直在這里工作。

        老人的兒女們繼承和發揚了他的優良革命傳統,有的從政,有的經商,但是都能夠以老人為榜樣,遵紀守法,勤勞踏實,以自己的誠實勞動創造幸福生活。

      編輯:溫燕暉

      指導單位:中共惠州市委宣傳部 惠州市委網信辦 主辦單位:惠州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