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陳茂蘭,1890年出生,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梁化謝洞農會婦女主任,1972年病逝。
王松,1910年出生,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橫梁博區委書記,梁化鄉農民協會主席、梁化鄉黨委組織委員等,1969年病逝。
講述者:王德明,王松之子,現年76歲,退休干部,謝洞革命歷史展館義務宣傳員。
“在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我的父親和祖母一心革命,不畏犧牲,始終忠貞不渝參加革命。”王松的兒子王德明動情地說。
據介紹,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共惠陽縣委、中共惠州縣委(中共惠紫河博縣委)領導機關曾設在梁化謝洞。
母子倆積極投身革命
據當地史料記載,1926年,謝洞黨支部成立,王譚英任支部書記,陳茂蘭任謝洞農會婦女主任。
王松在母親的影響下,積極參加革命,教農民學唱《打倒土豪》等革命歌曲,向農民宣傳“團結起來鬧翻身”等革命思想。經過發動和宣傳,謝洞重新成立農會,黨組織在謝洞村發展了6名村民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9年三四月間,中共惠陽縣委領導機關從水口炮塘遷至謝洞村,縣委機關工作人員進駐辦公,出刊辦報。縣委機關進駐謝洞村后,積極發動群眾參加革命,加入赤衛隊。在縣委的直接領導下,以“打倒土豪分田地,農民翻身做主人”為口號的農民運動如火如荼,陳茂蘭、王松母子倆積極投身革命,成為農民運動的領頭雁。同年底,王松由團員轉為中共黨員。
縣委機關工作人員、武裝保衛同志和地下黨交通員等常在謝洞村落腳的有10余人,為解決這些人的一日三餐難題,陳茂蘭割山草、拾小板栗,常常冒著刺骨的寒風,趁趕集挑到圩上賣,將換來的錢買回少量的大米交給縣委同志。
在長達3年多的時間里,陳茂蘭堅持到圩上買米,為了掩人耳目,她用干臟活時常穿的圍身兜著,在黑夜時分才把米送到縣委機關。
1929年底至1930年初,謝洞村加入農會的人越來越多,報名參加赤衛隊的青年增加到30多人,并迅速擴展到附近村莊,聲威日盛。1931年5月,中共惠州縣委、革命委員會在謝洞成立,管轄惠陽、紫金、河源、博羅四縣的黨團組織,王松被縣委任命為中共橫梁博區委書記。
白色恐怖下仍堅持革命
王松在擔任中共地下黨團組織的特派員和區委書記期間,巧妙地躲過各種險境,積極對外聯絡,把情報傳送到五華、龍川、河源等地。
反動派對縣委機關所在地的謝洞恨之入骨,反動勢力與當地土豪互相勾結,狼狽為奸,對謝洞紅色村莊進行反復的圍剿清鄉行動。
在謝洞革命運動進入低潮,白色恐怖籠罩時期,陳茂蘭、王松母子毅然變賣祖上留下來的田地和竹木,換取銀元用于贖回被抓的赤衛隊員,資助共產黨和紅軍、游擊隊的武裝活動。
王松等人參加革命引起國民黨反動派的注意,并懸賞白銀一千兩進行通緝。不久,王松等人遵照上級的指示,分散隱蔽在香港,以打工為名,與當地共產黨人接頭,繼續從事革命活動,并帶著上級的指示,多次潛回謝洞村,聯絡黨組織。
1946年6月,東江縱隊主力北撤山東。上級黨組織鑒于王松“地方工作有經驗,群眾基礎好”,指示他留在當地,從公開的斗爭轉入分散隱蔽,并任命王松為梁化鄉地下黨總支書記,領導黃竹浪、呂屋坪和謝洞3個黨支部。
1949年10月,梁化解放。王松擔任梁化鄉農民協會主席、梁化鄉黨委組織委員等黨政職務。
新中國成立后,王松卻一直留在梁化,過著清貧生活。
王松生前時常誡勉自己的孩子:“在哪里工作都一樣,做什么工作都是為了建設新中國。只要踏踏實實地做事、堂堂正正地做人就行!”王松以愛民和忠義為榮的革命情懷,成為王家的優良家風,人人效法,代代相傳。
1969年9月,王松因病去世,終年59歲。
惠州日報記者賴金朗 通訊員呂玲
指導單位:中共惠州市委宣傳部 惠州市委網信辦 主辦單位:惠州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