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入反催收陷阱怎么辦?湖北譚某和鐘某選擇了用法律反擊,并成功將反催收機構負責人送進了監獄。近日,記者從中國裁判文書網獲悉,湖北宜昌一家反催收機構及其負責人涉嫌多起詐騙案被立案偵查,負責人最終獲刑。記者了解到,該機構以為信用卡持卡人解決債務問題為名收取了高額服務費,卻因無法提供服務終被告上了法庭。信用卡專家提醒,信用卡用戶不要輕信“反催收”組織, 企圖利用反催收機構來逃避還款責任,不僅達不到目的,還可能上當受騙,同時還會因為逾期還款影響個人征信,從而產生一系列嚴重后果。
誘騙債務人繳納“服務費”遭起訴,“反催收”組織原型浮出水面
據了解,2019年11月和2020年5月,譚某與鐘某因信用卡欠款無法償還,聯系到聲稱可以代為處理債務的宜昌思鈐信息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并先后簽訂服務協議。在協議中,宜昌思鈐信息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向譚某和鐘某承諾,可以提供債務優化方面的有償咨詢,并分別收取費用1.2萬元和3萬元。
然而,簽訂協議后,譚某和鐘某卻一直沒有等到所謂的“服務”。更讓兩人意想不到的是,兩人多次要求退還服務費,公司負責人黃某不僅避而不見,還安排人員以言語和暴力進行威脅。兩人因此向宜昌警方報案,警方以涉嫌詐騙立案偵查。
經過警方調查,黃某及其公司因涉嫌多起詐騙案,于2020年被提交訴訟。據了解,目前該公司負責人黃某已經獲刑。
記者從公開渠道了解到,早在2016年,以黃某為首的“反催收”組織,就開始在各類網絡平臺從事信用卡“黑灰產“業務。起初以經營POS機銷售、代客辦卡、養卡、調額、套現還款等業務為主,2019年開始經營代客協商還款和修改征信等業務。專家分析稱,該案件及背后的涉案公司屬于典型的“反催收”組織。近年來,各類網絡貸款渠道、產品不斷膨脹,造成了部分公眾多頭借債現象頻發,由此市場涌出一波“反催收”灰色組織,他們打著可為信用卡持卡人提供惡意躲避債務、延期還款、修改征信等服務的名頭牟取高額服務費,但實際上并不能幫助欠款人達成躲避債務的目的。 專家介紹,“反催收”組織的存在及猖獗活動,嚴重擾亂了金融秩序。因此,銀保監局等機構已明令堅決打擊惡意逃廢債行為,加強對“反催收聯盟”等違法違規網絡群組的治理。
揭秘“反催收”套路,合理借貸遠離“反催收”組織
記者調查發現,社交平臺已經成為“反催收”組織的主要滲透與獲客渠道。他們利用互聯網平臺積累客戶資源,通過招商加盟、現場培訓、客戶轉介紹等方式拓展業務,為債務人提供惡意投訴、躲避催收等服務,賺取高額服務費。
招攬來客戶后,這些“反催收”組織通過各種威逼利誘手段,促使與客戶簽署不合理條款。記者獲悉的一份服務協議顯示,其中存在多項“霸王條款”內容。例如在服務費收費標準方面,協議約定代理公司向債務人收取高額服務費,一般為負債總金額的10%,且需在簽訂協議當天一次性支付。關于服務周期,協議規定服務期限僅三個月,而能否與銀行達成協商方案則不做任何承諾,且協議一經簽訂不得無故解除,如因特殊情況解除合同,服務費亦不予退還。
在獲客的同時,“反催收”機構還會有組織、有套路地與銀行協商還款。記者調查發現,多家信用卡機構曾遇到過“反催收”組織的“代理溝通”電話。某信用卡機構工作人員表示,近期就接到過一個疑似“反催收”組織打來的電話,多次要求為不同的持卡人代理債務處理問題,并且制造“家人身體不好”等理由變相為信用卡逾期用戶試圖拖延還款時間。當代理人身份被質疑時,便會聲稱客戶因失聰而無法接聽電話,進而逼迫銀行與其繼續協商。該工作人員強調,無論反催收人員采用什么樣的方式與銀行溝通,銀行都不會答應其訴求,只有持卡人與銀行直接協商才有可能達成有利于持卡人處理債務的還款方案。
信用卡專家提醒民眾, 千萬不要輕信來自各種渠道的“協助逃避債務”、“幫助延期還款”等“反催收”組織騙局,一旦掉入“反催收”陷阱,不僅需要支付高昂的“反催收”手續費,還會因為逾期還款導致被銀行起訴,以至于影響個人征信,有百害而無一利。持卡人應根據自己的收支狀況,養成合理的借貸消費習慣,防止因過度借貸、輕信“反催收”組織而影響自身及家庭的日常生活。當遇到債務短時難以還清的狀況,持卡人應通過官方正規途徑協商還款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