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日報》記者探訪惠州西湖新春燈會制作現場
燈組制作完成85% 安裝已達40%
蛇年新春腳步漸近。記者從惠州西湖景區獲悉,2025年惠州西湖新春燈會花燈制作、安裝等工作正在緊鑼密鼓進行當中。每一盞精致的花燈背后,都需要經過無數道繁瑣的工序,也凝聚了工匠們的心血和智慧。近日,《惠州日報》記者走進惠州西湖新春燈會制作現場,了解師傅們制作花燈的背后故事。
花燈制作工藝復雜 工人們加班加點
1月10日上午,記者來到位于惠州西湖景區東坡園2025年西湖燈會制作現場,只見來自四川自貢的花燈工匠們分工明確、互相配合,嫻熟地制作著一盞盞花燈。
施工現場,高達10米的“賽博粵劇”頭部已完成吊裝。腳手架上,工人們正在進行外光源裝飾。地面上,工人們有的忙著焊接花燈的框架,有的則忙著噴繪,裱糊工們緊張地進行裱糊工作,現場一片繁忙緊張的景象。
工作人員在進行花燈光源布置。惠州日報記者駱國紅 攝
在裱糊區,記者見到正在專注工作的王群英。只見她用膠水涂抹在絲架上,再將綢緞裱糊在上面,然后剪掉多余的部分,不一會兒花燈便已成型。王群英從事花燈制作已有18個年頭,平時都是跟著公司業務全國跑。上月中旬,她和工友們來到惠州,開啟了新一輪的花燈制作。“我們的工藝非常復雜,先繪圖,再下料,接下來焊接,最后才由我手工裱糊。”王群英介紹,裱糊工作看似簡單,但尤為注重細節和耐心,裱糊過程需要將每一處褶皺仔細撫平,確保裱糊面平整光滑,把每個細節做好,讓花燈形象逐漸鮮活,這樣的花燈才能給大家帶來良好的視覺效果。多年的工作經驗也造就了她熟練的技藝,在她的巧手下,不到兩分鐘,一個花燈的裱糊工作就完成了,一個栩栩如生的花燈出現在大家面前。
其實,每一個花燈的制作工藝都很復雜,從設計繪圖到選材用料,從骨架焊接到手工裱糊,都考驗著工人的手藝和智慧。為了能順利完成今年花燈制作,王群英和60多名工友加班加點,埋頭苦干。在他們的努力之下,一組組栩栩如生的燈組逐漸成形,在他們眼里,他們制作的不僅僅是一盞盞花燈,更是一份份對美好生活的期許,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從事花燈噴繪的90后何嘉杰,第一次跟隨公司團隊來到惠州做花燈。雖然來到惠州不到一個月,但對惠州留下了深刻印象。“惠州很宜居,我們在美麗的惠州西湖制作花燈,很開心。”何嘉杰說,這是他第一次參與大型花燈制作,對他而言是一種考驗,“雖然過程有些辛苦,但也是一種鍛煉,想到惠州市民和廣大游客在春節期間能欣賞我們親手制作的花燈,很高興!很自豪!”
傳統文化、東坡寓惠文化與光影技術結合
記者了解到,本次惠州西湖新春燈會,共有60多名自貢花燈工匠來到現場,共同“點靚”惠州西湖景區。“為了盡快完成花燈制作,我們的工人每天從早上7點就開始工作,忙到晚上9點下班是‘家常便飯’。”自貢遠視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宋洪英說道。
宋洪英告訴記者,制作一盞花燈過程繁瑣,制作過程中有著明確的工種劃分,設計師根據花燈的主題和用途,設計出花燈的形狀、大小和結構;美工按設計圖紙描繪進行放樣,隨后鉗工根據圖紙使用各種材料制作出惟妙惟肖的花燈骨架造型,電工則完成光源布置和傳動設施的架設,最后由裱糊工完成裱糊、粘貼,美工完成彩繪。
“手工花燈是一門老技藝,基本每一個步驟都經過了時間檢驗。比如蓮花的制作要經過設計、放樣、箍骨架、裱糊、制作附件、組裝等幾十道程序。如果有一步沒做到位,就會直接影響花燈的整體造型和穩定性,出現花葉蓬松走樣、色彩不自然等問題。”在宋洪英看來,每個花燈師傅不僅是傳統手藝的傳承者,更是文化的傳播者。他們憑借著一雙雙巧手,將平凡的材料如鐵絲、布料等,做成一盞盞精美的花燈,用作品傳遞著節日的喜悅與祝福。花燈師傅們所承載的工匠精神,也成為文化傳承中不可或缺的珍寶,照亮民俗文化發展之路。
2025年惠州西湖新春燈會效果圖。 惠州日報記者朱金贊 翻拍
據了解,本屆西湖花燈以“不辭長作嶺南人”為主題,用32組花燈打造中國傳統文化、東坡寓惠文化和現代光影技術碰撞結合的視覺盛宴。目前燈組制作已完成85%,安裝工作完成40%,“祥瑞賀歲”“花開盛世”“筆走龍蛇”等燈組已陸續安裝到位,待所有燈組安裝完畢后,將會進入調試階段,并于1月26日(臘月廿七)正式亮燈。
惠州日報記者駱國紅 通訊員李璐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