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青春詩會四十屆詩歌座談會在惠舉行
重溫青春記憶 致敬詩歌理想
1月13日,來自全國各地的60余位詩壇大咖齊聚惠州,圍繞“青春詩會四十屆·致敬詩歌和理想”主題,分別以不辭長作嶺南人——蘇東坡在惠州的人生與創作、我書造意本無法——新大眾文藝的創新與創造、笑時猶帶嶺梅香——當代女性詩人的機遇與選擇、愛聽風味說南方——新南方寫作的未來與想象、寄語青春強健客——當下青年寫作的責任和可能等5個話題進行交流,分享青春詩會的美好記憶,暢談詩歌的現狀和未來。這是一場中國詩歌界與惠州文脈的邂逅與互動,也是當代新詩與古典詩歌的對接與碰撞。
來自全國各地的詩人代表進行發言。惠州日報記者王建橋 攝
蘇東坡是當代知識分子學習的榜樣
900多年前,一代文豪蘇東坡寓居惠州兩年多。期間,他淡泊心境、寄情山水,創作了詩詞、雜體文章、書信、書畫作品數百篇(首、幅),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文化成就更是圈粉無數,引眾多文人墨客贊嘆,為后世人們所傳頌。座談會上,詩壇大咖聚焦東坡文化傳承和弘揚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討。
“‘此心安處是吾鄉’。蘇東坡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他平靜安寧的心境、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及文學創作上的造詣,特別值得今天的詩人學習。”中國詩歌學會會長、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楊克說,蘇東坡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影響巨大,在全世界漢字文化圈里也廣受歡迎。
《詩刊》社原主編葉延濱認為,蘇東坡對“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領悟通透,盡管在仕途上屢受挫折,但依然能為老百姓做事,始終熱愛生活,還能寫出好詩,“他身上體現出來的能做事、會生活、善創作等閃光點,是任何時代的知識分子應該學習的榜樣。”
“蘇東坡是一個閃閃發光的結晶體,每一個人可從不同層面讀出自己眼中的‘東坡’。”著名評論家、廈門城市學院教授陳仲義表示,剛正不阿、樂天知命是蘇東坡人格的兩大鮮明特征,“我一直認為他是中國文化史上人格最完美的一個典范,我們今天聚在這里不僅是向先賢致敬,更要思考如何將古代的典范活化在當下,并給詩歌創作帶來深刻啟示。”
座談會上“干貨滿滿”的發言,讓東坡文化的精神力量、時代價值進一步彰顯。大家紛紛表示,四十屆青春詩會系列活動來到惠州,尋訪東坡足跡,意義非凡,充滿魅力的東坡文化必將為當代詩歌創作提供良好的文化營養。
當代女性詩人在創作上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
縱觀古今中外,無數女性詩人的創作,不僅是文學史上的一道亮眼風景,更與整個社會的進步息息相關。此次座談會設置了“當代女性詩人的選擇與困境”這一話題,參會女性詩人結合自身創作,分享了她們的體會和感悟。
“女性想象力豐富,情感細膩溫柔,更能用詩歌的光芒來照亮,這是我所理解的女性在詩歌創作上的優勢。”福建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寧德市文聯主席葉玉琳說,1993年她參加青春詩會的時候,提交了一組作品,詩集名就叫《大地的女兒》。她表示,在創作過程中,自己并沒有刻意關注性別身份,“因為生活本身是一塊豐厚的土壤,有著豐富的層次,過分強調性別身份,可能會使作品陷入淺吟低唱式的創作,而這是要避免的誤區。”
清華大學社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教授肖紅纓認為,當代女性詩人在創作上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可以張揚個性、揮灑青春,可以從“廚房”走入“廳堂”,寫法可嚴謹、可豪放也可婉約。
“林徽因、舒婷等詩壇杰出女性,以獨特的女性視角、細膩的情感筆觸及深邃的思考,表達了對人生、對愛情、對家庭、對生活、對藝術以及對至真至善至美的無限追求。”肖紅纓說,盡管當代女性也面臨著如何處理家庭生活、個人情感和藝術、社會之間的種種關系,但女性詩人的創作題材無盡寬廣、內容無限豐富,可以盡情釋放自己的思想、理性和風采,彰顯自己的社會屬性和家庭屬性。
對于如何平衡女性詩人創作與工作、生活的關系,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副教授秦立彥也分享了自己的體會。她說:“詩歌正是在生活的夾縫中產生的,女性詩人也不例外,如果沒有來自工作、生活方面的擠壓、壓力和撕裂,整天處在平和安樂的境況中,是很難寫出好詩的。”
青年詩人創作要始終與時代緊密結合
本次座談會為青年詩人提供了一個學習、思考、交流的平臺,座談會上,與會青年詩人從自身創作經歷出發,就如何使創作更加出彩展開了熱烈交流。
云南省作協詩歌委員會副主任、云南省作協主席團委員王單單從自己一次駐村工作談起,分享了他的創作經驗和成長之路。“只有重新返回大地、重新凝視生活,才會產生靈感,從而創作出好的詩歌,自從有了那段農村工作和生活經歷后,我對詩歌的寫法有了很大改變。”他說。
面對時代的發展,王單單認為,青年詩人也要有跨界思維,“現在是信息時代,科技日新月異,我們的觀念也要不停轉變,讓詩歌的傳播渠道更加多元化,如詩歌和音樂、電影的結合。”
“如何面向未來創作,我們應該先了解當下的處境,從這一點上說,其實所有詩歌創作者都是同時代人,比如我們今天仍然會被蘇東坡所感召,視他是我們同時代的人,這是一種精神的穿越。”中山大學青年學者、一級作家馮娜說,如何面對現實處境去創作,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我想對于詩人來說,如何寫好詩也就是怎樣做一個更好的詩人,才是我們根本的責任。”
在中國作協創研部理論研究處副處長、副研究員李壯看來,當代年輕人的時空經驗結構與生命感知能力之間有一種非常微妙的矛盾,“對于我們這代年輕人來說,寫作者一個非常具體的入口,就是試圖或者真正學著重新去喚醒自己對生命感知的敏銳,也就是每一時每一刻對時代生活的發現,對經驗細節的發現,以及對自我生命內在痛苦和歡樂的發現。”
惠州日報記者歐陽成 香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