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兩山”示范區鄉鎮行丨龍門地派:打造環“兩山”山水康養度假小鎮

      原標題:

      龍門縣地派鎮圍繞“生態立鎮、旅游旺鎮”發展定位走差異化高質量發展道路

      著力建設山水康養度假小鎮

        作為龍門縣北部鄉鎮之一的地派鎮,全鎮總面積211平方公里。北高南低的地勢內,山地、丘陵遍布其中,讓地派鎮成為龍門縣農業、林業生產重鎮。在推動“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的進程中,地派鎮緊緊圍繞“生態立鎮、旅游旺鎮”發展定位,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差異化高質量發展道路。

        隨著環“兩山”示范區建設的深入實施,地派鎮將如何把握好生態環境、紅色文化、龍門北大門區位等獨特資源優勢,做好“山與水”“紅加綠”文章,推動鎮域經濟新發展?日前,惠州日報社“聚力百千萬 惠有新突破”——環“兩山”示范區鄉鎮行大型采訪活動全媒體采訪團走進地派鎮,探尋地派鎮在環“兩山”示范區建設中的新做法、新思路。

        山水風光聚產業

        打造灣區生態康養旅居目的地

        地派鎮地處南昆山脈溫泉度假黃金經濟圈,屬于環“兩山”示范區覆蓋范圍。當前,地派鎮緊扣龍門縣委賦予的“建設成為山水康養度假小鎮”發展定位,充分挖掘和利用鎮內資源,集中精力做好“山、水、泉、茶”四篇文章,全面促進文旅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具有山水風光特色的典型鎮,奮力打造成為大灣區生態康養旅居目的地。

        目前,在全面梳理全鎮文旅資源的基礎上,地派鎮擬打造“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文旅圈。通過以點連線、以線帶面逐步推進全域旅游,現已初步形成“一心一帶五片區”文旅經濟發展布局,當前,地派正謀劃深入挖掘環天堂湖片區資源、建設溫泉康養之路、打造地派茶文化文旅融合創新片區、力促桂峰山生態旅游度假村投產,強化規劃引領,創造地派文旅融合發展的靚麗名片。

        山為桂峰山,泉為地派溫泉。山與泉是地派發展生態旅游的厚實家底。桂峰山海拔1085米,地勢南高北低,形成兩山夾一溝的地勢,其中,設有桂峰山省級森林公園。山、水、奇石、瀑布、植物構成了景區的美麗風光。公園還存有3處遺址,分別為清代造紙作坊遺址、東江縱隊革命活動遺址和瑤寨遺址。隨著龍門交通路網的完善,桂峰山逐漸成為周邊城市游客向往的休閑旅游度假目的地。

        桂峰山下,是常年流淌的溫泉水。1960年,廣東省醫學科學院礦泉研究室專家曾到地派勘測,認為地派溫泉水質好,又離圩鎮近,若通過鉆探提高水溫和流量,很有經濟價值。2010年,地派鎮的首張旅游王牌——地派溫泉森林度假區建成營業,成為當時龍門設施最新最高檔的溫泉度假區之一。近年來,該度假區通過不斷打造新景點,已成為國內知名的旅游打卡地。“地派溫泉酒店開業十四年以來,一直以溫泉作為主流產品推廣。接下來,我們還會陸續開發漂流、定向越野車、鐵人三項等項目豐富產品,打造全新的旅游體驗。”地派溫泉市場營銷部總監張麗說。

      游客在地派泡溫泉。

        地派鎮黨委書記王俊杰介紹,如今,當地立足溫泉資源優勢,聚力發展特色產業,通過地派溫泉這張旅游名片,多年來吸引眾多游客慕名前來的同時,也帶動了地派周邊民宿、農家樂等產業的發展。截至目前,全鎮有溫泉酒店民宿16家。

        在地派溫泉的輻射帶動下,位于地派村羅洞村民小組的晴溪民宿借助“龍門縣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的春風拔地而起,成為地派鎮新興民宿典范。“選擇在地派投資文旅項目,一方面是看中了地派的山水環境,另一方面是地派鎮在推動鄉村振興工作中給予我們很大信心。”晴溪民宿總經理陳志棣介紹,項目總投資3600萬元,占地總面積20畝,民宿內30名工作人員都是本地村民,而來這里住宿的游客則以廣深莞佛等地游客為主。

      地派臘味聲名遠播。

        羅洞村民小組村民阿展大力支持宅改工作,流轉了自家閑置宅基地作為民宿的建設用地,如今他也成為民宿的一名正式員工,見證了“空心村”逐漸被激發活力的過程。“流轉土地之后,我除了有分紅,還能就近上班,賺錢顧家兩不誤。”阿展笑言,該項目落地后,地派村的村容村貌改變很多。原來幾乎無人居住的“空心村”,現在很多村民都回來養雞、種菜。常常還有游客進村買農產品,一定程度上拓寬了當地農產品的銷路,讓村民們享受到了鄉村產業發展的紅利。?

        紅色引領新風貌

        著力推動典型村培育工作見“顏”見“質”

        地派鎮芒派村,中國工農紅軍第四師轉戰龍門的“第一站”,如今仍有龍從人民保鄉隊活動舊址——雷公背村祠堂、芒派村革命烈士紀念墓、三角山大嶺頭戰斗遺址、歐嶺下長窩紅軍醫療站等保存完整的紅色遺址,讓人們深刻銘記革命先烈曾為了民族解放事業拋頭顱灑熱血。

        為充分保護利用芒派村豐富的紅色資源,近年來,地派鎮黨委結合當地實際情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用心打造芒派村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保護、修復了一批紅色遺址,并發生了不少感人的故事。

        老黨員劉石炎是第一位提出無償出讓屋地的村民。劉石炎老人自幼生活在芒派村雷公背村民小組,作為雷公背紅色革命歷史的見證者,他經歷了日寇入村、龍從人民保鄉隊建立、國民黨反動派焚燒祠堂等歷史事件。聽說紅色村黨建項目需要用地后,他不但將自己的3間老屋地無償捐獻出來,還積極勸說周邊親戚好友共同捐獻。

        村民無償出讓土地的類似事例在芒派村還有很多。推進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建設以來,芒派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改變,村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芒派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炎夏熱浪激情涌,鄉村振興正當時。走進芒派村,映入眼簾的是水泥路面平坦、房屋嶄新亮麗、庭院干凈整潔,一幅新農村畫卷展現開來。近年來,在地派鎮黨委政府的積極推動下,芒派村通過人居環境整治,進一步增強了群眾的文明意識、環境意識、保護意識和參與意識,帶動更多群眾自覺參與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中來,為地派鎮“百千萬工程”落地見效貢獻力量。

        地派鎮黨委副書記陳欣介紹,自“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地派鎮致力打造“區域聯動、鎮村融合”的活力圈,著重下好“七個一”建設“關鍵棋”,擬投入1.3億元實施補短板、填缺項提升工程,全力提升鎮村承載和服務功能;以培育典型鎮、典型村為主線,推動典型村培育工作見“顏”見“質”。目前,陳洞村、上倉村典型培育村和美鄉村建設項目、地派村重點提升村和美鄉村建設項目正在實施中。

        與此同時,地派鎮正全面推進鎮容村貌改善工程,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作為推進鄉村高質量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抓手,每周三由鎮村黨員干部帶頭,每戶派出家庭代表共同參與環境整治行動,進一步提升全鎮環境面貌,人居環境更加舒適。

        王俊杰表示,為更好融入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地派鎮還將積極練好內功,多方籌措資金,完善鎮村硬件設施,提升旅游產品和服務。同時引導各村(社區)走好差異化高質量發展道路,聚力“一村一品”,實施“一村一策”,做大做強地派特色產業,推動村民和村集體經濟雙增收。

        綠意盎然產業興

        建設具有本地特色的山茶區域品牌

        地派本地特色農產品種類繁多,有茶葉、腐竹、臘味、巴戟、馬古栗、蜂蜜、板栗等。其中,以地派山茶最負盛名。大自然贈予了地派人幽幽茗香,也為地派發展山茶產業奠定了基礎。近年來,地派鎮聚力“一村一品”做好“茶”文章,漫山茶香,生機盎然。徜徉在這綿延的茶山中,便可一探地派的致富密碼。

        “現階段,地派立足原有茶產業基礎,深入做強地派山茶品牌優勢,營造濃厚茶文化氛圍,依靠‘茶業’助推鄉村振興。我們還將積極舉辦山茶展銷會、采茶節等活動,推介優質地派山茶產品,為山茶銷售打通渠道。”地派鎮黨委委員徐小鳳介紹,近年來,地派鎮先后成立了高橋、潘嘉圓、地派羽豐等3家茶葉專業合作社,注冊了“一品桂峰”“潘嘉圓”“羽豐山茶”茶葉品牌,并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區域品牌。目前,地派山茶種植面積超1800畝,茶樹約210萬棵,建有現代化茶葉加工車間2000平方米,茶葉年產量達12萬斤,年總產值約2000萬元。

      陳洞村致力打造高山云霧茶品牌。

        作為地派鎮主要產茶地之一的古洞村,四面環山、民風淳樸、山清水秀,令人心曠神怡。這片生態環境優越的土地,多年前被一位“不安分”的年輕人潘記祥相中,在重重山林間開辟出一條古洞村的茶產業之路。

        現為古洞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的潘記祥,在2017年回鄉就任后發現,家鄉雖然環境優美,卻沒有產業,村里的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留守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一輩村民。眼前現狀讓潘記祥心里很著急。

        經過多番考察調研,潘記祥發現古洞村森林覆蓋率高、氣候溫差大,土壤富含礦物質,適合種植茶樹、中草藥材等經濟作物。于是,他主動帶領村民盤活山地種植茶葉,并于2018年初創辦龍門縣潘嘉圓茶業專業合作社,引進“鴻雁”茶葉品種,致力發展茶產業。

        在潘記祥看來,通過充分利用古洞村優越的自然條件,種植出優質茶葉,不僅可以打響當地茶葉品牌,提升龍門縣茶產業知名度,也能進一步吸引外出年輕人返鄉就業,助力古洞村實現鄉村振興。經過多年發展,目前,龍門縣潘嘉圓茶業專業合作社已形成茶產業鏈,涵蓋培育、種植、加工、銷售等環節。除帶動村民種植茶種“鴻雁”外,潘記祥還傾注大量心血培育和推廣本土珍稀野生毛茶,致力將毛茶產業發展成當地的特色產業。

        在地派,人與茶邂逅的故事一直在上演。位于陳洞村的高橋茶葉專業合作社正致力打造高山云霧茶品牌。通過成立黨支部,這家合作社“以紅帶綠”,與惠州一家公司簽訂長期經營承包合同,將收益納入村集體經濟收益,并優先提供就業機會給本村村民。茶產業成為地派鎮以黨建為引領、聚力“一村一品”、實施“一村一策”的生動實踐,也為當地農產品向文旅產品轉化奠定了基礎。

        2024年初,地派山茶制作技藝被列入惠州市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地派山茶示范基地榮獲廣東省“雙百行動”鄉村產業發展高校聯盟產業示范基地。

        據地派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李駿介紹,如今,地派將以山茶為媒,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積極舉辦山茶展銷會、采茶節等活動,推介優質地派山茶產品,為山茶打通銷售渠道。近期,隨著地派溫泉度假村進一步增值擴產,當地正謀劃通過政企合作的形式,在陳洞村投資超1億元的農文旅田園綜合體項目,為地派推動“百千萬工程”落地見效蓄勢賦能。

        訪談

      文旅融合“三部曲”為發展注入新動能

        環“兩山”示范區建設為地派鎮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地派鎮如何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實現新一輪高質量發展?為此,惠州日報記者對地派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李駿進行了專訪。

        惠州日報記者環“兩山”示范區建設為龍門縣地派鎮帶來了什么樣的重大機遇?地派鎮在環“兩山”示范區建設中的發展定位是什么?地派發展的優勢是什么?

        李駿:地派鎮搶抓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機遇,緊扣龍門縣委對地派“建設成為山水康養度假小鎮”的發展定位,堅持“生態立鎮,旅游旺鎮”一張藍圖畫到底。

        地派鎮地處南昆山脈溫泉度假黃金經濟圈,屬于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示范區覆蓋范圍,擁有“山、水、泉、茶”生態資源以及豐富的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等人文資源,深入推進旅游產業化,全面促進文旅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具有山水風光特色的典型鎮,奮力打造成為大灣區生態康養旅居目的地。

        惠州日報記者:接下來將從哪些方面為地派鎮塑造發展新動能?

        李駿:地派鎮堅持以生態為基、以文賦能、以旅為媒的發展理念,走深走實文旅融合“三部曲”發展之路,為環“兩山”示范區建設注入新動能。一方面是打造“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文旅圈。在全面梳理全鎮文旅資源的基礎上,現已初步形成“一心一帶五片區”文旅經濟發展布局,樹立“文旅+”思維,強化規劃引領。

        另一方面,是打造“區域聯動、鎮村融合”的活力圈。著重下好“七個一”建設“關鍵棋”,推動典型村培育工作見“顏”見“質”,不斷完善區域內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提升旅游產品和服務。

        與此同時,地派還將著力打造“特色品牌、高點定位”的經濟圈。今年內籌備推動桂峰山生態旅游度假村二期、陳洞茶文旅休閑旅游度假區、曦·隱精品民宿等項目開工建設,力促桂峰山生態旅游度假村一期、驢友大本營等項目建成投產,加快推進合子水上漂流基地等項目簽訂投資協議。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曾興華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黃宇翔

        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陳濤

      編輯: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