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東:撂荒地變身“希望的田野”

      原標題:

      惠東有序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
      撂荒地變身“希望的田野”

        又是一年夏收時節。惠東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農戶忙著收割稻谷,一輛輛拖拉機、旋耕機、播種機來回穿梭作業,育秧工廠內村民們有條不紊地進行新一輪育秧工作……近年來,惠東縣多措并舉有序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工作,讓“沉睡”的土地再煥生機,為鄉村振興增添新動力。

      寶口鎮佐坑村連片豐收的稻田。 本組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洪鵲兒 通訊員周偉浩 攝

        今年以來,惠東縣結合實際,通過科技手段,全面摸清撂荒地底數,鼓勵農業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及農戶復耕復種、統籌利用,逐步減少撂荒地存量、遏制增量,積極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穩定。

        今年已復耕復種1667畝

        惠東縣山海資源豐富,沿江靠海的鄉鎮地勢平緩,農耕條件優越,但部分山區鄉鎮耕地零星分散不集中又偏遠,收成受自然條件制約,不同程度存在耕地撂荒現象。惠東縣各地克服耕地碎片化、耕種條件差、務耕勞力少等困難,積極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工作。2023年,完成撂荒耕地復耕復種面積3885.41畝,完成了省、市下達該縣撂荒耕地復耕復種任務。

      機械收割效率高。

        該縣還制定了《惠東縣2024年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實施方案》,積極推動納入排查登記臺賬管理的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并且對種植水稻、玉米、豆類、薯類、蔬菜、糖料的地塊,將給予相應補助。截至7月18日,全縣撂荒耕地圖斑已完成復耕復種面積1667.92畝,主要種植作物為水稻、玉米、甘薯等糧食作物和小部分蔬菜類作物。

        黨員聯合認領“責任田”

        耕地如何集中流轉?誰來耕種?這些都是減少耕地撂荒需要解決的問題。惠東縣各地主要通過集中流轉給村委會、集中流轉給鎮屬國企、成立農地股份合作社等方式加大撂荒耕地集中流轉的力度。

      村民準備插秧。

        全縣各鄉鎮根據上級指導,結合當地情況,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鼓勵黨員干部積極參與復耕復種。黨建引領、支部發力、黨員帶頭,將主題黨日活動搬到撂荒地治理的田間地頭,機關支部黨員聯合認領“責任田”,開展播種、鋤草、除蟲等,全力推進撂荒地復耕復種,創建“聯農助農”黨建品牌。

        此外,通過掛橫幅、召集村民到現場商討等方式宣傳國家相關耕地保護法律法規和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做到“撂荒地復耕工作推進到哪里、政策宣傳就跟進到哪里”,讓廣大群眾樹立起珍惜土地、用好耕地的意識。

        同時,督促各村(社區)“兩委”干部深入田間地頭,對土地棄耕撂荒土地的承包人、地塊名稱、面積、流轉或撂荒年限等基本情況進行逐一登記造冊,厘清撂荒土地面積、位置、耕種現狀等,在摸清底數準確把握撂荒地情況的基礎上,推進撂荒地分類利用。

        改善撂荒地水利設施

        惠東縣部分村落地理位置較偏僻,山地、坡田不適宜使用機械種植,加上村里常住人口少,勞動力不足,土地撂荒多年,種田需要平整出田埂,還要把基礎水利設施修復好。

        為此,惠東縣農業部門指導各鄉鎮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幫助解決開荒復懇、維修水利及道路費用,致力于改善耕作條件,配套完善灌排水、輸配電、田間道路、農田防護等基礎設施,采取增施有機肥、推廣秸稈還田等措施,恢復撂荒地肥力,爭取將具備條件的撂荒地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范圍,加快修復因災損毀的撂荒地,恢復生產。

        針對村里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惠東縣安墩鎮由村委會牽頭,按照“平等協商、自愿有償”的原則,積極引導棄農經商、長期外出務工或家中缺少勞動力等無力耕種但又不愿放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在不改變撂荒耕地農業用途的前提下,采取轉包、出租、入股等方式加快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通過“鎮政府+國有企業+聯合社”模式,由鎮屬國有企業連片整合碎片化土地,將村里的撂荒耕地集約起來,與村委會、村民進行合力耕作運營,實行統一機械、統一耕種、統一農資、統一技術、統一防治、統一收獲、統一加工的標準化生產,節約了人力和財力。

        特色種植助農戶增收

        安墩鎮健全完善“主導產業+特色種植”的多元化產業發展體系,全面提升農業經濟效益。通過“合作社+農戶”模式,安墩鎮安峰薯絲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撂荒耕地1000余畝,集中連片耕種番薯作物,用于制作番薯粉絲出售,帶動農戶利用撂荒地土地種植,促進農戶增收致富。

        近日,位于惠東縣寶口鎮佐坑村的“惠州市源尚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榮獲由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廣東省鄉村振興局頒發的“廣東省十佳糧食安全守護主體”稱號。惠州市源尚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采用“村集體經濟聯合社+農戶+企業”三方合作經營模式,以黨組織發起、干部參與、引領農戶方式創立。

        寶口鎮準確抓住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契機,加快構建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圍繞水稻“種產銷”環節,建設了約2000平方米集育秧、稻谷烘干、大米精加工和倉庫于一體的生產基地,建立了一條從土地流轉到水稻種植、精加工及品牌銷售的產業鏈條,并打造了“江源大米”品牌。充分發揮合作社作用,幫助當地實現水稻種植機械化、現代化,通過土地集約流轉,帶動村集體增收。

        佐坑村這片復耕復種的成片稻田,稻谷成熟后呈現風吹稻浪的美景,吸引了不少攝影愛好者前往拍攝,當地將籌劃開拓勞動教育、農耕旅游、親子旅游項目。

        惠州日報記者洪鵲兒 賴金朗 通訊員傅劍鋒 劉棋滔 邱艷婷

      編輯:洪東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