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廠房蝶變記⑤丨東江糧倉:“洲心大倉”將變身“文化糧倉”

      原標題

      “沉睡資產”即將蘇醒,東江糧倉擬化身“文化糧倉”
      探尋舊建筑與新空間融合之美

        博羅縣西部、東江之畔,園洲鎮下南村一處規模較大的舊建筑群正在修繕蛻變。

        去年,園洲鎮政府啟動實施東江糧倉文化創意產業園項目,引進投資方激活園洲舊糧倉、舊紡織廠等“沉睡資產”。昔日的“物質糧倉”正在往時尚創意感滿滿的“文化糧倉”轉變,一個東江之畔的粵港澳大灣區生活美學街區將于今年10月揭開面紗。

        時代縮影

        承載當地居民的記憶與情懷

        這個占地2.3萬平方米的文化創意產業園,鐫刻著園洲城市化印記和工業發展記憶。

        園洲,因東江、沙河環繞而得名,與東莞隔江相望。園洲老街,可謂園洲的城市雛形,地處其中的園洲糧倉,有著“洲心大倉”的美譽。

        《園洲鎮志》記載,明清時期,園洲水運發達,憑水而興,逐漸成為東江中下游一大商品集散地。彼時境內東江河有船只來往于廣州、石龍、惠州。1980年以前,水運為園洲人生產活動的重要運輸方式。

        基于獨特地理環境,園洲糧倉應運而生,承擔起當地甚至東江上游河源等地的糧食保障供應。1958年,為響應政府號召,園洲家家戶戶幾乎全部出動,幾萬人扛著磚瓦,在東江邊挑泥沙,克服重重困難建成糧倉。園洲糧倉的規模不斷擴大,高峰期每年儲存糧食7000噸,成為東江流域規模較大的糧倉,其中的連片方倉,內為杉木“金十字”梁架,為仿蘇聯式方倉,是當時流行的糧倉形式,而8個聯排碉堡式圓筒倉,一度成為園洲地標。

      現在的東江糧倉全貌。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糧倉,乃糧食收儲之所,為人們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口糧,也見證了歷史。園洲鎮下南村村民陳漢強對昔日交公糧的場景記憶猶新,他小時候,每年夏天都能看到當地群眾用拖拉機、三輪車、單車等交通工具把一袋袋的糧食運到糧倉,交糧的隊伍排起長龍,場面格外熱鬧,連空氣中都飄著稻谷的味道。

      8個聯排碉堡式圓筒倉。

        園洲糧倉還曾是園洲人民公社所在地。1959年10月,園洲人民公社從上南村遷來,建有辦公樓、會場等建筑。1981年,園洲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園洲毛織廠也落戶此地。此后,園洲鎮以“三來一補”為突破口,以鄉鎮企業為依托,大力發展對外加工業,經濟貿易發展迅速,逐漸發展成為博羅西部工業重鎮。

        園洲糧倉,無疑是園洲一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民生的縮影,不僅見證園洲的發展變遷,還承載著當地居民的記憶與情懷。

        隨著時代和城市發展,園洲糧倉在2000年左右退出歷史舞臺,與周邊的政府舊建筑等一起荒廢閑置,一些建筑一度被出租開設小作坊、小加工廠,衛生條件堪憂。 

        新舊交融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生活美學街區

        為激活“沉睡資產”,園洲鎮于2022年啟動實施東江糧倉文化創意產業園項目,在園洲舊糧倉、園洲毛織廠舊廠房、園洲人民公社舊辦公樓等原有風貌的基礎上修繕改造,通過創意設計和業態重組,推動舊街區轉型升級,建設園洲新的文商旅產業聚集區。

        “新一輪的消費時代來臨,創意型產業和文旅型消費遍地開花,生活方式和社交場景成了熱詞。”項目投資方一糧文化產業發展(廣東)有限公司董事長寧玉燕介紹,經過前期多次考察和論證,該公司看中了“東江糧倉”項目,投資7000萬元,探尋舊建筑與新空間的融合之美,將項目打造成融文化、商業、旅游的粵港澳大灣區生活美學街區。

      東江糧倉江邊區域改造效果圖。

        項目邀請了業內設計專家進行設計,其中,8個圓筒倉、滿庭芳工藝美術收藏館由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第三分院副院長莫修權指導設計。在設計師的眼中,這里的每一處舊建筑都能“變廢為寶”。8個圓筒倉改造為中國八大美院青年藝術家孵化基地,蘇式方倉建設為惠州非遺手信店,園洲人民公社舊辦公樓變為文創小院,園洲毛織廠舊廠房改造為高端民宿……園內還將設立滿庭芳工藝美術收藏館,定期舉辦獨立主題性特色展覽,同時在東江邊設立東江兔廣場,以東江、東坡、東縱的“三東”文化為核心,打造一處沉浸式、體驗式、趣味性的藝術生活廣場。

        寧玉燕說,“這里還將設立東江宴,讓人品嘗東江美食,并打造網紅直播地、舉辦全國生活美學節、東江華僑鄉情節等活動,讓社區生活面向東江、面向大灣區,成為年輕人向往的生活美學街區。”

      改造完成的游艇碼頭。

        項目也吸引了研究者的目光。近期,華南理工大學以“東江糧倉”為例,開展“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史與融合史”主題研究,并與項目投資方一起建設工業記憶館。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長林輝煌認為,東江糧倉承載著園洲鎮幾代人的集體記憶,對東江糧倉進行深度挖掘,不僅有較大的產業價值,同時還會產生厚重的社會價值和歷史價值。

        東江之水奔涌向前,糧所、糧倉等詞匯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乘著城市更新的東風,園洲糧倉以及周邊建筑,將實現“物質食糧”與“精神食糧”共舞,變得越來越時尚、年輕、潮流。

        文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圖 惠州日報記者朱金贊

      編輯: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