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水東街兩塊“國字號”招牌掛牌
分別為“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和“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
為進一步提升古城街區建設管理水平,推進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發展,11月12日上午,特色街區引領古城文旅高質量發展論壇在惠城區橋東街道東坡祠舉辦。各大學院專家學者、社會各界嘉賓代表共聚一堂,探討特色街區引領古城文旅高質量發展新路徑、新模式與新實踐,為“百千萬工程”積蓄力量、貢獻智慧。
現場還進行了水東街“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和“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掛牌儀式。
現狀
今年中秋國慶期間水東街日均客流量突破10萬人次
當天上午,水東街“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和“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舉行掛牌儀式,并舉行“特色街區引領古城文旅高質量發展論壇”。
近年來,為加快推動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惠城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堅持“市區一體”、打造“四個惠城”,持續推進文旅體深度融合,比如開展“千年商埠 不夜古街”“花香三月”西湖漢服穿越之旅等燃爆系列活動,還推出了文藝精品,如《東湖旅店》先后在北京、惠州的劇院上演。
水東街因“水”而興,是嶺南商業的發源地之一。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攝
今年中秋國慶“雙節”期間,惠城的文旅市場消費人氣持續高漲,消費活力有效釋放,共吸引了約200萬名游客,單單730米的水東街日均客流量突破10萬人次。可見,經過持續不懈地挖掘和培育引導,惠城區文旅產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涌動著后發潛力和無限商機。
建議
對標景區管理街區,提升服務管理精細化水平
揭牌儀式后,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等圍繞“特色街區引領古城文旅高質量發展”參與圓桌論壇。論壇圍繞促進古城文旅融合發展重要課題、產業發展熱點問題展開研討,為增強惠城文旅產業創新發展動力賦能。
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教授、景區與度假區研究中心主任劉敏闡述了旅游休閑街區的起源和發展、標準和要求、現狀和分布。就旅游休閑街區未來發展,她建議要厚植文化、規劃合理,實現主客共享,因地制宜推進功能集成,凸顯綜合,業態多元更迭,通過完善服務,打造消費場景。
“當前惠州東坡文化保護得非常好,街區有業態、有煙火氣、有消費、有休閑區,古今交匯的文旅休閑街區已經形成。”廣東省鄉村休閑產業協會秘書長晏曾節認為,接下來惠城要以古城復興、老城新活力為主題,打造好東坡文化特色,帶動整個片區發展。
惠州學院地理與旅游學院院長、教授戴學軍分析,當下的旅游體驗發展趨勢為“小眾獨特、自在松弛、未知驚喜、深度在地”。“要善于打造核心文化IP,在時間尺度上,東坡文化與水東街商埠文化在此交匯融合;在空間尺度上,‘一街挑兩城’獨一無二。”戴學軍認為,東江首埠要突出“首”字,增強地域文化的獨特性;注重服務提升,創新消費體驗、跨界體驗,對標景區管理街區,提升街區服務管理精細化水平。
相關鏈接
橋東街道:打造大灣區“旅游島”
水東街主街長730米,形成于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在歷史上曾是東江流域水陸貨運的集散地,形成了惠州古城獨特的“一街挑兩城”城市格局。水東街因“水”而興,是嶺南商業的發源地之一,在歷史上曾經是盛極一時的東江流域商貿中心,見證了惠州商業的興起和多元文化的交融,素有“東江首埠、惠商祖源”之美譽。
近年來,惠城區橋東街道堅持“品牌立街”,大力實施“以文化人、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以旅富民”行動,聯動市、區推動歷史文化街區、歷史遺跡、歷史建筑更新活化利用、串珠成鏈,推動水東街成功創建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等兩個“國字號”和四個“省字號”品牌街區。
在多方支持下,橋東街道投入4.5 億元對水東街、惠新西街、老廠房、老舊小區實施升級改造,在以“繡花”功夫保留原有街道及建筑肌理基礎上,不斷完善道路、排污排水、消防設備、導覽圖等基礎配套設施,極大提升了水東街整體面貌和游玩舒適度。
接下來,橋東街道將推動水東街一二期深度融合,加快業態更新,著力把水東街打造成文旅商融合發展的龍頭,高品質構建以“一核兩帶六區”為主框架的東江“上河圖”、大灣區“旅游島”。
構建“一核兩帶六區”
一核 蘇東坡寓惠文化核心區
兩帶 環島水運文化景觀帶
古城明清文化風情帶
六區
01歸善縣衙文化展示區
02惠新西街—東門街特色美食體驗區
03水東街騎樓商埠文化展示區
04東湖旅店紅色文化展示區
05東平窯陶瓷文化展示區
06黃家塘文創活力區
惠州日報記者鄧惠婷 特約通訊員周文媚 通訊員譚銀興 林曉娜 曾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