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周章玉談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將持續加大教育投入,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全面提升教育質量。著力發展更加安全、更具公平、更為均衡、更高質量的教育,讓每個孩子都擁有人生出彩機會。”日前,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一把手訪談活動走進市教育局,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周章玉表示,全市教育系統將全面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辦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高質量黨建引領惠州教育高質量發展,辦好讓市委、市政府放心,讓全市人民滿意的教育。
近年來,我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下大力氣提高教育質量,群眾的教育滿意度、獲得感進一步提升。 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攝
融入思政課、組建宣講團,全面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進校園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全市教育系統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課為契機,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敝苷掠裾f,結合不同學段思政課教學特點,把黨的二十大精神有機融入思政課堂,作為教育系統各類培訓班的“開班第一課”,教育引導廣大教師和學生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同時,深入開展“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教育在行動”,全面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進校園,遴選一批政治素質好、理論水平高、宣講經驗豐富的校長和教師,組建教育系統宣講團,廣泛深入開展宣講輔導報告,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傳遞至每一名干部師生,確保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全市教育系統落地生根,結出豐碩成果。
周章玉介紹,近年來,全市教育系統堅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新人為目標,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創新開展“學黨史、強思政、育新人”100節“微黨課”征集評選,舉辦“童心向黨”等系列實踐活動,大力開展“傳承紅色基因”教育實踐,100多萬師生參與其中,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增強了愛黨愛國的情感。同時,開展“青馬工程”培訓班暨團學骨干訓練營,截至目前已舉辦5期,共培訓學員989人,有力加強了學校團隊工作建設。各級各類學校成立學生志愿服務隊1000多支,注冊人數36萬多人,實現學校志愿服務隊100%全覆蓋。大力宣傳青少年先進事跡,樹立先進典型,每年全市5000多名青少年獲評省、市級“新時代好少年”、市“優秀學生”、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旭日獎”等榮譽稱號,在全市營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圍。
今年新增7萬個公辦義務教育學位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強化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發展,堅持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完善覆蓋全學段學生資助體系。
近年來,我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持續加大教育投入,大力促進教育公平,下大力氣提高教育質量,群眾的教育滿意度、獲得感進一步提升。
在加強學位保障方面,今年以來,全市新增公辦學前教育學位5200多個;惠新學校(專門學校)如期開辦,通過新建、改擴建,民轉公、挖潛擴能,共新增7萬個公辦義務教育學位,實現了今年民生實事目標;新建普通高中1所,新增公辦普通高中學位2250個,近六成的初中畢業生能夠入讀普通高中。
在促進教育公平方面,大力推進集團化辦學和組團式幫扶,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開展中職(技工)學!瓣柟庹猩被顒,進一步規范招生行為;加強教師交流,大力推進“縣管校聘”管理改革,每年超過5%的優秀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城鄉之間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在提高教育質量方面,首先是落實義務教育“雙減”政策,出臺實施惠州落實“雙減”措施二十條,減負不降質。其次,持續開展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和綜合評價,構建了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的基礎教育全覆蓋、全過程質量提升體系。第三,深入推進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各校創新集體備課、課件資源共享等教研模式,教育教學成果逐年攀升,越來越多的惠州學子實現了“上大學、上好大學”的夢想。
加快構建滿足人民群眾“上好學”愿望的教育體系
周章玉表示,接下來,全市教育系統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統領,深刻理解黨的二十大賦予教育的崇高使命,堅定辦好新時代惠州教育的信心決心。
在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方面,圍繞“增位提質”全力完成《惠州市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的任務目標,加快推動“一縣(區)一公辦中職學!苯ㄔO,不斷滿足群眾對學位的需求。
在全面提升教育質量方面,堅持不懈推進“五育并舉”“三全育人”,持續推進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大力發展素質教育,努力在保障“有學上”的基礎上,加快構建滿足人民群眾“上好學”愿望的教育體系。
在加大保障教育投入方面,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加快補齊短板,持續縮小城鄉、區域、校際、群體教育發展差距,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再上新臺階,辦好讓市委、市政府放心,讓全市人民滿意的教育。
惠州日報記者涂堅 通訊員肖樹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