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A股市場持續震蕩,無論是以醫藥、消費為代表的“核心資產”,還是新能源、半導體等新興賽道均出現了大幅波動,讓不少投資者心有余悸,曾經備受市場推崇的股票型基金不再那么受歡迎,取而代之的是風險更低、表現更穩健的“固收+”基金。那么,這類“進可攻、退可守”的基金,是否值得投資呢?
“固收+”基金獲得很多穩健型投資者青睞。 惠州日報記者周楠 攝
“固收+”基金規模快速增長
喜歡買理財產品的客戶可能發現,早幾年還能看到預期收益5%左右的銀行理財產品,現在基本看不到了,連收益率4%的產品都很難看到。銀行理財產品也開始陸續向“凈值化”轉型,也就是說,不再保本,最終收益如何取決于投資經理的管理水平。
與此同時,今年以來A股震蕩加大,去年大火的主動權益基金收益也明顯大幅波動。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3日,今年以來主動股票型基金(剔除今年以來成立的新基金)平均收益僅為8.15%,但平均最大回撤達到了-19.90%,對基民持有體驗帶來了挑戰。
在此背景下,“進可攻、退可守”的“固收+”基金成為“抗震神器”,獲得穩健型投資者青睞。在各大基金代銷平臺上,“固收+”產品被放在了產品推薦首頁上面,營銷詞匯圍繞著“穩”字展開:債基打底、穩中求進、力求低波、嚴控風險等字眼牽動著投資者的目光。
作為近年基金市場的一大“網紅”,“固收+”基金實現了規模與業績的雙豐收。據Wind統計,去年全年,市場之上新成立的“固收+”基金合計219只,募集規模達3745元。而今年前8個月,市場之上新成立的“固收+”基金已達470多只,募資總規模近4000億元,數量和發行規模都出現快速增長。從業績來看,截至9月3日,今年以來“固收+”基金平均收益率為4.3%,近9成基金取得正收益。
業內人士表示,“固收+”基金通常是指混合債基或偏債混合型基金,其絕大多數資產(通常70%以上)配置于債券等固收類資產,其余資產(通常小于30%)配置于股票等權益類資產。債券負責“固收”部分,貢獻穩定票息,積累安全墊,平滑凈值波動;股票負責“+”部分,通過承擔短期的波動追求長期的高收益,做增強收益。簡單來說,“固收+”基金相比偏股型基金波動更小,相比純債基金或銀行理財收益更好。在今年股市難賺錢、理財收益低的背景下,“固收+”基金的火爆并不意外。
業績分化大仍需仔細甄別
既然權益類資產只占30%以下,那么是否意味著“固收+”的安全性很高呢?記者查看了“固收+”基金的成績單,發現“固收+”基金的業績分化還是比較大的,如果盲目選擇還是有可能出現虧損。Wind數據統計,部分固收+基金斬獲30%甚至40%以上回報的同時,也有一些產品業績告負成為固收“-”。此外,清盤的基金也逐漸增多,截至9月4日,今年以來已有26只“固收+”產品遭遇清盤。
對此,嘉實基金董事總經理胡永青認為,盡管都是“固收+”策略基金,但投資操作上的差異也比較大。除此之外,信用債市場的分化,部分“固收+”產品在市場震蕩中回撤幅度較大等,都可能導致該類產品業績出現分化。
那么,投資者該如何選擇“固收+”基金呢?業內人士表示,市面上的“固收+”基金大致分為三類:穩健型“固收+”產品、平衡型“固收+”產品、進取型“固收+”產品。這三種類型,按照順序收益越來越高,相應的風險也越來越大。
普通投資者選擇“固收+”基金,第一步是確定這個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征與個人的風險收益偏好相匹配;第二步是針對風險收益特征,去看該基金的戰略資產配置和戰術的資產配置;第三步,篩選“固收+”產品同時還需要關注基金的規模、管理人投資理念、成立年限、股票配置比例、歷史最大回撤、成立以來的勝率等。“基金的規模最好不要過小,投資人要做到的是明確‘固收+’產品的長期風險收益屬性,在時間積累中累加財富。”胡永青稱。
博時基金也表示,擇時對于“固收+”投資者并不重要。普通投資者更多應該致力于識別什么是好的“固收+”組合、哪些是適合自己風險偏好的“固收+”,以及自身對回報和風險的訴求處于什么范圍,精選出適合自身的產品。
惠州日報記者劉乙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