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勿輕信“征信洗白”,防止被騙取高額費用。 東江時報記者周楠 攝
在當今社會,隨著金融市場的日益繁榮和各類投資產品的層出不窮,廣大消費者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投資機遇與挑戰。然而,隨之而來的還有各類詐騙陷阱和風險隱患。為了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我們通過以下案例警示,希望大家提高警惕,理性投資,守護好自己的“錢袋子”。
案例1 樹立正確消費觀 遠離非法“校園貸”
大學新生小帥(化名)因沉迷網絡游戲,陷入了過度消費和借貸的漩渦。在資金短缺的困境下,他輕信了一位微信上名為“學生貸”的陌生人,后者承諾可以幫助他申請網貸。在提供了個人資料和支付高額利息后,小帥成功獲得了近2萬元的貸款。然而,一個月后,這位“學生貸”的不法分子開始以催債為由,迫使小帥不斷借新貸還舊債,短短兩個月內,欠款數額迅速膨脹至近10萬元,遠超小帥及其家庭的償還能力。在恐嚇短信的騷擾下,小帥最終不得不向警方求助。
案例分析
近年來,非法“校園貸”已成為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和高校秩序的嚴重問題。受社會攀比之風影響,部分大學生產生了不良消費觀念,如急功近利、金錢至上等。不法分子利用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防范心理弱的特點,通過高息貸款、暴力催債等手段,對大學生進行敲詐勒索,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大學生通過非法“校園貸”獲取資金,不僅可能導致賭博、酗酒等不良行為,還可能因無法還款而陷入逃課、輟學甚至犯罪的深淵。
風險提示
1.合理消費:珍惜父母的付出,避免過度消費與盲目借貸,合理規劃生活費。
2.提高警惕:面對貸款服務,核實對方身份和資質,警惕非法“校園貸”。
3.選擇正規機構:有借貸需求時,選擇正規金融機構,保障合法權益。
4.加強保護:陷入困境時,求助家長、老師或警方,保護個人信息和隱私。
案例2 “征信修復”是騙局 提高警惕保權益
近日,民生銀行惠州分行營業部成功阻止了一起由征信修復廣告引發的詐騙事件,有效保護了消費者權益。劉先生因貸款逾期而擔心影響個人征信,被一則聲稱可以修復征信的廣告吸引,嘗試聯系了對方。對方自稱是某“征信修復公司”的服務經理,并承諾能成功修復征信。在誘導劉先生提供個人敏感信息并支付“服務定金”后,劉先生發現情況可疑,于是撥打了民生銀行服務熱線咨詢。經銀行工作人員核實,劉先生因個人原因產生的逾期記錄無法人為刪除,且告知了泄露個人信息給陌生人可能帶來的風險。事后,劉先生后悔不已,但已無法聯系到對方。
案例分析
“黑中介”利用消費者對征信修復的迫切需求,發布虛假廣告,誘導消費者支付高額費用,承諾能夠修復不良征信記錄。然而,這些承諾往往無法兌現,一旦消費者支付費用后,這些“黑中介”往往以各種理由拒絕退款或失聯。此外,他們還可能通過騙取個人敏感信息進行網絡貸款申請等非法活動,讓消費者陷入“被負債”的風險。
風險提示
1.了解征信政策:不良信息保存5年,征信機構不主動修改。
2.警惕“征信修復”:切勿輕信“征信洗白”,防止被騙取高額費用。
3.合理使用信貸:按需使用,按時還款,避免逾期。
4.保護個人信息:重要信息不外泄,避免財產損失。
案例3 警惕“數字藏品”非法集資陷阱
周爺爺在瀏覽網頁時,被一則“XX藏寶”網絡平臺的廣告吸引。該平臺宣稱其運營的“數字藏品”擁有巨大的升值潛力,并承諾即使市場價值下滑,也會由公司承擔損失。在一名自稱“官方工作人員”的客服的熱情推薦下,周爺爺嘗試購買了兩件“數字藏品”。起初,這些“藏品”的價值似乎不斷攀升,這讓周爺爺信心大增,于是他在該平臺陸續購買了超過6款“藏品”,累計投資超過20萬元。然而,就在某一天,該平臺突然發布公告,以“技術原因”和“疫情影響”為由暫停交易,且之前與周爺爺聯系緊密的“官方工作人員”也突然失聯,周爺爺這才意識到自己可能陷入了詐騙陷阱。
案例分析
在周爺爺的案例中,詐騙分子利用了“數字藏品”這一新興概念,通過虛假宣傳、專業偽裝、初期收益誘惑等手段,誘導周爺爺逐步加大投資。一旦周爺爺投入大量資金,平臺便以“技術原因”和“疫情影響”為借口關閉交易,并切斷與投資者的聯系,導致周爺爺無法追回損失。這些所謂的“數字藏品”實際上并無實際價值,只是詐騙分子用來騙取錢財的工具。
風險提示
投資需謹慎,消費者務必警惕利用“數字藏品”等新興概念進行詐騙的行為。在投資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調查和了解,避免被虛假宣傳所迷惑。同時,保護好自己的個人信息和資金安全,如有疑慮,請及時向專業金融機構咨詢。
案例4 理性投資 守住自己的“養老錢”
近日,客戶王奶奶計劃從某銀行提前支取一筆20萬元的定期存款。經詢問,廳堂經理了解到王奶奶是在某理財公司參與活動后,被其工作人員贈送的小禮物和免費聽課、旅游等活動吸引,進而被推薦購買一款“無風險、高收益”的理財產品。王奶奶對該公司所謂的“穩賺不賠”承諾心動不已,準備將定期存款取出用于購買。幸得銀行工作人員及時介入,向王奶奶進行了風險提示,并普及了理性投資的相關知識,最終王奶奶意識到可能存在的風險,打消了提前支取存款的念頭。
案例分析
本案例中,王奶奶被理財公司利用免費禮品、聽課、旅游等手段吸引,進而被誘導購買高風險的理財產品。這種“穩賺不賠”的承諾實際上是虛假宣傳,意在誘騙投資者。銀行工作人員的及時介入和風險提示,有效防止了王奶奶陷入詐騙陷阱。
風險提示
廣大投資者應樹立理性投資觀念,警惕“穩賺不賠”“無風險、高收益”等夸大、虛假的產品營銷宣傳。在投資前,請務必通過正規機構、正規渠道進行咨詢和購買,切勿輕信非法機構的承諾。特別是老年人群,在購買理財產品前,建議與家人充分溝通、商量,對產品的真偽、合法性進行必要的了解和判斷,以免遭受經濟損失。
案例5 妥善保管醫療票據原件避免理賠糾紛
吳先生于2023年5月在某保險公司購買了一份住院醫療保險,保額設定為1萬元。2024年2月,吳先生因支氣管肺炎住院治療,并在出院后向保險公司提交了理賠申請及相關資料。然而,在理賠審核過程中,保險公司發現吳先生提供的醫療票據是復印件,并非原件。吳先生解釋稱,因不慎丟失了原始發票,且覺得重新申請發票及證明文件過程繁瑣,故未向保險公司提供。由于吳先生未能按照保險合同約定提供醫療費用原始收據或醫院蓋章確認的“補制副本”,保險公司最終決定不予賠付。
案例分析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當保險事故發生后,投保人、被保險人或受益人需要向保險公司提供與保險事故相關的證明和資料,以確認事故的性質、原因和損失程度。在本案中,吳先生提供的醫療票據復印件因缺乏原件的驗證,導致保險公司無法核實醫療費用的真實性,也無法排除吳先生是否已通過其他渠道對這筆醫療費用進行了報銷。因此,保險公司根據合同規定和法律規定,作出了不予賠付的決定。
風險提示
1.保管票據:妥善保管醫療票據、病歷等,避免丟失。
2.核實票據:確保醫療票據信息真實準確,避免理賠糾紛。
3.補辦票據:丟失票據后,及時聯系醫院補制并蓋章。
4.防范詐騙:選擇信譽好的保險公司,警惕偽造票據的詐騙行為。
案例6 謹防“高收益”投資 保護自身財產安全
小A是某公司管理人員,存款頗豐,面臨利率下調有些迷茫。他收到“朋友”李總(實為詐騙分子)的推薦,稱有高收益投資項目。在熱情推介下,小A下載了APP并添加了“投資指導”。綁定銀行卡時,被要求提供敏感信息,發送驗證碼后,對方失聯,資金被轉走。收到反詐中心提示后,小A意識到被騙,并在公安機關協助下采取緊急措施。
案例分析
本案中,李總利用“熟人”身份作為詐騙的掩護,通過高額的投資回報作為誘餌,使小A放松了警惕。小A由于缺乏金融防騙知識和對個人信息保護的意識,輕易泄露了銀行卡、驗證碼等關鍵信息,導致資金損失。
風險提示
1.警惕網絡投資:不輕易相信高額回報,選擇正規投資平臺。
2.保護個人信息:不泄露銀行卡、身份證等關鍵信息,確保交易安全。
3.接聽反詐電話:及時接聽并按指引操作,遇詐騙及時報案。
4.增強防騙意識:學習防騙知識,理性對待投資推介,定期更新賬戶安全設置。
文 東江時報記者伍磊
本版投資建議僅供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