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子建小說《踏著月光的行板》改編電影《穿過月亮的旅行》五一熱映

        在遲子建的文學天地里,有神秘厚重、觸及神性的《額爾古納河右岸》,超過千頁篇幅的鴻篇巨制《偽滿洲國》,在城市煙火中叩問歷史、命運的《煙火漫卷》,勾連東北歷史、描摹自然與人性的《東北故事集》……在緊貼生活肌理的敘述中,我們總能在她的小說中看見眾生、看見天地、看見你我。

        

        遲子建

        《踏著月光的行板》也是這樣一部小說,給了執著的人一份小而珍貴的禮物,獲得了第十一屆《小說月報》百花獎。近日,由它改編的電影《穿過月亮的旅行》入圍了第十四屆北影節天壇獎,并于5月1日正式上映。

        

        電影《穿過月亮的旅行》海報

        

        《踏著月光的行板》

        《小說月報》2004年第2期選載

        PART.01

        影片梗概

        影片故事來自上世紀90年代,主角林秀珊(張子楓飾)、王銳(胡先煦飾)是在村里一起長大的青梅竹馬,也是一對迫于生計的新婚夫妻,因工作分隔兩地,他們每次只能在假期時化身為“純愛戰士”,乘坐好幾個小時的綠皮慢車去見對方一面。

        

        林秀珊和王銳身處異地,只能通過電話線傳遞愛意、互訴思念,電話亭就像是他們感情的寄托,只有在那里才能聽到遠方愛人的聲音。一句真摯樸實的“我想你了”心酸中透著一股甜蜜。

        人山人海的列車站臺、每逢見面必去的幸福旅社、東張西望的貓頭鷹鬧鐘,都是這對小夫妻相愛的見證,一系列輕松幽默的場景讓遙遠艱辛的異地戀也充滿了無限樂趣,在這趟旅程中,兩位純愛戰士無論如何都想見到對方,無論如何都想要把對方擁抱在懷里,這樣的感情實在令人動容。

       

        《穿過月亮的旅行》拼貼海報

        除了兩位主演,片中還能看到黃小蕾、馮紹峰、陳妍希等熟悉的演員。

        

        PART.02

        百花情緣

        1991年,《小說月報》第6期選載了遲子建的短篇小說《白雪的墓園》,1995年第8期又選載了短篇小說《親親土豆》,并獲第七屆《小說月報》百花獎短篇小說獎。自此,遲子建與《小說月報》和百花獎的緣分拉開帷幕,此后遲子建多次獲百花獎。

       

        PART.03

        月光里傾注了我的懷戀

        《小說月報》2004年第2期選載遲子建的《踏著月光的行板》,獲第十一屆《小說月報》百花獎中篇小說獎。

        

        第十一屆百花獎獲獎作品集

        在獲獎創作談中,遲子建說起了有關《踏著月光的行板》的往事,也讓我們更深地了解了故事背后,那一段真誠、美好而帶著憂傷的愛情:

        我愛人在世時,我們常常在假日時去探望他的父親。公公住在大慶的讓湖路區,從哈爾濱去讓湖路,基本都是些逢站必停的慢車。在慢行列車上,我相遇最多的就是那些神色黯然、衣著破舊的民工。有一次我們乘坐慢車從讓湖路返回哈爾濱,路過松花江大橋時,只見一團落日浸在江水中,水面一派輝煌。車廂中那些旅人疲憊的神色,也因為這夕陽的映照而變得格外的安詳與溫和。這溫暖的畫面讓我心有所動,我對愛人說,我一定要寫一篇發生在慢車上的故事的小說。可惜他沒有讀到它。當我的筆觸落在我曾無比熟悉的那一列列果綠色的慢車上時,我們婚姻生活中曾有的溫暖又憂傷地回到了我身上,所以那對民工夫妻的感情很大程度上傾注了我對愛人的懷戀。在小說中,男女主人公在慢車交錯之時雖然沒有手牽手,可他們還是望見了對方,哪怕看的是一眼。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卻是連看一眼愛人的可能都不存在了。但我為曾擁有慢車上溫暖的旅行而慶幸,那份知足和幸福是我永久的懷戀。

        其實民工自有民工的浪漫,雖然說他們的浪漫浸透著生活的辛酸。在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現實生活中,民工無疑處于弱勢群體一族。在這種時刻,人與人之間的真愛,才是抵御這蒼涼人世的最強的暖流。

        小說最初的標題是《慢車協奏曲》,我把它給了《收獲》雜志后,李小林老師說這個標題不是很好,讓我再考慮一個名字。于是我就把它改為《踏著月光的行板》,它確實比原來的名字要含蓄、有味道一些。

        月光是大地的游魂,它在黎明前離開我們的時候,一定是裹挾著滿身的晨露,不然那月光為什么會像雨絲一樣,給人一種濕漉漉的感覺?!

        PART.03

        影片熱評

        

      編輯:鄭國瑞